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2019-03-27 20:38:55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降雨隐患滑坡

(百色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一、广西地区的地质状况及地质灾害现状

广西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山地丘陵为主,据统计,2018年1月—4月,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8.65万元,而在每年的主汛期5月—9月灾害频发率更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大。伴随着广西地区改革开放和扶贫攻坚的推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线路、高速公路、省道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使地质灾害的新隐患点呈逐年增加趋势,广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结果显示,近10年,广西年均新增600处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1],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数量多、分布广,人工监测也存在着经验、能力差异等问题,不利于应急判断,地质灾害的预防任务更加艰巨。

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及灾害的特征性规律

广西地区大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地貌形式复杂多样,碎屑岩低山丘陵区、碳酸盐质岩的岩溶地貌等地质灾害发育型式多样,高边坡、降雨、蠕变等,轻微位移,边坡稳定性差,强降雨期间,改变了地层结构的松软分布特征,而造成原始地应力变化,导致土体产生不稳定滑动趋势。

(一)地质构造因素

广西岩石类型中沉积岩中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砂页岩)分布最广,分别占总面积的40.7%和29.4%,由于碳酸盐岩质相对脆弱,断层裂缝高度发育,易形成洞穴,是崩塌和地面塌陷较频繁和较严重的地区。以碎屑岩分布为主的地区,山体表层的密实度相对软弱,降水容易渗入,松软土层遇水变软,形成滑动面,在降雨尤其是高强度持续降雨的作用下易产生滑坡与崩塌灾害[2-3]。

(二)地形地貌因素

广西整体呈现出以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9.7%。区域大部地形陡峻,切割剧烈,造就了众多险要地形;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占总面积的37.8%,岩石稳定性差,水蚀风化强烈,为崩塌、地面塌陷、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自然气候因素

地震、台风、降水等自然因素是诱导地质灾害的常见因素,而优以大气降水为最主要因素,短时间内高强度降水是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的最直接因素。在短时强降雨或连续降雨时段内大量雨水快速渗入到松散土类及泥质页岩当中,软岩快速饱和并软化,重量大增,导致岩体内聚力降低,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四)人类活动因素

随着经济建设中山体开采、架桥修路、房屋修建等土木工程作业的修建力度和规模加大,使大量的原始岩土体暴露于大气中,加剧了岩土体的风化程度,在长时间蠕变或短时外力影响下,地质环境的天然平衡被打破,易诱发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三、灾害分布的特征性规律

(一)时空分布特性

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与降雨特别是高强度降雨基本同步,高发期与雨季基本一致,每年的5月~9月为广西的主汛期[4-5],是地质灾害高发时节,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7月份附近发生数量达到峰值,年内灾害各月频数分布大致呈现正态分布,地质灾害与降水的月变化规律成明显的正相关,地质灾害总体特征表现出周期性的时空分布规律。

(二)规模分布特征

广西地区地质灾害种类多样,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但造成伤亡的灾种相对单一,以小型级别灾情为主、占96.91%,中型及以上规模地质灾害数量较少,占比分别为2.55%和0.54%,但危害巨大,灾害防治难度加大。

(三)链状式分布特征

广西地质灾害呈现出链状式发展,相互诱发、交替转化、连续出现,当一处灾害发生,必将打破周围原始地应力分布,成为其他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具体表现为滑坡或崩塌过后又再次出现滑坡地质灾害。

四、常用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前期预警体系的建设

摸清灾害时空特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重点防范期、重要地质灾害预防区等基本数据情况,完善汛期预警机制,针对灾害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开展详尽的地质灾害全面调查与区划,划定重点防范对象,如人员密聚区、山区城镇集聚区等人员密集地带;重要交通干线、大型基础设施区域;大型深基坑、高边坡等危险度较大的工程;切坡建房、新修筑开挖等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对重点隐患点建档立卡,设立地质灾害隐患点名录,全过程动态跟踪治理。

(二)期中实时数据监测措施

自动监测报警仪系统是由安装在边坡上的自动监测桩和安装在室内的声光报警仪组成,坡体一旦发生位移,监测桩会通过导线系统将信息传给报警仪并发出警报,配合无人机巡航监视和视频拍摄、信息收集等信息化措施对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处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期中数据实时监测的预警能力和准确性,为科学决策、科学处理提供有力支持,为避险争取宝贵时间。

(三)后期快速应急处理措施

地质灾害处理宜优先选择放坡治理,坡脚支挡为主,常用支护形式有静态爆破、坡面挂网喷浆、格构梁支护和客土喷播、格构锚固和抗滑桩支挡等。针对不同地质地貌、坡度和灾后影响的重要程度,因地制宜、精准制定合理应急处理方案及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小隐患及时消除、中隐患有效处理、大隐患尽量避免。

五、结论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作,正确认识分布规律和危害性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有效减轻其危害性,要在治理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建成各级责任主体负责制、多方举措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化监控体系建设、和人工智能检测等大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做到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在进行防治灾害的同时,注重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营造地质灾害防治生态化趋势,注重统筹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降雨隐患滑坡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大众科学(2022年8期)2022-08-26 08:58:38
隐患随手拍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河北地质(2021年1期)2021-07-21 08:16:08
沧州市2016年“7.19~7.22”与“8.24~8.25”降雨对比研究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9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过程数值模拟
红黏土降雨入渗的定量分析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