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019-03-27 11:44张玲

张玲

【摘要】 依据《课程标准》,借助教材,在乐教趣学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学生生命活力。

【关键词】 以情激情 情中导学 整体和谐发展 焕发生命活力 唤醒其内心的种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065-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一册《小竹排在画中游》是一篇注音的讲读课文,它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清远,隽永流畅的儿童散文诗。全诗虽只有三句话,但充满诗情画意。诗中通过对小竹排、鸟儿、树木、禾苗等景物的描绘,赞美了宁静、恬淡、秀美的江南风光,展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而课文中的插图则再现了全诗的内容,并使之形象化。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借助教材,在乐教趣学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焕发起学生生命活力呢?

一、借助媒体,步入诗境

鉴于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更多的要考虑如何以人为本,激活思维,而一年级散文诗的教学要彰显其语言美、音乐美和绘画美,就必须变“逐句话逐句话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并在创设意境上写文章,方能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这一难题,且运用媒体营造意境把学生置于特定的诗境里,去感知其境之幽美,其情之.真切,诗人之情怀。在教学中,可以揭题引思:看到这首诗你一定被诗中的景色所陶醉,让我们随着画去领略一下江南美丽的田园风光吧!然后在学生的探知企盼中,借助媒体步入诗境,再现青山环抱、绿树掩映、河水清澈的田园,鸟儿欢唱,鱼儿畅游的景物画面,由于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缩小了文字、图画的时空,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凭借,学生随声、像、画入境,在无声处融入真情,在有形处激活思维,为讲读下文做好铺垫。

二、读读想想,理解诗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养成边读边想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先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汉语拼音),即从音节入手,读准字音,采用“找朋友”的方法,讓学生在诗中划出一个直呼音节:鱼(yú),又划出七个三拼音节:小(xiǎo)、画(huà)、鸟(niǎo)、两(liǎng)、苗(miǎo)、江(jiāng)、乡(xiāng)。然后引导学生直呼成句,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学习生字新词分解在语言环境里,接着在初读泛读的基础上,以读促思、读中导学,即下好“三盘棋”:初读明诗意,巧在一个“导”字。追问:(1)读完全诗后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诗中共有几句话,先后写了哪几种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文中的插图你是怎样理解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以上问题通过读读、想想、议议予以解决;再读时看景物,突出一个“美”字。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还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在这基础上,教师相机抓住关键词串讲“小竹排”、“鸟儿”、“鱼儿”、“树木”、“禾苗”之间的关系:一位男童撑着小竹排在小河中畅游,河里的小鱼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好像唱着歌儿,河的两岸树木茂密、禾苗长得绿油油,还有一群小鸟在空中飞翔,正唱着欢快的歌儿呢,小竹排真好像置身于一幅极美的画中畅游啊。然后,引导学生从较散的无意想象过渡到有可控的有意想象,这一环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驰骋思维。三读抓人物,突出一个“美”字。教师可利用文中插图去体会一下:一位男童撑着小排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畅游,放飞愉快心情的迷人画面,并采有角色替换法设计这样的问题:(1)同学们,如果你在这迷人的田园的小河里撑着小竹排畅游,看到秀美的农庄和满园的春意,你的心情怎样?(2)看到美景你会怎样想,又想怎么做呢?你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这一环节可以在看看、议议、说说中进行。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课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赏赏忆忆,升华诗情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又是表达形象的产物。因此,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尽情表达很有必要,全诗共有三句,句与句的意思联系密切,只有逐层递升,品读升华,潜移默化,才能把学生引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境,可采用“四步走”:“(1)自由轻声读,读通读懂;配乐品读,(闭眼欣赏)先想后读;(2)看画想诗,边看边讲。此外,还可开火车读、引领读等。老师在读中评价,读中正音;其次,在赏析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当场背诵,由于诗句是由词按一定规律组成的,抓住了关键词就为指导学生的背诵找到了捷径,而整首诗是按一定顺序串成的,它巧妙地将景物连成一体构成画卷。此外,在引导学生背诵时,可采用“移步换景”法,层层深入,可采用填充式的串联,唤起记忆。”还可运用上句与下句的对接,竞赛对答。甚至,可打乱诗句秩序,让学生再重组等。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分析、比较、联想、识记,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在生活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和捕捉训练点,抓住时机让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既可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这种做法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自我肯定的要求,强化其积极向上的欲望。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在乐教趣学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内心的种子。

[ 参 考 文 献 ]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