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关系的研究述评

2019-03-27 20:38:55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港港人两地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511400)

一、引言

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一直以来,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其特殊对待。“一国两制”是二者的政治背景,香港在此政策下实行“港人的高度自治”;而在经济方面,中国大陆政府对香港时时关注并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如两地在2003年6月9日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是大陆政府为帮助香港重振受SARS影响而衰退的经济。而同年,大陆地区陆续开放了部分省市的个人游,允许内地部分居民以个人游形式到香港旅游,更是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近年来却频繁出现中港两地民众的纠纷事件,特别是内地赴港游客与港地导游、民众等的冲突。这使得两地关系受到社会的广泛讨论。

本文从“自由行”政策的影响研究、内地赴港游客的特征研究、中港两地民众的关系研究、香港民众的身份认同研究、两地跨境的相关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关于中港两地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二、“自由行”政策的影响研究

据资料显示,“自由行”实施一年,内地游客选择自由赴港形式的人数就占到总内地赴港游客的34.8%,到2012年,更是达到66.3%,而选择自由行的旅客数量占赴港游客总量的比率也接近50%,而在赴港旅客中的中国内地旅客又占了半数以上的比重。由此可见,“香港自由行”政策的实施使得内地赴港游客对香港经济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黎熙元和杜薇(2013)进过探索和分析指出,从2003年开始实行的“香港自由行”对香港经济行业的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这里的经济行业主要是包括和旅游业相关的零售业、住宿服务、餐饮服务、过境客运服务在内的第三产业。大量的内地游客赴港逐渐提高了香港入境旅游行业的增加价值在香港经济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而其中的零售业和住宿业起到的积极作用尤其突出。

赴港游客不仅给香港入境旅游行业带来了改变,并且还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在零售业。而与此同时,香港不同行业的薪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王煜(2013)选取了第二产业中的建造业、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来分析“自由行”政策实施后对香港各个行业的薪资的状况所带去的影响。结果显示,政策的实施使得香港金融保险业和零售业的就业人群的薪资带去较积极的影响,对建造业的负面影响降低了该行业的平均薪资,而对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不明显。由此可知,“自由行”并没有造福于香港各行业。

“自由行”的开展对香港的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的同时,有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活力背后的“隐疾”。杨英和林显强(2008)认为香港旅游业已经呈现出“内地化”趋势,而将资源过多的分配给消费能力有限的内地游客不仅占据了国际市场的开发,而且大量内地游客的可获得性可能会给香港人的拼搏精神造成负面影响。而吴开军(2011)认为“自由行”政策虽然增加了香港的经济收益,但由于大量的内地游客的涌入使得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服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使得有些不良商家的服务质量下降,这样势必出现争端,呈现出的负面报道对香港旅游经济有损。

三、内地赴港游客的特征研究

岑伟波(2013)分析了内地赴港游客的重要性:在游客数量上相比其他客源占据绝对地位;在巨大内地赴港游客基数上不低于其他客源的过夜游客的逗留时长;在关键时刻(SARS疫情和金融危机)期间在港消费帮助香港经济度过危机;香港入境旅游的淡旺季随内地游客赴港的淡旺季而波动。

关于内地赴港游客的特征,詹伟芳和罗寿枚(2007)在研究香港主要客源市场时指出:内地游客在客源结构偏年轻化,男女比例较平衡;消费结构主要是购买服装、化妆或护肤品、食品,而消费水平总体偏高;而度假、探亲访友和商务在访港目的上排名前三。

而宋国惠(2007)专门对内地赴港游客在港消费行为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文特征如性别、年龄、收入等对赴港游客的出游动机、方式、频率以及购物项目的决策有着不同的关联度。作者还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出自由行游客赴港旅游的一般行为特征。而香港素来有“购物天堂”的美称。其产品质量保证、价格合理、款式多样,售前售后服务到位,良好的购物环境都深得内地游客的向往和喜爱,购物成为内地游客赴港的主要动机之一,于是国内很多学者对内地赴港游客的购物行为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张理华(2007)对内地游客赴港购物行为的心理进行了探析,认为内地游客在港购物的心理活动有“兴奋、疑惑、后悔、认可、满足”五种特征的变化规律。

