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艳 熊 健 韩春涛 蔡国梁 富 余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有基本成熟的框架体系,国家队、省市运动队在引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后也获得了丰厚的成绩。但在全国各大高校体育院系,《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这一课程开设则相对较少。作为体育院系的一门新兴课程,它的开展将增强运动训练的身体素质基础理论系统性;加强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体育院系的教学内容与训练内容。因此,有必要对体育院系开设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对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领域的部分专家进行现场访谈或电话访谈。
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查阅、整理、归纳了 50余篇关于身体功能训练的相关文献。
采用逻辑分析法,详细阐释身体功能训练的相关概念、训练理念、内容体系、特点以及应用,系统全面地了解身体功能训练这一概念。
通过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开设《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验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安排为一学年,参考尹军、袁守龙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专业教材,每学期36课时共72课时,课程内容包括理论课12课时、实践课60课时,在课程前中后安排了3次身体运动功能测试,具体内容如表1。
表 1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测试对象为50名体育院系男生,三次测试分别安排在一学年的课程前(1)、课程中(2)、课程后(3),通过收集几项能够较明显反映身体运动功能的测试,包括T-Test灵敏测试、Cooper Test最大摄氧量测试、身体能力测试(8级腹桥、引体向上、60米跑),依次进行数据整理(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将所得数据转换为透视表,对学生在结束为期一学年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后身体运动功能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物理治疗两个方面。运动功能训练是针对无运动障碍的运动员进行的身体运动能力训练,也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主体内容;物理治疗主要用于运动员开始训练前的运动功能障碍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功能障碍矫正,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矫正训练来消除运动功能障碍,消除动作代偿,为进一步动作功能训练奠定物质基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训练中应该将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动力链,避免某一环节单一的训练。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运动体系中的训练,而不是局限于某一肌肉力量的增强,但这种训练必须要具备整体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上是有目的地训练,即身体功能训练为一般性质的专项训练。从根本上讲,这种训练方式是将自身体重控制在多维度中的动作模式,通过全面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身体运动系统的工作机能,以达到更好发挥竞技水平的训练方法体系。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包括:心理诱导;软组织激活;肌肉与神经系统动员;动态拉伸;动作准备;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多方向加速;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发展无氧耐力功率);再生与恢复。从训练内容的逻辑来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对策→实施解决方案→评价训练效果,依次进行训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按照如下主线进行训练:激发训练动机(心理诱导)→唤醒肌肉与神经结合点(软组织激活)→肌肉动员→动作模式→支撑动作质量所需的素质(快速伸缩复合力量、速度力量、无氧耐力功率等素质)→能量补充与恢复。身体功能训练共有 11个训练板块,内容包括系统训练方法论;功能性动作筛查与矫正、躯干支柱力量、动态拉伸、动作整合、专项动作准备、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直线与多向加速、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等内容。
高校体育院系所培养的学生群体不仅能够服务高水平运动队,还能服务体育科研机构,也能够在全民健身中起到重要导向作用。体育院系开设《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代表了当今身体训练已由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重视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这是体育院系教学理念与训练理念的转变,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教学理念与训练理念的转变源于社会需求的转变,单纯的肌肉训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发展,而体育院系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的重任,因此不断汲取前沿训练方法、手段、模式和内容并且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
2.4.1 T-Test
表 2 T-TEST(肌肉神经反映)评分标准
Test测试需要四个标志筒及码表,三个标志筒以间距5码摆成直线,第四个标志筒置于距直线中心10码位置,呈“T”形;要求运动员由第四标志筒出发向前冲刺10码,再向左横向滑步5码到标志筒,再转回向右横向滑步10码到对侧标志筒,再转回向左横向滑步5码到中间标志筒,最后后退跑回第四标志筒。整个过程中运动员身体面向前方、不允许出现交叉步、到达每个变向点必须以手触标志筒。评分标准如表1。
图1 T-Test 3次测试平均成绩
从T-Test测试结果来看,3次测试最低成绩分别为为11.6、11.2秒、10.8秒,成绩提高了0.8秒;3次测试平均成绩分别为为10.1秒、9.9秒、9.5秒,成绩提高了0.6秒;3次测试最高成绩分别为9.4秒、9.3秒、9.1秒,成绩提高了0.3秒;整体来看,用平均成绩则更能表现出学生在T-Test测试中神经肌肉反应能力的提高,结果显示学生神经肌肉反应能力有所提高,并同时伴随着肌肉力量(爆发力)的提高。
2.4.2 Cooper Test
最大摄氧量采用 Cooper Test测试,要求学生在 12 分钟内在 400 田径跑道中进行测试,最终测定学生所跑距离,依据公式(VO2max = (总距离—550) /45)测出个体最大摄氧量,Cooper 测试最大摄氧量相近度非常高。
图 2 Cooper Test 3次测试平均成绩
图2为测试对象3次Cooper测试平均距离、平均提高值和提高百分比。学生3次测试的平均距离为2947.6米、3158.4米、3318.8米,三次测试中运动员在12分钟内平均最大摄氧量分别为 54.39L、59.08L、62.64L。可以看出,随着课程的深入,运动员在12分钟内跑步距离不断增加,提高近12.6%,最大摄氧量也不断增加,提高近15.2%。在Cooper测试中,反映出测试对象在一整个课程学年中,运动能力以及最大摄氧量的增加,最大摄氧能力的增加,同时也与血液中血红蛋白、肌肉耐力的增加有关。
2.4.3 身体能力测试
在其他三项身体能力的测试上,采用8级腹桥测试学生的核心躯干力量和稳定性,3次测试学生的得分分别为12.6分、17.9分、21.4分,8级腹桥采用Plank的7种动作,每个动作保持30秒,评分段为1分、3分、5分、6分、10分、15分、25分、35分。从第1次分数可以看出测试对象平均水平在5-6级之间,第2次测试平均得分在6-7级之间,第3次测试平均得分在6-7级之间,可以看出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核心驱赶力量有明显增强。
图3 身体能力3次测试平均成绩
引体向上测试要求测试对象在限定时间内静止上拉计数,三次测试平均数8.8、11.4、16.6,虽然平均提高百分比到了88.6%,但提高数却仅约8个。在引体向上这一项以平均提高百分比的来评价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因为学生在其他不同课程以及专项训练课中,均会涉及到关于上肢力量的训练。
60米跑作为爆发力测试项目,能够很直观地反映运动员的爆发力、肌肉的速度力量。运动员三次60米跑测试平均成绩分别为9.16秒、8.91秒、8.68秒,成绩提高值0.48秒,提高百分比为5.2%。通过数据反馈出测试对象爆发力、速度力量有了较好的增长。
在完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后,学生不仅在身体各能力上有所提高,在平时进行专项训练时伤病率也有所下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国家队、省市专业队的开展已经较为广阔。而高校开展情况较少,而作为为体育领域输送人才的各大体育院校,担负着重任,因此高校体育院系开设身体功能训练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具有更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体育人,将身体功能训练开设为高等院校体育院系课程也能够丰富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实验,综合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大众健身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院系开设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