隋娟娟,王魏根,耿秀婷
(阜阳师范大学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中空旷地、土地和水体绿化所需要的花卉苗木逐渐增多[1]。同时,城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大小花店遍布城市街角,各种礼仪用花、中高档盆花已经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大量园林绿地以及城镇居民对花卉苗木的需要刺激了花木产业的大力兴起。因此,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园林绿化相关企业、部门的迫切需求[2]。为了满足人才需要,全国很多地方高校根据地域特色与资源情况陆续开设了“园林”专业,并向地方企业输送了批量人才。花卉学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栽培管理、繁殖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后期园林植物配置与园林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3],也为学生以后从事花卉的产业化生产、栽培管理、新品种繁育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笔者所在的安徽省阜阳师范大学园林专业成立于2006年,已经有10余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在2014年被评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虽然近两年在园林办学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与开设园林专业较早的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相比,仍然存在开办时间较晚、办学经验不足的问题[4]。虽然这些重点高校均有自己成熟的教学体系,但不同高校办学背景不同,所处城市的资源存在差异,地方高校不能直接效仿。作为开办园林专业较晚,地方资源相对较差的地方高校,必须因地制宜,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才能办好园林专业[4-5]。
为了提高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本研究从学生、专业教师与市场需求等不同角度对花卉学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便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相关成果也可为同类地方高校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的合理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笔者所在学校花卉学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其中理论课共有51个学时,主要内容包括花卉的生态习性、资源分类,繁殖与栽培、经营管理与园林应用等;花卉学实践课共有18个学时,涉及6个不同的实践内容,主要涉及花卉的繁殖、栽培管理与应用三个方面。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繁殖、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后期开设的园林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园林植物栽培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也为毕业后从事花卉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本次调研分为问卷填写与访谈两部分。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园林专业已经修完、正在修读和未修读花卉学的各年级学生,共计发放调查问卷98份,回收98份,有效调查问卷98份。同时对这些学生以及往届毕业生、园林专业教师、校外周边花卉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园林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分别是学生对园林专业与花卉学的认知情况、对课程教学的认同情况、对授课教师的认同情况;专业教师对花卉学授课内容的认同情况;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认同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在进入大学之前,76.53%的学生对园林专业并不了解,很多学生选择园林专业就读并非高考第一志愿,因此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高。经过两年的学习后,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对该专业感兴趣或很感兴趣,但仍有少数学生对该专业抱排斥态度。
同时,由于入学之前很多学生不熟悉园林专业,认为该课程仅仅是简单的教大家如何认花种树,即使经过系统学习、熟悉了花卉学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后,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园林专业开设的植物类课程属于该专业的辅助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园林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学习设计类相关课程,其次才是植物类课程。虽然有84.69%的学生认为学习花卉学对日后的工作有用,但仍有少数学生认为发挥的作用不大。
在花卉学授课内容方面,有88.76%的学生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但在课时分配方面存在理论内容偏多,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太过零碎的各论部分内容,知识太过繁琐,实践学时偏少,仅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很难掌握。在授课方式方面,虽然现在全部以多媒体进行授课,很多花卉特征及园林应用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但时间久了,学生表示新鲜感难以保持。
学生对花卉学授课满意度调研中发现,91.84%的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及授课内容比较满意,但他们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更为重要,他们希望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中能够与老师多互动,多参与到课堂中来,使零碎的内容听起来更加条理、生动、有趣。在师资力量方面,接近半数的学生希望改变传统的一门课一直由一位固定老师代课的模式,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该定期开展专家授课,让专家介绍目前花卉界的科研成果、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他们希望能够与花卉界专家及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生产中的“第一手”经验。
通过与园林专业不同课程任课教师的交流发现,花卉学授课内容基本合理,但有些授课内容与后期或同期开设的其他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如园林树木学与花卉学中均涉及木本花卉的内容,园林植物栽培学与花卉学中均涉及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发生重复讲述的现象。
通过与校外周边花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及当地园林管理部门人员的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园林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较高,认为培养的学生大部分能吃苦耐劳、理论知识扎实,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后基本能胜任单位分配给的各项任务,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较差,需要更长的过渡时期才能适用新工作。
阜阳师范大学成立于1956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前身是师范类院校,主要培养师范生。2006年该校开始创办园林专业,目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仍然较弱,调研发现高考志愿填报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该校还设有园林专业,大部分学生录取都属于服从调剂。为改变这一现状,学院需加大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学生能主动选择进入该专业学习,在入学初期就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早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做出规划。
