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波,李金业,李伟林,王静,王黎
(大庆龙南医院 齐齐哈尔医学附属第五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随着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是临床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此种诊断方法为创伤性诊断,检查费用较高,检查后易并发多种症状,使得此种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受到一定限制[1]。随着影像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在分辨率水平大幅提升,三维后处理功能更加强大,使得多层螺旋CT在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更加广泛。25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可靠、安全的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利依据[2]。256层螺旋CT检查期间护理干预的良好开展,可保证检查工作顺利进行,提高获得CT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因此,该院选取2018年7月—2019年5月为研究时段,对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中的护理方法与效果做如下总结。
选取该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88例入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9.84±6.84)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者18例,右下肢疼痛者23例,左下肢疼痛者28例,脚趾端变黑者19例。
1.2.1 扫描方法 应用飞利浦256层CT扫描仪、18G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选择碘普罗胺100 mL或碘帕醇370 mg,总剂量为90~120 mL,注射速度为4.5~6.5 mL/s。采取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检查时,扫描范围为自肾动脉开始,至双侧踝关节平面结束,将扫描数据上传至扩展工作空间工作站上进行图像三维重建,采取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1.2.2护理方法
(1)检查前护理。
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详细,对高危人群进行严格筛查,了解对比剂使用适用证与禁忌证,过敏体质应慎做CT增强扫描,特别是碘剂过敏史。检查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检查目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可配合CT检查。检查前4 h应禁食以防检查时患者呕吐,检查前可适当饮用白开水,发挥水化对比剂的作用。
(2)血管穿刺。
常于粗直、易于穿刺的上肢表浅静脉作为静脉穿刺部位,避免同日已经穿刺的血管,穿刺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应用18G留置针进行穿刺,针管呈15°~30°角刺入静脉,将留置针妥善固定,以防注射造影剂时出现渗漏现象。高压注射对比剂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肿胀,倾听患者主诉并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与肢体情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剧烈疼痛。注射对比剂时,随着温度升高,团注的对比剂对血管壁压力会随之降低,因此,应先将对比剂预热,特别是冬季应加温到30℃后,提升患者的耐受性,预防对比剂过度黏稠[3]。团注对比剂的总剂量为90~120 mL,速度为4.5~6.5 mL/s,注射速度适中可使血管中对比剂浓度的持续时间得到保障。
(3)检查后护理。
拔针后用棉签压迫穿刺部位5 min达到止血目的,嘱咐患者于观察区休息20~30 min,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则可出院,若出现血压降低、呼吸困难以及皮疹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给予相应处理。嘱咐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2名根据双盲原则对CT图像质量进行科学评估,若2名医师意见不一致时,需协商一致后作为最终评估结果。下肢血管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时可简化为3个节段,包括股动脉、髂动脉与小腿动脉,应用VR、CPR、MIP进行三维重建后图像评价分为3个等级,优:重建图像显示的血管清晰、连续,滑动,无运动伪影,与临床诊断要求完全满足;良:重建图像显示的血管较为光滑,3个节段的动脉血管均尚不清晰,存在轻度运动伪影,基本满足临床诊断;差:重建图像显示的血管欠光滑,存在明显运动伪影,影响诊断。优良率=优率+良率[4]。
88例患者中顺利完成CT双下肢动脉成像检查者87例(98.86%),1例(1.14%)因注射压力过高导致对比剂外渗终止CT检查。87例患者图像质量评估结果显示,优者 46例(52.87%),良者 38例(43.67%),差者3例(3.45%),优良率为96.55%。
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升高,老龄化进程加快,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患者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多采取CT扫描检查,但是以往CT检查时会存在硬化伪影,影响诊断效果。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进一步提升,256层螺旋CT扫描具有扫描覆盖范围大,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在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两方面均大幅提升,256层螺旋CT扫描在血管疾病领域中获得较大发展。扫描技术、处理技术、护理方法等因素均会对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均会带来一定影响,如造影剂总量、高压注射器使用、注射速度等均会对CT检查结果造成影响[5]。与此同时,下肢动脉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多合并多种并发症,患者对CT检查相关知识缺乏正确认识,使得患者在CT检查中的配合度、主动性较差,加之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担心,使得患者在开展CT扫描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不利于下肢动脉CT造影开展,也会影响获得的CT图像质量,影响后续的诊疗工作。所以,开展双下肢动脉CT造影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加强护理配合,有助于CT造影检查的顺利开展,提高检查成功率,保证获取图像质量。护理人员在检查前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可使患者不安、紧张等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配合度,使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可根据CT检查技师提出的指令进行动作配合,减少图像中的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疗要求。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所需的时间长、扫描范围较大,扫描同时需要高速注射碘对比剂使血管清晰显示。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时,应重视每个工作环节,做好充分准备。科学选择穿刺静脉,选择粗、直、易于穿刺部位保证穿刺成功,穿刺后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造影剂渗漏,使扫描可正常进行,保证获得的CT图像质量优良,可见髂动脉、小腿动脉与股动脉等3个节段的重建血管清晰显示,减少运动伪影,使临床诊断要求得以满足[7]。该组研究中88例患者中顺利完成CT检查者占比98.86%,87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96.55%。说明,给予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使双下肢动脉CT造影图像质量大幅提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综上所述,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的覆盖范围广,辐射小,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较高,可使采集速度有效减少,减少对比剂用量,在临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可作为临床筛查与诊断的首选方法。检查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不安与恐惧等不良情绪有效消除,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CT图像的运动伪影有效减少,提升图像质量,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为后期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