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群颖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福建 福州,350108)
平潭地处福建东部,东临台湾海峡,海产品丰富`,贝壳种类繁多,这为平潭贝雕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世纪50年代初,平潭的贝雕艺术主要是以贝壳堆画的形式呈现。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平潭贝雕汲取了木雕、玉雕、牙雕和国画等众家之长,并利用螺钿镶嵌等技艺特点,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贝雕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从而开启了平潭贝雕的新篇章,但于90年代后,因市场及人才等因素,平潭贝雕厂倒闭,传统的贝雕技艺也难以为继。
如今,因旅游岛的开发机遇,再加上几位贝雕艺人的坚守和新一代青年爱好者的继承,平潭贝雕以旅游纪念品和装饰品的形式重新融入市场,这在带动平潭贝雕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建设。
平潭以海坛岛为主岛,由126个岛屿和702座岩礁组成,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岛,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自古以来滩涂发育成熟,贝类资源丰富,捕捞业与采贝业发达。
据史料记载,平潭堆积着大量人类食弃的贝壳和软体动物的甲壳,这里曾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陶器和贝器等文物,其史前文明被称为“壳丘头文化”[1]。贝壳因大小适中、易于保存、携带方便和便于计数等特点,在远古时代常被作为一种装饰品和交换媒介使用(为最早的货币)。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荣时期,然而该时期的贝壳仍被作为一种广泛运用的媒介。在春秋战国时期,贝壳普遍被制成各种装饰品,如项链、臂饰等。秦汉时期因冶炼技术的普及,贝雕艺人们利用贝壳的自然形与色泽,把贝壳用在家具上作为装饰,后发展为螺钿技艺。宋元前后,镶嵌和贝贴技艺便开始运用于各种陈设品及生活用品中。
20世纪50年代初,平潭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林国钦牵头,创办了“红领巾贝壳兴趣小组”(后组建成校办工厂)[2],开始制作贝壳堆画(后逐步发展为贝壳雕画),1955年在平潭了成立全国首家以贝壳为摆件的工艺品厂。1959年8月,在平潭成立了地方国营贝壳工艺厂,工厂除创作贝壳堆画外,还制作贝堆立体山水和花鸟盆景等。1971年后,贝雕工艺品开始在广交会上展销,此时的贝雕工艺品有浮雕贝画、嵌贝盒子、立体圆雕等多个品种。 20世纪80年代,平潭国营贝雕工艺厂已有800名员工,汇聚了岛内数代艺术人才,成为当时平潭规模最大的工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市场严重萎缩而导致平潭国营贝雕工艺厂倒闭,只有几位技术贝雕艺人仍坚守阵地,他们创办了工艺美术公司、制花厂、民营贝雕厂,勉强维持着贝雕工艺品的制作。
自2008年起,为抢救和发展濒临危亡的平潭贝雕工艺,在老艺人的支持下,以蒋心忠、詹立新、詹胜等为代表的中青年贝雕人才于2012年在平潭先后创办了福建映像海坛文创公司、平潭贝雕艺术馆和平潭贝雕艺术研究院,使平潭的贝雕工艺走上了复兴之路。
2017年8月,平潭贝雕被列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平潭贝雕艺人们的不断努力下,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平潭贝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在旅游岛政策的推动下,平潭贝雕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量猛增,平潭贝雕艺术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
平潭素有千礁百岛的美誉,在这里有169种贝螺,其形态、大小各异,颜色、纹理绮丽,种类繁多,包括草包螺、大黄螺、花螺、苦螺、蛎螺、水涨螺、香螺、小黄螺、泥螺、青衣螺、钉螺、淡菜、白钱、红蛤、花蛤、香蛤、花蚶、青蛾、鲎、鲍鱼、牡蛎、石蜐、蛏子、带子等,为平潭贝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见图1。人们可以在海坛岛北部的长江澳、南部的娘宫码头见到数以百吨的贝壳漂流于沙滩上。而在平潭白青乡的伯塘村中,仍延用传统的贝壳烧造技术,制作建筑材料的壳灰,亦称“伯塘灰”。
图1 贝壳种类Fig.1 Shell types
平潭贝雕艺作品古朴大方、自然而富有神韵。在制作过程中,第一,要讲究原料的选择,即挑选出较为完整的或是具有特定形态的贝壳。第二,要将采集后的贝壳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处理,除去壳上的蛋白质和臭味[3],最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暴晒备用。第三,要有一定的构思设计,要先绘制出完整的图案,再将图案依次分解。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贝壳不像玉雕和石雕那样有一定的硬度,而是较薄易碎,因此要根据图案和色泽先剪取所需的部分,再重新修整、打磨和抛光,使之成为作品中的部件后再使用。第四,利用工具(如刻刀、锤刀等),通过堆、贴、雕等技法,拼贴成既有自然的“奇”,又能体现人工技艺的“巧”的造型。如用胶堆贴出绮丽绽开的花卉、随风摆动的草木、展翅欲飞的喜鹊、景致优美的山水和姿态柔美的人物造型等。第五,待作品制作完后,在其表面上需均匀地涂层透明的清漆,以起到保护作用。另依需要可题词加以修饰,最后再装裱、配底和包装。