在园林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等基本理论,掌握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基本能力。园林专业大学四年所学课程涉及植物、施工与设计等,每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很多学生认为设计类课程更加重要,对设计类的课程更加重视,其次才是植物类的相关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入学时的专业宣传上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学生认为园林专业的主要课程即为设计类课程,其他课程均是辅助课程。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园林专业的全面宣传,老师方面则应该充分利用好专业导论课,在对学生专业介绍的时候充分说明每门课程的重要性、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的作用,以此增加学生对花卉学等植物类课程的重视。
花卉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涉及的知识多而繁杂,尤其在各论部分知识点较零碎,学生往往感觉难以系统掌握。现在课堂教学老师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课堂中采用的单向知识灌输的讲课方式,往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即使播放精美的图片,也非常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起来。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多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6]。如主讲教师在讲述内容比较繁琐的各论部分时可以穿插采用“翻转课题”与“对分课题”的模式,将零碎的各论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利用课余时间拍摄图片,查阅资料,整理分类,然后分组交流或站在讲台上与全体师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列举学生熟悉或者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难以识记的各论内容变的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印象[7];学院则不定期聘请校外花卉从业人员做专题报告,与学生进行专业上的互动交流以此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园林专业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农林院校,只在工作前期受过较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并未受过专业的师范生训练,新进教师常缺乏授课的常用技巧,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创建优质的教学团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任课教师实行“以老带新”的方式,老教师不定期旁听新教师的课,对其授课情况进行指导,新教师也要经常去听老教师的授课,学习教学经验,一定时间后进行汇总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老教师指导新教师顺利渡过刚参加工作的适应期,还可以督促老教师跟新教师一样始终保持授课的高度热情。教研室则定期组织相关教师一起备课,在教学内容上相互交流,避免重复,在教学方式上,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此外,花卉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每年都会有新技术产生,新品种问世,仅仅从教材中,学生难以获得前沿性知识,因此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应该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不间断的学习文献,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保鲜”状态,以保证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很多的新鲜事物。
花卉学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实践技能。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在工作初期,表现专业实践技能较差,因此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在实验设计上多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则注重实践兴趣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给学生上播种实验课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购买自己喜欢的花卉种子,布置任务查阅养护栽培管理要点,让其播种在花盆中,带回宿舍亲自进行观察与管理;教师指导学生多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花卉学课程组教师成员积极配合学校政策,努力思考,共同构建更全面的花卉实习基地,如充分利用校园内绿化条件,达到园林实践校园化,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校外的专业实践,使实践教学场所从校内延伸至校外,让学生更加接近花卉的生产经营与实践[8]。
花卉学的内容比较繁杂,涉及识别、繁育、养护与应用等多个方面,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面面俱到的将每种花卉都讲到。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借助网络协助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与教学资源的缺乏。网络课程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点[9]。因此,相关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团队积极建设花卉学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中设置课程介绍、花卉图片库、典型案例分析、专业视频学习等版块,开展网络教学、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环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地点、甚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此弥补课堂时间与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这样既发挥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教学模式,又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10]。
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高校,办学历史不同、办学背景不同,教学资源也相差很大,因此每个学校园林专业开设的花卉学课程也各有特色,地方高校不能盲目地直接效仿。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园林专业办学时间比较短,有关于花卉学的教学体系已经完整,但尚不成熟,处于正在摸索和完善的阶段。通过近几年来花卉学的教学工作,我们发现仅仅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课程的改革探索,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求,这对于构建一个优良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比较片面,因此我们对学生、专业教师及用人单位进行了相关调研,并总结出了系列改革措施,以希望能够进一步优化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为其他地方高校花卉学教学体系的改良,提供一个合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