四、中港两地民众的关系研究

2012年“蝗论”与“狗论”使得香港和内地民众发生了激烈的骂战,港人的“仇内”情绪一路高涨,并在香港本地拥有了一定的青年群众基础。而近年来,频发的内地游客与香港导游之间产生的各种纠纷更是将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许多学者针对这类问题进行了一些探析。

(一)两地民众误解产生原因的相关研究

常民强(2013)从“文化休克”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香港民众种种“仇内”冲突现象的原因。根据古拉霍恩的“W形”文化适应模式,在香港民众回归祖国之前,已经成功地度过了蜜月、危机、恢复三个时期,对英国文化已经进入到适应阶段。而1997年之后,虽然“一国两制”滞缓了港人进入“返回本文化休克阶段”,但“自由行”的开展却又加快了港人进入此阶段的速度,从而导致两地各种冲突的发生。而王煜(2013)认为“自由行”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拉开的贫富差距也能对香港部分民众反对自由行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孟庆顺(2013)认为“一国两制”的涉及了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内地民众以及香港民众,两地民众之间的矛盾还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港人“仇内”的情绪来源是部分内地游客的低素质行为使其不满,大量内地游客涌入抢占了港人本地的资源,而内地人在大陆的政治或生活习惯会给香港高度自治等民主规制带来破坏,但香港特区政府对此并没有做出激烈的反应,觉得特区政府无所作为,这使得港人的“仇内”意识逐渐形成并最终爆发。

而针对频发的内地游客与香港导游纠纷事件,一部分学者也进行了相关分析。骆泽顺和张伟强(2011)认为由于有些地区政府部门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各种赴港游的“黑团”的肆意妄为,再加上有些游客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理性消费,从而导致此类事件的频发[30];李祗辉(2011)在分析这类事件成因时,认为大众普遍将“零负团费”作为事件发生的根源是不准确的,他认为游客与旅游企业之间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旅游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异质性等五大特性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源。

(二)香港居民对内地赴港游客的感知研究

文彤和廖海牧(2009)在研究港民对内地游客旅游行为的感知时发现,港民普遍认同内地游客对香港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对内地人来港主要进行观光与购物的目的有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对于内地人的不文明现象有着较强烈的负面感知,对此,大多港民认为由于这主要是内地游客个人习惯和素质问题而很难去监管。文彤和陈杰忻(2008)在以香港大澳为例研究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时,也指出大澳居民感知到过多游客打扰到当地居民的生活。

陈丽君(2012)在研究两地融合过程中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冲突时指出,港人认为特区政府对于内地新移民的福利政策、“双非”孕妇和婴儿挤占了他们的公共资源;而内地人买楼、抢购商品、购买奢侈品不仅冲淡了他们的优越感还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内地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内地人在港犯罪等行并对他们的社会的法治、文化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吴开军(2011)也认为港澳自由行的实施给香港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例如黑市劳工、洗黑钱等使得社会的犯罪率增加的负面影响。

五、香港民众的身份认同研究

关于身份认同,冯枫(2014)认为港人的身份认同与其对内地人形象描述的变迁呈正相关关系,港人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是与内地人相比较而得出的,二者实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黎熙元与姚书恒(2010)同样认为港人的身份认同是建立在与内地的相比较的差异上而形成的,而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港人与内地人在同是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国家认同,港人却特别强调他们的地方性,这种表现是特定历史时期这一社群的集体表达,是由那个时期香港的经济状况与整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一起推动而产生的结果。而陈丽君(2010)在研究中也发现自香港回归后港人价值观念上对国家的认同度低,国家意识淡薄,对于“一国两制”,港人的关注点集中在“两制”而非“一国”。陈潮忠(2007)在研究97年香港回归前后在港的普通话使用情况时也对港人的身份认同有所描述:在港人心中,广州话是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标记”,而“普通话”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标记”,而大部分的港人对说着流利的广州话或带着港式口音的普通话较非本土化的广州话和流利的普通话的人更加认同。可见,虽然普通话回归后至今在港得到初步普及但仍然无法取代广州话的地位,且得到港人认同的这个过程也会很漫长。