平潭贝雕有着独特的艺术性、文化性和技艺性,注重艺术欣赏和生活实用相结合,主要有人物、花鸟、山水等贝画和立体雕刻,此外还有嵌贝盒子、嵌贝漆艺等。在主题内容与图案纹样方面,平潭贝雕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元素和浓郁的地方性民俗文化色彩。在技艺方面,平潭贝雕艺人善于制作浮雕和圆雕,主要是巧借贝壳的自然形态、色泽和纹理,利用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螺钿镶嵌等工艺技法制作贝雕作品。在运用媒材方面,贝雕艺人冲破传统思路,大胆创新,将木、漆、陶瓷、珊瑚等其他材质与贝艺相结合,既能体现出贝壳的质感,又赋予传统贝雕一定的设计美感和官能享受。其作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平磨嵌贝,也称螺钿工艺,将贝壳与螺壳等其他壳类或切或磨制成多种形状的薄片,依据画面需要将其嵌于器物表面,并饰漆磨平。此工艺创始于秦汉时期,后又借鉴福州的磨漆工艺,贝雕具有不褪色、不变形等特点,突出体现贝壳自身的质感与色泽,故常装饰于摆件、挂饰、屏风等器物中,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如蒋心忠、詹立新、詹胜等人合作的《咏荷》系列《半洋石矾》《石厝人家》《南寨石林》等作品,见图2。另有异形组雕系列、方形框系列的屏风、镶器盒子等,见图3。
图2 南寨石林Fig.2 South of stone forest
图3 梳妆盒局部Fig.3 Part of the dressing case
块面浮雕,依效果和手法可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通常会以瓷盘、漆艺盘、木盘和天然贝壳盘作为依托,再拼贴上磨制好的贝壳形状,从而构成整体画面,这样既能充分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在某种角度上展现出贝壳的材质美、形状美与色泽美,如蒋心忠的《富贵白头》《牡丹·国色天香》等作品,见图4。
图4 牡丹·国色天香Fig.4 Peony· Exquisite beauty
立体圆雕,即立体雕件,分为精细型雕件与自然型雕件,手法有镂雕和黏接。圆雕是平潭贝雕工艺中最精粹的工艺技法,不仅能体现手工技艺的精湛,又能传达材质的天然美和所述内容的生动性,尤其是人物圆雕在全国独树一帜,远近驰名,如蒋心忠的作品《红梅》《水仙》,见图5、图6,蒋心忠、詹立新合作的作品《清香惹肥蟹》,见图7。
图5 水仙Fig.5 Narcissus
图6 红梅 Fig.6 Red plum
图7 清香惹肥蟹Fig.7 Fragrant crab
贝画是平潭贝雕艺术中独具个性的品种,它采用集浮雕、圆雕和镶嵌于一体的工艺技法。贝画是以贝壳为作画原料,借鉴中国传统书画的手法来写意造境,作品层次鲜明,内容生动且富有风韵,如林暖苏的作品《花鸟系列》,见图8,蒋心忠、詹立新等人的作品《岛礁石厝有人家·秋思》,见图9。
图8 花鸟系聆泉·觅韵Fig.8 Flowers and birds·Finding rhyme
图9 岛礁石厝有人家·秋思Fig.9 The family in islands and reefs · Thoughts of autumn
平潭贝雕艺术不论采用何种工艺技法,始终都受到中国绘画的深刻影响。平潭贝雕艺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到的专利技术,尤其是在叠加巧饰的运用上,令人叹服。他们以数十年的专注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着平潭贝雕艺术的繁荣发展。
现在,平潭的贝雕艺术以其独特的天然材质、鲜明的地域文化、富有特色的手工技艺及传承模式而闻名。其一因数十年的探索研发,留下了数千件精美的贝雕工艺品;其二是老艺人和新生代的设计师同心协力,传承和弘扬独具特色的贝雕技艺,打破了传统的“以师带徒”制,以集体研发、相互借鉴的公司化模式发展贝雕产业;其三,平潭作为“国际旅游岛”,其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借助媒体的传播,贝雕作为平潭“三宝”之一,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当下,对于平潭贝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步进行:第一,可以利用海贝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优势,结合当地的堆、贴、雕等技艺,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品和艺术工艺品。第二,应注重人才培养,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与贝雕艺人的交流合作及参与工作坊的形式,形成“手把手”的传教模式[4]。此外可以将贝雕艺术引进校本课程中,利用学校的完整教学体系,培养出集文化知识、传统认识、设计水平和制作能力于一体的贝雕人才。第三,加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共同合作。当地政府应出台扶持贝雕产业发展的相关条例与政策;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企业需注重贝雕工艺的传承,壮大企业规模;学校需通过有关贝雕工艺的重点教学和科研来储存人才与知识,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创产品。第四,积极开发新产品,近年来,贝雕艺人利用天然贝壳砂为主要原料,再辅以长石、石英、粘土等,开发出海洋贝瓷,亦称贝瓷、壳瓷,它的制作工艺复杂,对烧成温度有严格的要求。贝瓷质地轻巧坚密、不易磨损破裂,既健康环保又不失大方美观,尤其在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晶莹透亮、白皙如雪的特点。如今,在高档日用瓷、艺术瓷中都可以见到贝瓷的身影。
在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平潭的贝雕工艺借鉴了福州漆艺、石雕、根雕等其他传统工艺的特点,运用漆画、螺钿等技法,其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用漆盘作为贝雕作品的底盘,在贝壳的自然肌理上以掐丝工艺作为点缀,而贝雕作品的支架则以根雕的形式展现,在一件贝雕作品中实现了多种艺术的融合。
平潭的贝雕艺术虽发展时间不长,但也经历过繁荣与萧条时期。如今,因平潭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和贝雕老艺人的坚守,平潭贝雕又开始重焕生机。现平潭贝雕主要以贝画、浮雕等技法来描绘地方风俗和人文景观,通过技法与文化的相互交融,运用贝壳天然的肌理、线条与色彩,形成了地区特有的情感符号。在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下,平潭贝雕的发展还需靠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人才培养,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文创产品,以扩大消费市场,拓展平潭贝雕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