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摘要】 伴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通讯行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原有的通信领域中,原有的接入网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通讯发展的需求,而光纤接入网技术则成为了当前最为关键的技术。本论文以光纤接入网技术为研究切入点,对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通信网络 光纤接入网 技术应用
在当前,传统的通信接入网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显露中众多的弊端,必须要对其进行完善,充分借助光纤接入网技术,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光纤接入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主要是指借助光纖这一载体对接入网内部的信息进行传输,主要包括光线路、远端、局端、光网络等设备,并且将通信网中的终端设备进行有效的传输。
一、光纤接入网技术分类
具体来说,光纤接入网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有源光网络技术和无源光网络技术。有源光网络技术:该技术是光纤接入网的主要技术之一,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该技术下,通信网络在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可实现信号和数据的传输,并可以对信号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处理,还可以应用到多种类型的电路层业务中。与其他的接入网技术相比,在有源光网络技术下,可将通信网络中的设备进行有效的连接,并且无需额外的转换。即便是通信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电路故障,也可及时作出迅速回应,恢复故障,以保持通讯的稳定性。无源光网络技术:是指在光配线网络中,没有任何的光配元件、电源等。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覆盖的面积相对比较小,并且成本比较低,后期维护费用较低等。同时,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具有极高的抗干扰能力,使得通信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可有效避免雷电、电磁场等对其所造成的干扰,实现了通信网络信息和数据传统的安全性。除此之外,无源光网络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可支持多种网络通信结构,并满足其需求[1]。
二、光纤接入网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1、配线设备。光纤介入网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安装相关的设备,并对其进行调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设计的相关要求,结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实施接入线路,并在配线设备搭建、安装的过程中,首先应将相应的机架装备准备好,并将侧门的部分空间预留出来,进行光纤接入。在具体的接入的过程中,应使用卡接钳进行操作,而避免使用接头设备。另外,在配线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将地线连接进行科学的设计,并科学设置电阻值,以保障连接的安全性。在系统的配线装置间进行线路接入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充分利用隔离片的形式,做好线路的隔离工作,并在配线设备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的相关要求,将相应的光纤接入设备进行建设。2、组网设计。光纤接入网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中,组网设计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进行组网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住宅中,组网设计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商务住宅等建筑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应用中,其组网设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具体进行组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无源光网络的传输距离进行详细的考虑,以保证分路器级联控制在二级之内,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用户对通信网络中的数据和信息需求,科学选择组网模式。例如,在我国高层住宅组网的设计过程中,结合建筑物的性质和用途,并使用两级分光方式,每隔六层楼就设置一个光缆分纤盒,进而按照64:1的配比,对光分路器和光缆配纤设备进行科学的设置[2]。3、光器件选择。光纤接入网技术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过程中,应加强光器件的选择。具体来说,光器件主要有多种形式,如:盒式、微型、机架式、托盘式和插片式。并且在选择的过程中,使用的场合不同,器件的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在光缆交接箱中,可选择盒式光器件;在标准机架中,可选择机架式的光器件;在光纤配线架中,可以选择插片式的光器件。4、布线工艺。光纤接入网技术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过程中,应加强布线工艺。具体来说,布线工艺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多,主要包括:(1)安装光纤配线架:鉴于目前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光纤配线架多为光数混合的配线架,必须药安装过程中,进行全模块化设计,以实现其高密度化。并且确保其在安装过程中,垂直偏差控制在1%之内,并将静态曲线率控制在3cm之上;(2)安装线线路终端。在具体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标准,确保控制机架的间隙控制在3mm之内,并将标识维持在适当的位置[3]。
结束语:光纤介入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通信网路的运行效率,并提升通信网络中信息的传输质量和传递速度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在光纤接入网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配线设备、组网设计、光器件选择、布线工艺等四个方面,以加强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孙忻生.光纤通信接入网应用模式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07):9.
[2]杨永.关于光纤通信接入技术初探[J].中国新通信,2018,20(18):79.
[3]柴志鑫,左亚南.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有效运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