针对这一现象,有些学者都提出了一些建议来加强港人对“一国”的身份认同度。例如陈丽君(2010)认为需要加强香港的国民教育,而李敢(2013)更是以2012年发生的“香港反国民教育大游行”事件为例进行了分析,指出无论是内地人还是港人都应该抛开给对方贴的“标签”,双方都应当持有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将国民教育“文化化”而非“政治化”,而内地则首先应当通过自身的政治、文化的建设增强软实力以获得港人的国家认同度,从而建立两地的文化价值共识,顺利地将国民教育以一种双方民众都接受的形式开展。

六、两地跨境的相关研究

关于两地跨境方面的研究,从笔者搜索到的文献看来,大多数的学者是从人口问题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黎熙元(2011)认为流动性是香港与内地人口跨境移动现象的显著特征,而这些人群的特征包括个人素质、收入水平较高和跨境往返的高频率,而这类人群认为迁移是暂时的,并且他们对移居地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王苍柏(2007)突破以“国家”为单位的刻板方法,从“区域”的角度,对中港两地跨境人口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主要从两地跨境婚姻、购房、就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两地民众在跨境婚姻、购房和就业比较顺利地开展的同时由于中港两方在政策、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也现存或有潜在的很多问题。针对两地跨境婚姻和生育,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罗小锋(2008)对两地跨境家庭这一社会现象及其维系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谭少薇(2004)从女性人类学的角度对两地跨境的一夫多妻现象进行了研究;黎熙元(2012)通过个案访谈法对内地孕妇赴港生子这一现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而早期的研究如学者李若建(1997)对从大陆迁入香港的移民人口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于两地跨境方面的问题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了探讨,如张惠德(2012)从内地游客赴港澳的政策管理角度分析了现行管理制度的特点,并针对当下这种管理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虽然笔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综述时进行了分类,但分类标准并不一定完全规范。例如在内地赴港游客的相关研究类别中,笔者只将学者进行的关于内地赴港游客的重要性、特性及其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归于这一类,但其实在“自由行”政策对香港的经济影响以及香港民众的身份认同、中港两地民众的矛盾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同样涉及到内地赴港游客的相关描述。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问题研究的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也是有一定联系的,并不能完全将各个部分分开探讨。所以笔者从个人思考的角度选择了以上的分类方式,并有侧重点地进行了文献梳理。

七、结论

综上可知,关于中港两地的关系,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而笔者进行的文献梳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了国内学术界关于中港关系问题的研究:两地跨境人口问题的研究、对港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下香港政治生态的研究、“自由行”政策的实施对港经济的影响研究、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研究、对中港两地民众矛盾的分析研究、赴港游客的行为特征研究以及香港居民对赴港游客的感知研究等。笔者发现,国内学术界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地关系的大环境——“一国两制”和“自由行”上,以此为基础进行两种政策的实行对香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并从香港民众的角度,探讨过其身份认同问题、对内地游客的感知问题。对于内地赴港游客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群体人文、行为等方面的特征研究或他们与香港民众的冲突研究,很少从内心角度来探寻他们对港的感知、认知或情感。建议往后的研究可以深入描绘和刻画两地民众的心理,以期建构新的理论去更好地解释两地民众之间的微妙关系。

猜你喜欢
中港港人两地
脚下较量
智族GQ(2023年9期)2023-09-28 08:34:07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 11:06:24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艺术启蒙(2021年6期)2021-08-03 00:40:13
新中港:能耗和环保方面远超同行业水平、区域和客户优势显著的热电联产企业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10
英飞特:终止收购南京中港不属实
港人北上吸毒活动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
基金互认
闽港人多语现象之初探
让中港泰富腐植酸肥料越来越接地气
腐植酸(2014年6期)2014-04-18 08: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