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关键是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访河南省济源市副市长卫祥玉

2019-03-28 06:19张院萍
中国畜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济源市济源贫困村

文│本刊记者 张院萍

特约记者 郭敏 惠永华 姚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通过政策倾斜、项目倾斜、技术倾斜,充分发挥扶贫基地、龙头企业、扶贫项目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贫困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既推动了扶贫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又使贫困户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道路。

2018年,按照贫困村脱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全市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顺利“摘帽”。济源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是河南省惟一入选城市。与此同时,济源市创新机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扶贫扶志典型案例,入编《2018脱贫攻坚成果案例》一书。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是贫困群众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根本保证。”日前,河南省济源市副市长卫祥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要言不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产业扶贫的认识与思考。他认为,“产业扶贫的关键,是要全面构建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产业扶贫的意义不只是扶贫,更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增强农村的吸引力,缩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打破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

卫祥玉的话,概括了济源产业扶贫走过的不平凡之路。就济源来说,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举措,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市场需求产业、金融支持产业开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推动简单的产业扶贫向高端的全产业链化扶贫转型升级,实现三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化扶贫大格局,把农民嵌入全产业链稳定增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脱贫,实现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多赢”。

多方探索 济源产业扶贫成效斐然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我国的经济背景下,如何顺利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重点、难点。请问,济源的农村状况如何?贫困情况是怎样的?

卫祥玉:好的,我先谈一下济源的农村状况。济源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工作,全市农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宜居,农民幸福指数较高,2018年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

全市525个行政村中,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达到342个,占总数的65.1%,农业现代化程度达到77.57%,农机综合作业水平稳定在91%以上。村容村貌整治良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镇7个、省级生态镇11个、省级生态村208个,已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90个。

贫困情况是这样:全市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共计193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59个,非建档立卡村134个。全市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于2018年底全部脱贫出列,累计实现1849户、6524人脱贫,目前还有未脱贫人口243户、583人,贫困人口越来越少。

记者:产业对于贫困地区脱贫增收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听说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产业扶贫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能谈一谈济源产业扶贫的有关情况吗?

卫祥玉:产业扶贫是贫困户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济源市在产业扶贫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济源市共培育产业扶贫基地50个,扶贫龙头企业3家,旅游扶贫产业带4个,实施产业项目43个,2019年计划再投资3280万元,新上12个产业项目,确保实现贫困户户户有产业支撑。截至目前,我市凡能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有2~3项产业帮扶措施,产业政策覆盖率、叠加度均在2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都在5万元以上。

主要探索有这几方面: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和保证。首先,坚持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统筹安排部署、统筹推进实施、统筹考核督导,将产业扶贫工作纳入行业部门、镇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序列,压实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帮扶责任和脱贫责任。其次,成立产业扶贫专项攻坚推进组,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由市发改委牵头,将扶贫办、农牧局、工信委、林业局等单位列为重点行业单位,统筹全市27家相关责任单位共抓产业扶贫发展工作,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组织领导,提升了工作合力。再次,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周小结工作制度、督导检查制度等,切实做好产业扶贫统筹协调、督导检查及督促问题整改工作。最后,建立“一线工作法”。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扑下身子,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将工作重心下移,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本领,密切干群关系,整合产业扶贫攻坚合力。

二是加大项目投入,加快项目进度。紧紧围绕贫困户增收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完善落实项目管理制度,加快项目推进。首先,完善项目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做好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进一步优化项目实施流程,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健康有序推进。其次,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建立项目资金会商制度、项目旬报制度和月通报制度,加强项目的督导检查,重点对项目实施的招投标、验收程序、公告公示的落实、监理、质量制度、进度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扶贫项目如期完工并长期发挥效益。再次,规范项目库建设。坚持规划先行、聚焦精准、群众参与、公开透明、严格入库的原则,按照“一个围绕、三个聚焦、两个结合”的原则,认真谋划2019-2020年项目库。最后,落实公告公示制度。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规范和细化公告公示制度,明确公示时间、内容、形式和地点,在“济源市人民政府网站”开辟专题专栏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监督。同时按照“项目实施到哪里,公告公示到哪里”的原则,指导镇通过政务公开栏、清风民生网站等多种形式,将安排到各镇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公告公示。2019年12个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已全面完成入库,10个产业项目预计3月全面开工。

