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江
芬兰自2014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16年8月开始在全国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常以十年为一个周期,紧跟时代、指向未来,确保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最新需求。课程改革凸显全面增强学生能力的导向,培养学生面向21世纪生活、工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一、改革面对的关键问题
每一轮课程改革方案都必然地指向未来,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课程规划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思考学生要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哪些新技能。
1.教育在未来的价值功能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心性和品德,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判断能力和思维品质,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教育首先是为受教育者一生服务的,帮助受教育者懂得应负的责任,增加对生活的感受力。教育本身意味着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唤醒其深藏于心灵深处的某些特质,发展作为智能核心的思维能力。
2.学校文化与课程的变革
学生受教育的来源包括家庭、社区和学校,学校是接受系统教育的专门场域,对学生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的,学校应思考建立怎样的校园文化,因地制宜地开设哪些具体课程门类,通过哪些路径和方式方法实施课程,需要哪些配套的教学辅助工具和设施,如何评价课程育人效果。
3.教师和地方市政人员的培训
国家核心课程、本地课程,归根到底要依靠并通过学校的工作团队来具体落实,教师和地方市政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教育理念和意志的落实情况。对学校教师和地方市政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指导和支持教师和地方市政人员提高教育工作成效,是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工作环节和内容。
二、课程体系规划
1.共同的教育愿景
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是芬兰教育的首要准则。芬兰注重促进儿童个性的良好发展,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发展的愿望。为此,学校的课程设置、活动设计、评价、教育方法等都充分认识、尊重并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由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2.坚守本国传统
全球化教育潮流强调阅读、写作、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和技能,但芬兰并没有盲目跟风,依然保持着本国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政府为学校教育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宽口径的深入学习,采用弹性责任,形成信任文化,赋予学生个性、道德品质、创造性、知识和技能以同样的价值。强调公平一直是芬兰人的理念,数十年的教育变革始终坚持教育平等的原则,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及培训的权利。无论种族、年龄、财富及出身,所有的公民拥有取得相同教育的机会。
3.抵制全球教育标准化
追求教育品质、效率、教育机会均等,技术思维和技术理性兴起,技术作为工具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并迅速提升其影响力,这些全球化教育变革特质在部分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尽管芬兰教育在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中整体成绩抢眼,但是芬兰的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却对此表现出谨慎态度,并以本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教育体制消解或对抗全球教育标准化的趋势,由学校自主选择教科书和教学方法,校本课程灵活宽松,坚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平台。
4.课程融合设计
芬兰《国家核心课程大纲》中增加了“基于现象(主题)的教学”(见图1),要求学校尝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现象或主题调配师资进行教学,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设置跨学科的个性化课程,增加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的横向贯通应用能力。新的核心课程大纲要求每个学校每年选择一个不同的跨学科主题,总体设计全校年度主题式学习教学活动规划,并提交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生每年参与至少一个基于现象的项目,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同一主题进行研究。
5.课程设置凸显弹性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18门,其中健康教育是2004年新加入的核心课程科目。国家核心大纲包括目标内容和不同科目的要求、学生评估的原则、特殊需求教育、学生福利和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规定了创设优良学习环境的原则、工作方法及学习概念的内容。国家核心大纲为各地本土化操作、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空间,教育提供者可以在大纲指导下编制自己的教育大纲。国家提供宏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框架,保证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对学校进行一定的指导。各地自行决定每个年级的学科目标和内容,同时考虑当地的课时分配,即各年级和各学科分配到的课时数量。地方市政、学校和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课程设置、教材、课时等,制定本校的校本课程并自主安排教学,家长和学生也有权利自主选择要修的科目(见图2)。芬兰这种课程的弹性化设置可以保障相关各方的更多选择权,使地方需求得到了尊重和落实,客观上也利于特色课程、学校特色乃至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课程变革推进路径
为了增强教育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芬兰自2012年起,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局邀请了全境300名骨干教师、校长共同参与了国家核心课程的制订,充分说明这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导向的过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过程中(2012—2014年)貫穿并坚持公平、公正的理念。
2014年,地方教育部门、大学研究者、学区行政长官、校长和教师代表共同商定地方教育目标、课时分布、教学资源分配等,地方教师制订本地课程。地方教育改革由各地方教师作为核心力量来推动。2015年3月,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强调“寓教于乐”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2016年8月,芬兰开始实施新大纲,1~6年级首先使用;2017至2019年,7~9年级依次进入,分别开始实施新大纲,循序渐进地推进各个年级的课程改革。2012—2019年,芬兰经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完整过程。
1.2012—2016年国家课程开发过程
芬兰政府于2012年夏季发布了关于国家目标和基础教育教学时间分配的法令(422/2012);秋季编制了国家通用准则,并对准则开展了第一次讨论。2013年春季,学科课程计划开始制定,根据讨论意见继续编制通用准则。2013年秋季,针对学前教育部分开展第二次讨论。2014年春季,根据讨论意见继续编制通用准则,秋季征求意见,核心课程定稿,年底前确定核心课程。2015年春季至2016年秋季,完成对学校员工的培训,并支持本地课程开发。2016年秋季,开始在芬兰全境实行新课程。
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按年级列出核心学科的目标和关键内容。核心课程由此分别制定针对1~2年级、3~6年级和7~9年级的总体目标,并规定各年级需涵盖哪些关键内容。
2.2012—2016年本地课程开发过程
探索新法案的本地改革与合作的筹备工作;家长、学生和其他合作方参与本地反馈过程的组织和启动;评估本地情况,与其他教育层面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专业课程开发;完成本地课程编制的准备工作,制定课程编制预算;继续评估本地情况,组织本地和学校的课程开发工作,本地专业课程开发启动,讨论国家准则;确定本地和学校的课程工作安排;编制本地课程;2016年8月1日前通过本地课程,根据新课程开始教学。
教育提供者负责本地课程的编制和开发。课程包含基础教育、指导、评估和支持学习、指导咨询和学生福利、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及其他活动的实施和组织的决定。本地课程从当地角度补充和强调目标、指导活动的政策、关键内容以及与核心课程指定的教育组织相关的其他内容。在编制课程时,教育提供者会考虑学生的需求、本地特色以及自我评估和努力的结果。由此,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环境的特征能够以适合学科和教学的方式指导教学目标。此外,特定年级的目标和内容规定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从一个年级到下一个年级的学习预期进度。
3.高中课程改革
2017—2018年,同时开展了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国家核心课程大纲》规定高中教育持续3年,学生可以选择在2~4年内完成学业。高中推行模块化教育,不受课程年限的限制,每个课程结束会有对应的测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来选择,达到相应的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数并通過测评即可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高中各学科学习目标、授课安排及要达到的结果,每所学校须准备本土化的教学大纲(见图3)。学生既可以学习综合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课程的培训。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