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琦峰,周学儒,刘晓梅,王海波,左自军
(1.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CT室,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CT室,河南 漯河 462000)
肝脏镰状韧带旁假病灶(falciform ligament pseudolesion,FLP)最初是在CT肝门静脉造影(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图像上被发现,表现为左叶内侧段(方叶)和(或)左叶外侧段前缘镰状韧带旁的局限性门静脉(简称门脉)灌注缺损[1-2],在CT及MRI平扫、增强扫描图像上亦可显示。随着MSCT及MRI技术的发展,其发现率逐渐提高,正确认识FLP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与肝脏其他疾病鉴别。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行腹部MSCT及MRI平扫、增强扫描的FLP患者220例。诊断标准[3]:①假病灶发生在肝镰状韧带旁的肝Ⅲ段或Ⅳ段;②无占位效应;③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增强扫描门脉期呈低密度,动脉期或平衡期呈等或略低密度;④余肝实质内无弥漫性病变。最终经病理和临床诊断确诊的60例FLP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0~64岁,平均(43.0±1.2)岁。 15例经穿刺病理检查确诊,其余为随访临床确诊(随访时间4年)。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检查 6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GE 64排128层CT扫描机,扫描参数:120 kV,225~250 mA,球管旋转时间 1 s,层厚、层距均为0.625 mm。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流率3~5 mL/s。行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扫描。
1.2.2 MRI检查 1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GE Signa 1.5 T MRI扫描仪,腹部相控阵线圈。扫描序列及参数:FOV 35 cm×40 cm,T1WI TR/TE 400 ms/15 ms;T2WI TR/TE 3 500 ms/105 ms,FSE 序列配合呼吸触发技术,TE 80 ms,层厚5.0 mm,层距1.0 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Gd-DTPA,剂量0.1~0.2 mmol/kg体质量,流率2~4 mL/s;选用二维扰相T1WI序列TR/TE 150 ms/4.4 ms,层厚、层距分别为5.0、1.0 mm,3期增强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入对比剂后 15、50 及 100 s。
1.3 图像分析 选择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各1名,参照诊断标准独立分析CT及MRI表现,重点分析门脉期,并解释其密度及信号变化;出现分歧时,经协商,达不成一致的图像排除。
60例均为单发病灶,51例位于肝Ⅳ段镰状韧带旁,9例位于Ⅱ、Ⅲ段镰状韧带旁,其中类圆形40例(图 1),三角形 8例(图2),不规则形 12例,其长径均位于前后位,最大径0.8~2.4 cm,平均(1.4±0.3)cm。CT平扫呈低密度10例、等密度50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为低密度18例,等密度42例;门脉期60例均为低密度;平衡期低密度44例,等密度16例。18例行MRI扫描,其中MRI平扫T1WI双回波正反相位呈等、等信号15例,呈等、低信号2例,呈低、低信号1例,脂肪抑制T2WI假性病变均呈等信号;MRI增强扫描,动脉期低信号4例、等信号14例,门脉期18例均呈低信号,平衡期低信号3例、等信号15例。
3.1 FLP的影像表现 FLP多位于Ⅲ、Ⅳ段,肝镰状韧带附近,大部分位于Ⅳ段,本研究位于Ⅳ段占85.0%(51/60),单发较常见,本研究均为单发。FLP呈不规则形、三角形、类圆形,其长轴位于前后方向,为其区分于其他病变的特点。一般病变较小,本研究平均直径(1.4±0.3)cm。FLP无占位效应,且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或模糊。平扫多为等密度,部分见低密度(信号),增强扫描门脉期均可见低密度(信号),动脉期、平衡期为等或低密度(信号),且门脉期显示最清晰。
图1 女,29岁,体检发现肝Ⅳ段类圆形病灶 图1a CT平扫为等密度 图1b~1d 分别为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图像,病灶均为低密度(箭头),门脉期(图1c)显示最清晰 图2 男,38岁,上腹部不适,肝Ⅳ段三角形病灶 图2a~2d 分别为 CT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图像,病灶均为低密度(箭头) 图2e T1WI门脉期病灶为低信号(箭头)
3.2 FLP形成原因 目前多认为FLP的形成是由于:①镰旁肝局部特殊血供因素[4-6];②镰旁肝局部脂肪浸润[7-8]。肝脏具有双重血供,即肝动脉及门静脉,而肝内某些区域可由异常静脉系统供血,包括胆囊静脉丛、胆管旁静脉丛、上腹部或脐旁静脉丛、镰状韧带小静脉丛,这些异常静脉血供可导致肝内不同部位形成假病灶。FLP是由镰状韧带小静脉丛所致,即在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中,有细小的静脉供应肝镰状韧带周围肝组织,该静脉丛主要包括附脐静脉(Sappey 静脉)[9]。 CT 增强扫描(门脉期)所见FLP与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显示的镰旁门脉灌注缺损假病灶在部位和大小方面一致[6],说明病灶处存在非门脉供血区,推测可能来源于附脐静脉,腹壁部分静脉血经附脐静脉回流供应镰旁肝脏,由于回流较门脉回流慢,导致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信号。Ohashi等[6]认为CT平扫即呈低密度的FLP可能代表局部脂肪浸润,推测由于异常血流、局部牵拉等原因,造成镰状韧带旁肝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脂肪沉积。MRI化学位移T1WI双回波成像利用脂肪和水质子共振频率不同,在采集信号时结合不同TE,使两者信号叠加和抵消交替出现,MRI表现为不同信号强度[10]。本研究运用T1WI正反相位技术,观察到2例病灶在T1WI反相位信号减低。
3.3 鉴别诊断 FLP发病位置特殊,增强扫描动脉期、平衡期为低或等密度(信号),静脉期均为低密度(信号),且边缘更清晰。增强扫描强化特点明显,且其前后走行也有一定特征,较易鉴别,但仍需与以下病变鉴别:①肝小囊肿,CT平扫低密度,无占位效应,边缘清晰,MRI检查T2WI呈高信号,FLP为等信号,且囊肿一般增强扫描无强化。②血管瘤,CT平扫肝血管瘤呈低密度,且占位效应不明显,MRI检查T1WI、T2WI呈长信号,且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平衡对比剂向中心填充,与FLP呈低密度(信号)不同。③肝细胞癌,CT平扫亦为低密度,但增强扫描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为明显高密度(信号),FLP动脉期大部分表现为等或低密度,两者较易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