三是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稳定脱贫,长期致富,集体经济不可或缺。济源市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合作产业带贫,多措并举构建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每个村都有合作经济组织,已形成四种模式六种利益联结机制,为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带动产业扶贫稳定发展方面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经验。四种模式:一是支部领办型。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带贫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建立产业发展基地,引导贫困户入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大岭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公司领办型。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带贫模式,以知名农业企业为龙头,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建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如南桐村途航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能人领办型。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带贫模式,由种养能人大户牵头发起,以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利用其管理经验及技术、销售等优势,紧密联系社员,带动群众致富。如北桐烟草专业合作社;四是社司一体型。主要采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与村集体公司一体化发展,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对内是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对外是村集体公司。如坡池村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村集体的芸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二为一,盘活闲置的荒地、林地和农户摞荒的耕地,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六种利益联结机制,一是订单收购机制,二是土地流转入股机制,三是入股分红机制,四是务工增收机制,五是资产入社机制,六是综合利益联结机制。

示范带动 构建产业扶贫大格局

记者:近期,济源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是河南省惟一入选城市。与此同时,济源市创新机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扶贫扶志典型案例,入编《2018脱贫攻坚成果案例》一书,可见其脱贫攻坚工作做得非常扎实。

卫祥玉:谢谢。近年来,济源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攻坚克难,加压奋进,高质量完成了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以“立下愚公移山志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题,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面报道,《中国扶贫》将其作为经验向全国推介;济源市代表河南省接受国务院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督查,受到国务院督查组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大督查专刊》先后两次推介济源市的做法,督查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的《王屋山下访“愚公”》在《河南日报》头版刊发;济源市荣获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优秀城市,是全省惟一入选城市;扶贫扶志典型案例入选全国脱贫攻坚优秀案例;原创扶贫现代豫剧《山路弯弯》参加全省扶贫戏剧巡演;档卡资料规范化建设的经验做法被省扶贫办向全省推广学习;以党建为引领的村企“双联双助双促”行动、全音频的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都成为全省亮点……一年来,省委书记王国生、纪委书记任正晓、副省长武国定等省领导多次到济源调研,对我市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副省长武国定、霍金花分别对我市开展的“一揽子”保险和“双千双扶”活动等做法作出批示。

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方面,我市继续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全省首家发布“精准扶贫LOGO”,率先开通“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并实现发布内容音频化,成立“习习春风”宣传队,推出扶贫扶志“十个全覆盖”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促进发展产业脱贫。一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政策宣讲、社会动员、媒体宣传、文化烘托、典型选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慈善爱心(励志)超市、增孝扶贫、“双千双扶”等“十个全覆盖”,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营造了致富光荣、安贫可耻的浓厚氛围。二是开展脱贫攻坚“十佳”系列评比活动,树立脱贫致富典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贫困户子女孙东海被授予全国十佳“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翟道贵、程芳芳、侯小军等一批脱贫示范户成为大家身边的榜样。

记者:做好了产业扶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保障。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您认为,产业脱贫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有何建议?

卫祥玉:与全省其他地方相比,我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而且处于脱贫攻坚后期阶段,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较高,达到77%,这类群体大部分都没有能力去自主发展产业,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已经通过外出打工或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就业,客观上制约着我市扶贫产业规模、效益。例如,在深度贫困县一个项目就能带动几千贫困户,效果很明显;但是由于我市贫困人口较少,我们投入同样的资金、精力,本地规模化、集聚化做得都非常好的龙头企业带贫人数却很少,别人会认为,带贫效果也很一般。还有就是我们这里工业本身就很发达,每年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数量已经超过能够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家庭数量,每个贫困户家庭只要有一人实现就业,就能实现脱贫。

所以我建议,将引导贫困户就业、务工作为产业扶贫的一项措施,列入产业扶贫考核项目,这样更能准确地体现出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带贫的状况。

记者: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关键期,请问济源下一步的产业扶贫,准备做好哪些工作,采取哪些措施,从而进一步确保脱贫实效?

卫祥玉:我市的脱贫攻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贫困人口越来越少,贫困户中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已经通过到企业务工实现转移就业,或者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等形式实现就地就业,剩余贫困人口或者是没有能力发展产业,或者是因病因残处于半劳动能力状态,或者是家中有老人或孩子需要照顾而走不出来。解决这一部分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就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将来全国、全省都会进入这个阶段,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济源脱贫攻坚实际,特别是立足于解决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产业覆盖率较低、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等问题,把产业扶贫项目作为重点进行谋划,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镇、村发展产业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上。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使所有的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都能获得持续的集体经济收入,确保村村都有“源头活水”;另一方面,镇、村通过设立符合贫困户实际的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通过劳动实现就业,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从而发挥扶贫龙头企业持续的带贫作用,实现产业扶贫收益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

猜你喜欢
济源市济源贫困村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
济源市关工委领导看望帮教失足青少年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济源市
村社贸易的形成与社庙演剧的传承*——以济源市南姚汤帝庙为例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全民健身背景下济源市业余太极拳开展现状研究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