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理论在国内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综述

2019-03-27 20:38:55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账户领域金融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心理账户理论及其提出过程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最早是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于1980年提出。当时,经济学家们发现,个体在消费的过程中会受到过去的投入的影响,这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人们将这种影响称为sunk cost effect(沉没成本效应)。在这一背景下,Thaler就提出了psychic accounting(心理账户)的概念以期用来解释这种现象。

1985年,Thaler在《心理账户与消费者选择》一文中正式阐述了心理账户理论,提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揭示了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时的心里认知过程。[1]该理论指出人们在作出经济决策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分账管理的思维倾向,即产生“此钱非彼钱”的错觉。与此同时,Kahneman和Tversky两位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研究了人们的行为决策偏离理性人假设的规律,解释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判断判断和决策行为的原因。

此后,Thaler教授又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对心理账户理论不断的完善与发展。1999年,Thaler提出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和得与失在人们心中的编码规则,认为心理账户的本质特征是“非替代性”,指出人们对结果的感知与评价的过程不是不是追求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的满意度最大化。[2]之后,心理账户的概念被运用到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如消费者行为领域的行为生命周期理论,[3]金融投资领域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4]。

二、心理账户理论在国内外金融领域研究的现状

心理账户理论在行为金融学中属于比较细分的分支学科,自Thaler 提出“心理账户”概念至今仅30余年,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中。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学者在金融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步完善和丰富,Fisher和Statman在1997年研究提出人们在投资过程中会将资金或者资产主动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资产的分配形成金字塔形,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人们会把现金置于金字塔最底层,基金份额置于中间,股票资产放在金字塔最高层。Shefrin和Statman于1999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arberis和Ming Huang在2001年进一步研究提出一个刻画投资者投资决策过程的模型。Sonya Seongyeon Lim在2006年首次利用心理账户理论实证分析投资者存在的“享乐编辑效应”的现象,认为样本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存在分割收益、合并损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心理账户的影响。

我国国内学者对心理账户这一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行为经济学研究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才逐渐把研究目光投向心里账户这一课题。但是,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国最早的那一批学者在金融领域对该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2010年前后,随着心理账户这一理论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该理论在金融领域的研究也随之逐渐深入,并且多样化,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在证券投资方面,银行、保险等领域也均有涉及。

三、心理账户理论在国内金融领域的研究综述

(一)心理账户与证券投资领域

我国心理账户在金融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该领域。

2008年,姜继娇从机构投资者决策时间和有限理性角度,基于实物期权和行为金融理论对其投资项目的多阶段行为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机构投资者分时决策的实物期权属性和行为金融解释,并提出了一种具有实物期权属性、基于Γ-分布、以多心理账户BPT为核心的分时行为决策模型,为分析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重大多阶段证券投资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工具。[5]同年,彭飞等基于下偏矩风险测度,提出了 LBPT 行为投资组合模型.并证明了LBPT 模型的显著优点是可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投资组合中。

2009年,李新路利用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交易数据,对投资者决策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投资者决策中存在显著的享乐编辑效应,即集中卖出亏损股票并分多次卖出赢利股票,以提高心理效用。

2010年,吴正杰等从投资者心理账户出发,研究了投资者行为对公司自愿披露的可靠性、相关性和技术性的影响,并尝试建立了基于投资者行为的公司自愿披露框架。与此同时,金荣学等针对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风格漂移现象,引入Hansen面板门限计量经济模型,对于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进行估计,以揭示基金投资风格漂移与投资者心理账户之间的非线性的关系。发现基金投资决策并非依赖于自身的当前收益,而是依赖于持仓调整后市场平均收益,这是基金投资风格周期性漂移和趋同的主要原因。

2011年,安灵等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了A股市场中小板块企业2007、2008、2009三年的相关数据分别作为牛市、熊市和对比平衡市的数据样本,对现金股利“心理账户”效应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牛市的时候,市场对现金股利预案的公告作出了显著的消极的反应;在熊市的时候,市场对现金股利预案的公告也有显著的反应,但是显著性有所下降;在平衡市的时候,市场对现金股利预案的公告作出了显著的积极的反应。

2012年,黄士国等研究发现,因多心理账户的存在,欧式期权价格、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的差价都与股价上涨概率有关,并且期权价差随股价上涨概率的增大还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结果导致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理性情形相比有较大差异。他这项研究有助于洞察心理账户非理性因素对欧式期权价格及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同年,程博提出企业的投资行为是由人做出来的,人的认知偏差会造成人不可能完全理性、客观地作出决策,因此人的行为、心理感受、能力等主观因素,在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陈庭强等考虑证券投资组合决策中心理账户因素,提出了新的行为证券组合风险度量优化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可知:投资者的投资预期水平越高,所造成的行为决策风险越高;投资者心理账户之间的替代性越强或越弱,均使得投资组合的风险增强。

2014年,郝旭光等研究发现,监管者与一般管理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及锚定效应;监管者存在的三种行为偏差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过度自信与锚定效应之间存在着线性回归关系。为此,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对提高监管者资深人士,加强证券监管有序有效,促进证券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丁志国等通过分析基于不同时间频率数据的实证结果稳健表明:中国沪深A股市场公司股利政策随上市时间变化呈现正U型曲线特征;曲线拐点大约出现在6年;即使剔除盈利能力、股权结构和代理成本等显著的影响因素后,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仍然服从上述时变规律。因此,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且具有内生性特征。并在论文中理论猜想认为: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内生时变特征,源自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心理账户偏好以及公司管理者上市亢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时间效应及其内生性特征则是信息冲击反映周期的具体表象。

