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盟超
2018年12月13日上午,《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被“冰点周刊”公众号推送约半小时后,负责微信编辑的部门领导核实完实时数据,在我们中国青年报的工作群内说,这篇文章今天一定会“10万+”。
“你现在还兼职算命?”我当即在群内打趣。
这绝非谦虚,而是我完全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以裂变式的速度传播,也没想到此文能引起大众对教育乃至公平话题的热烈讨论。在历史悠久的“冰点特稿”栏目里,我自认这篇文章只是“尚可”。但一篇8000字的长文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走红,我想,或许是自己在不经意间照亮了普罗大众内心中敏感而柔软的点。
第一次触碰到“屏幕”的线索,是部门2018年7月的一次选题会。我们一位同事上报了“广西709分考生上了三年直播班”的选题,以冰点的“调性”来讲,一群偏远地区的孩子通过屏幕中大城市的资源实现了自己,这个线索里有小人物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微观视角,又有城乡差异与弥合的宏观背景,属于不错的选题。
之于我个人,2017年,我曾在广西凤山县采写过“零一本县中”,记录了该县优秀生源师资都被大城市抽走,本地高考常年个位数甚至为零的一本录取数。这是一个相对令人绝望的现状,我在当地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此后意犹未尽,对城乡教育差距的话题始终抱有兴趣,因此主动申请接过了这个选题。
但直到2018年10月下旬,我才在清华大学见到了这篇稿件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来自广西的曾楷徽同学。
见面后,他告诉我,成都七中开设的直播班对他和同学是确有价值,其中一些微观叙述尤其动人:比如他们这群远端学生在微博上创建“表白墙”,给成都七中的学生留言;以及将偶然得到的七中优秀学生的联系方式视作珍惜资源。
浅层看,这是类似于“粉丝与偶像”般的有趣故事,但我看到的,是教育公平、阶层流动等大众普遍怀有热情的宏观议题。于是,我与编辑协商,将视角投入曾同学背后的整个直播体系。
此后,便是联系学校和负责直播教学运营的公司进行采访。有意思的花絮是,我们初次联系相关公司,对方态度比较冷淡。我便在电话中阐述了我过去在教育领域的一些采访经历,以及农村学子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后可能存在的心理落差。我和对方坦承,我是带着这些问题,希望了解直播教学在基层教育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之后,对方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我在教育问题上的些许积累认识,成为这次突破采访的助力。
与运营公司和成都七中建立联系后,经由他们配合,我的采访比较顺利。我相对喜欢这种采访节奏——不被时效紧逼,相对有规划,每晚充分消化当天的采访内容,次日进行二次采访。无论是经过回顾后总结出的新问题,还是单纯把前一天的部分问题再适时抛出,很多有价值的点是我在首次采访时淘不尽的。
最终,我在成都采访了4天,继而选择了一所偏远地区接受直播的远端学校,也就是云南省禄劝县第一中学采访了一周。这一选题里,我累积采访了30余人,包括教育局领导、校长、公司运营者、教师、学生。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做呢?之于我个人,一直信奉冰点倡导的“细节打动人心”,而大多数细节的获取,我认为,是在面对面采访之外的。比如这一选题,我在成都和禄劝的班级里随堂听课,有时一整节课中也难有一个细节进入稿件,但即使如此,我仍认为,对课堂氛围的感受会潜移默化中影响写作。再比如,我在两地的学校里闲逛、观察,去禄劝学生们的家中访问,用手机备忘录和相机随时记录一切“有趣”的细节,之后再转化为书面语言。它们可能并不提供直接的信息增量,但却是一些动人场景的来源;同时,这种观察也令我对学生们精神面貌的判断更有把握。
相比之下,这篇稿件的写作稍显波折。因为它没有主线人物,稿件的逻辑完全需要自行整合,这在强调可读性的特稿中较有难度。第一稿时,我交上了一篇第三人称稿件,编辑看后的意见是:可以发,但浪费了选题和采访。她鼓励我大胆尝试。于是,我又用两天时间重写,才有了这篇第一人称的见报稿。
稿件刊发,再经新媒体二次传播后,迎来了我意料之外的走红。我最近也在思考,从大处着眼,“公平”“追赶”的确是社会聚焦的话题;从个体出发,恐怕很多读者和我一样,都从禄劝那群挑灯夜战的孩子们身上,隐约看到了自己往昔的影子。
新闻尤其是特稿,是否要具备情感倾向是永恒的话题。在我看来,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必要时“共情”的能力,至少当我真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分享我中学的经验时,禄劝一些原本内向的孩子打开了话匣。当然,这种“采访”与“交谈”的相对模糊,不应影响回到桌前写作时的客观冷静,这种界限间的权衡也是一个特稿记者长期的修炼之路。
围绕这块“屏幕”,舆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用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的话说,这篇稿件“成功设置了议题,呈现了奋斗的力量,增加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反思”。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后续讨论都处在正轨中,提供了大量有建设性的增量信息,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讨论。一些媒体同仁认为,这篇文章应提及国家相关政策对基层教育的提振,使背景更加完整。诸多教育从业者对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以及直播教学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展开了探讨。这其中有意见,甚至是批评,但作为一场良性讨论中的一环,我感到由衷高兴。同时,这些声音也的确给我带来了更多启发。
更令我自豪的是,我的部门始终冷静客观地看待这篇走红的稿件。从新媒体端,到后续的版面跟进,同事们一直在搜集各方意见,试图从各个角度对这篇稿件带来的问题和思考进行阐述。新媒体编辑整理推送出的数万字读者留言中,我惊喜地看到,一些读者的留言甚至比我的行文本身更加动人。
我相信,正是有这些讨论和跟进,我偶然提出的这一话题才得到了更多有价值的发酵。身处移动互联时代,从与读者、舆论互动的角度考虑,这也是我们这家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品牌一次小而精的尝试。所有这些都令我感慨万千,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