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娟
(河南工程学院 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要求,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1]。在各院(系)开设二级心理辅导站即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中的第二级,以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心理委员为依托,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第二、第三级网络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与完善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更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基础。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体系下的第二级机构,是由各二级学院独立设置、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场所,旨在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包括情绪、情感、认知、行为等[2]。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可以使各二级学院结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级心理辅导站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紧密结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干预和解决。开展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可有效避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咨询与危机干预的障碍,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和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3]。
由于社会对心理工作的诸多误解,大学生在出现情感、认知、行为等心理问题后往往察觉不到,或者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但由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的、职责、任务的不了解,他们往往害怕求助或不愿意求助心理辅导或咨询。笔者认为,既然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因此现阶段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辅导与咨询。此外,二级心理辅导站还需大力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品牌活动,增强二级心理辅导站自身的魅力。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转变学生对心理工作的误解,把学生“引进来”。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发挥各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育人和指导功能的部门,能够帮助高校广大师生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心理异常的学生,也包括心理健康的学生。针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发展性辅导,帮助他们认识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情感、就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问题,从而预防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重点工作是向学生传输健康的生活理念,教授学生科学的心理调适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易发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增多,二级心理辅导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高校建立起来且工作成效显著,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心理调适技能的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等;负责本院(系)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日常咨询以及严重心理问题的上报和转诊工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作用,及时发现、干预和解决本院(系)学生遇到的心理危机。但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心理辅导员往往对于辅导站的职责定位不清晰,对首要任务与重点工作不明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出现不连续、无计划、无系统的现象,最终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使得心理辅导站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当前很多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都处于摸索阶段,心理辅导站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激励体系,没有相应的职位津贴,导致心理辅导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加之心理辅导员专业工作在学校得不到认可,专业化培训体系不健全以及心理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领域[4]。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心理辅导员岗前培训欠缺、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咨询督导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保证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深入开展。心理辅导员工作上缺乏专业性,思想上对心理健康工作不够重视,观念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平安校园构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深入,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现象。
当前,一方面由于心理辅导员缺乏岗位所需的心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另一方面各二级学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活动总是根据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安排,在每年的“3·20”“5·25”“9·20”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时段开展,而且各二级心理辅导站开展的活动千篇一律,每年开展的活动也一成不变,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二级心理辅导站活动的开展存在无计划、不连续等问题,绝大多数辅导站没有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因此,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地开展心理活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魅力,激发广大学生普遍参与,是当前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重点工作。
目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年终绩效考核、职级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挂钩,心理辅导员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其缺乏工作积极性。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数量不断上升,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加大。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员往往感到焦头烂额,力不从心,进而导致其自我价值感降低,更不利于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需要依据定性与定量的原则,将日常考核与年终绩效考核相结合,将年终考核与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相结合,根据二级心理辅导站平台建设、心理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二级心理辅导站活动开展情况、资料上交情况等对心理辅导站进行考察评估打分;另一方面,心理辅导站对院(系)学生会心理部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工作,如参加心理培训、心理讲座,开展心理排查工作,参加或组织开展院、校、市级心理健康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学院绩效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以此提高心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进而充分发挥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职能及其优势,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平安校园建设。
在二级心理辅导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心理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担任,由于其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与心理咨询技能薄弱,缺乏专业性,再加上心理辅导员基本没有晋升渠道和有效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没有相应的岗位津贴,导致二级辅导站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身能力、素质以及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认为只要满足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这样往往容易导致其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得不到体现而出现不作为或者人员流失的情况。为此,二级心理辅导站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完善内部各种保障机制,满足心理工作者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工作热情,增强其工作幸福感,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促进心理辅导员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保障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
是否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5]。心理辅导站能否充分发挥其职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各二级院(系)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重视对心理辅导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指导,给予其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学习与交流,如定期组织心理辅导员集中培训学习,召开经验交流会、读书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讲课比赛等,提升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根本任务有两个:一是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二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发现、干预、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危机。其中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开展心理主题活动,打造站点品牌,释放学生情感,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心理辅导站的活动一方面需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常态化有序开展,做到一月一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在毕业季、开学季、考试季等特殊时期,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覆盖面比较广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此外,品牌活动的打造要在温度、广度、深度、厚度上下功夫,足以展现活动的魅力,进而得到学生的喜爱。
尽管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工作还有待完善,但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已经体现,在高校各二级学院建立心理辅导站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将逐步完善,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