2015年,曹乒乓等针对决策者心理行为的证券投资组合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的决策分析方法。首先,依据累积前景理论,将决策者对不同市场状态下的预期收益率作为参考点,计算各备选证券收益率相对于参照点的收益和损失,并计算不同市场状态下针对所有备选证券的综合前景价值;然后,依据决策者的心理账户,即以证券投资组合的收益总体综合前景价值最大为目标、以投资期末总财富阈值以及满足财富约束的概率不小于决策者设定的概率阈值为约束,构建了具有概率约束条件的证券投资组合优化模型,通过将概率约束转化为线性约束并求解优化模型,可得到最优的证券投资组合方案。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考虑决策者心理行为的证券投资组合问题。同年,庄树田通过研究证明: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心理账户、处置效应、羊群效应、本土偏差是主要的投资非理性心理。要促进投资理性化就要从投资者心理建设、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和政府经济管理建设等领域进行完善。

2017年,张博等通过分析相关变量作用于基金投资者心理的方式和路径,探讨其对基金申购、赎回所产生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金业绩、规模、存续时间、价位、分红等变量能够各自基于信号传递、心理账户、预期框定偏差、预期惯性、处置效应等多元化路径影响投资者心理,并作用于基金申购、赎回和基金流量,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假设。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基金业绩对基金申赎影响最为显著但不具稳定性。

(二)心理账户与银行领域

心理账户在银行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信用卡和银行小微贷款方面。

2011年,饶卫等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信用卡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即心理账户、金钱态度、消费价值观、外部影响和认知偏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减少信用卡过度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相关措施。

2012年,杨蓬勃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实证分析了信用卡非理性消费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即金钱态度、心理账户、消费价值观、商家和银行的促销行为、银行的约束行为和认知偏差之间的作用路径关系,从而建立了持卡非理性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2015年,郭妍等提出银行小微贷款决策属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不确定性决策,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我国银行小微贷款决策者的三种非理性行为(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心理账户)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研究了性别、年龄、认知需求、决策方式等要素对非理性行为出现概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在我国银行小微贷款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中存在,但心理账户效应不显著;(2)就“损失厌恶”效应而言,男性、年轻人更易出现面对损失时的风险寻求,先个体后集体的决策方式能较好地避免这一现象;(3)就“框架效应”而言,女性和认知需求低的人显示框架效应的概率更高,而年龄对框架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三)心理账户与保险领域

心理账户在保险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秦云等2017年通过对年金谜题成因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之后发现,遗产动机、不完全市场、逆向选择、非精算公平定价、可替代性等“理性人”因素,以及个人金融素养、主观概率、心理账户、信息感知等“非理性人”因素,都能够从不同角度解释年金谜题。最后,对年金谜题解决对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认为政府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激励、保险市场的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等都是解决年金谜题的重要努力方向。

2009年,阚景阳运用行为金融的期望理论和心理账户对低效率均衡出现的原因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和银行救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四)其他

除了以上三大领域外,心理账户在金融领域的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2015年,胡国生从居民参与互联网金融的行为心理出发,用行为金融学的心理账户和从众行为分析居民的投资行为,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并就其安全与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7年,黄英君,胡国生借用心理账户理论分析了贫困人群的金融心理特质,结合区域性“贫困陷阱”假说阐述了金融扶贫的正负效应,研究认为:金融精准扶贫需要建立横向和纵向的金融联动机制,才能实现贫困人群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同时,在文中进一步依托行为经济学理论,从金融信贷、金融储蓄和移动金融等三个方面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行为进行了机制设置,并提出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建议。

2009年,邱兆祥利用心理账户、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和行为资产组合理论、展望理论等行为经济学理论,对彩票交易过程中的“弗里德曼-萨维奇之谜”和彩票交易者的购买动机、交易选择、交易情绪和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在彩票交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应的作用机理。

2012年,程博提出企业的投资行为是由人做出来的,人的认知偏差会造成人不可能完全理性、客观地作出决策,因此人的行为、心理感受、能力等主观因素,在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过去10年中,国内学者对心理账户的研究逐渐深入,在明确界定心理账户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验及实证分析,研究心理账户在金融领域内各方面的影响,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如下不足:

第一、心理账户理论在金融领域内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冷热不均,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心理账户理论解决与证券投资相关的问题,但是在其他领域明显不足。

第二、对心理账户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基于情景实验的基础上,而实证研究比较少,但是情景实验仅仅停留在对被测试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结论往往都存在一定的猜想,并且样本比较少,所得到的结果还没有经过大量数据的实证检验。

第三、缺少对比研究,就笔者所阅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仅仅关注国内的情况,而缺乏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对不同主体心理账户的设立、作用的影响。

第四、理论应用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一般传统的社会行为,缺少在比如互联网金融等新环境下的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将会更具意义:

第一、把心理账户理论更广泛地运用到金融领域的其他方面,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第二、采用更大范围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第三、参照国外相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账户领域金融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中国外汇(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28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梦
父亲的股票账户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0
P2P金融解读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