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 陕西 汉中 723000)
电线电缆是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我国的电线电缆产品按其用途主要分成五大类:裸电线、绕组线、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通信光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由于其用途不同,型号及派生型号就有万种之多,给用户选用带来一定的困惑,结合笔者多年检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现就电线电缆产品如何规范标识提几点见解:
相信大多数生产厂商都认为电线电缆印刷标志不影响内在质量,不属于重要的质量指标,即使错误标识,也不会有重大影响。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市场上出现很多特异型号的电线电缆。不正确的标识或者错误的标识,在使用或安装时误导用户,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安全事故。
1.标识内容不齐全。标准规定线体上的印刷标志必须清晰,正确标注。而在检测工作中常见规格、型号、电压等级、执行标准等重要信息应标注而未标注齐全或标注错误。例如:RVS型300/300V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绞型连接用软电线电压等级标注为300/500V,这种错误的标注会给安装带来误导。
2.生产厂名标注错误。不标厂名而标注产地或监制单位,或用拼音拼写“聚氯乙烯绝缘电缆”来代替厂名。厂名对于产品来说,就相当于身份介绍,如果连厂名都标注错误,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谈何长远发展。
3.产品名称、型号标注错误。检验中常遇见用俗称或简写产品型号。常见的合格证上如产品名称“电线”,型号“BV”,而按照GB/T5023.3-2008/IEC 60227-1:2007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一部分:一般要求》规定正确的产品名称应该是“一般用途单芯硬导体无护套电缆”,型号应标注为60227IEC01(BV);还有60227IEC53(RVV)简标为RVV,因两种型号的电线前者适用GB/T5023.5-2008/IEC 60227-1:200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五部分:软电缆(软线)》,后者适用JB/T8734.3-2016《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 第三部分:连接用软电线和软电缆》,两者属于不同的产品标准,两种标准互相补充,不重叠,这样简标,容易给检测单位带来采标困难,所以应该按照产品生产时按照哪个标准生产,就标哪个标准。
(二)挤包绝缘电力电缆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也称橡塑电缆,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绝缘的电力电缆,生活中常见的0.6/1kV电缆称为低压电力电缆,主要绝缘材料为聚氯乙烯和交联聚乙烯。此处阐述的电力电缆标识问题,除与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共性的问题外,还有以下两点:
1.电力电缆的导体、绝缘、护套、铠装、外护套代号混淆,型号标注时随意组合,在具有燃烧特性的电力电缆产品标识中最为常见。以错误标注“WDZA-YJV”为例,按照GB/T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标准规定WDZA表示“无卤低烟阻燃A类”、YJV在GB/T12706.1-2008《额定电压1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一部分:额定电压1kV(Um=1.2 kV)和3 kV(Um=3.6 kV)电缆》中表示“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这样的组合标注,前后矛盾,生产厂商以聚氯乙烯材料生产护套,在送检时燃烧性能肯定通不过;对用户来说可能出高价买低价,不仅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检测单位在检测时也面临如何采用标准检验的困难。正确的标注应该是“WDZA-YJY”。
2.产品标准标注不全。以“交联聚乙烯绝缘聚烯烃护套无卤低烟阻燃B类电力电缆”为例,正确的标注方法为“WDZB-YJY(规格)GB/T19666-2005/GB/T12706.1-2008”,而在检验工作中常见两种标准只标注其中一种。
1.生产厂家应重视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尤其是出厂前的例行检验。每位产品生产过程的参与者都应该熟悉所生产的每种产品的标准。对产品标准的理解要到位。尤其要掌握产品标准,熟记电线电缆型号中字母代号的含义,对平时不常用、不常见的代号要做好记录并且学会应用。企业的检验人员更是要把好出厂关,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上报管理层,提出整改措施,以确保产品规范生产。
2.使用单位在电线电缆的选用上也要做到选型准确。在检验工作中,经常出现诸如WDZ-YJV的标注,询问委托企业得知是使用单位的要求,为了拿下订单,明知是错误标注也要按照用户要求印制。使用单位在进行电线电缆采购时,要选择有资质、专业的经销商,以免因为型号的错选带来经济损失。
3.检测单位在发现送检样品中有错误标注的特异型号时,要及时与委托方沟通,确定正确的型号,并且按照正确型号所适用的标准严格检验。并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委托方做出技术指导。
电线电缆产品型号标注错误,不仅对用户安装带来困扰,也对检测单位接受委托检验采用标准带来不便,如不能准确识别适用标准,检测结果将失去科学公正性,不利于服务企业,也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广大用户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