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要求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通过按股分红,利润分红等方式,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进行了理论分析。解安和周英(2017)运用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学理分析中认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应对我国农业经济资源相对禀赋变化的战略调整。杨尚勤等(2017)认为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新产业,比如,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式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理论分析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此,提出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一产发展对三产发展的市场贡献
市场贡献是一产发展给三产带来的最直接的贡献,是一三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来说,随着人们消费不断升级,多元化、高层次的需求驱动着企业不断创新与研发,从而促使产业融合发生。城中人为了释放快节奏中的压力,开始追求慢生活的休闲方式,于是产生了乡间垂钓、采摘农业等新型产业;城外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不断产生了对商品的多样化消费,于是乡村电商应势而生。
2.一产发展对三产发展的要素贡献
一产发展对三产发展最直接的要素贡献就是劳动力贡献。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器等智能设备运用到第一产业,大多数的简单劳动力将会被机器取而代之,这样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会投入到第三产业相关部门。从中间投入品来说,随着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不仅减少了相应的交易成本,而且,第一产业产品质量也会随之提高,这对于用第一产业产品作为中间品投入的企业来说是有益的。
3.一产发展对三产发展的创新贡献
由于第一产业发展要求的特殊性,第一产业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差异性,会引致服务需求的不同,最终会促进第三产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中国农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还相差胜远,各地区农业技术差异还很大,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来满足农业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第一产业的发展,各产业企业会大量涌入,呈现出专业化集群或多样化集群现象,这样可以让大部分企业共享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推动第三产业创新。
1.三产发展对一产发展的产业贡献
第三产业中的不同行业门类,直接促进第一产业发展,有助于实现“配置最优”和“生态农业”。首先,第三产业可以高效地为一产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既可以提供第一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之困。其次,农业现代化,要求兴旺发达的产业、适合生活生态环境、文明的乡土风情等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有赖于第三产业,可以解决“土地怎么用”难题。通过将环境联网、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等服务与第一产业融合,有助于实现生态农业。
2.三产发展对一产发展的服务贡献
三产发展对一产发展最重要的贡献是服务贡献。随着土地经营规模化扩大,农户将不是小规模生产,而是成千上万的种养大户,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三产业企业提供生产环节外包、农机租赁等服务,实现效益最大化。从技术服务角度来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不仅可以解决存在一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间及一产业与三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这一难题,逐渐消除一三产业之间的边界,并与先进的现代管理体系相融合,在充分发挥一产现有优势基础上,逐渐转变成发展经济的优势,从而促进第一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
3.三产发展对一产发展的就业贡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可以有效解决失地失业农民就业问题。特别是,住宿和餐饮、批发和零售、物流和快递、家政与陪护等生活性服务部门,具有很强的就业容纳能力,而且相对而言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较低,能满足大量失业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解决“人往哪里去”之困。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是由于第一产业发展而失业人口的栖息地。
(一)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同地区,要立足于当地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客观基础,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在巩固农村农业的基础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为主推,培育大批一三产业融合型龙头企业,让服务业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助推力。第一,因地制宜促进产业融合需要我们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自然环境、乡土风情,开发适宜的新型业态。例如,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可以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利用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把握时机,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金山银山。第二,结合乡村振兴新要求,深入推进一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的新型产业,重点扶持“互联网+农业”、“金融+农业”等新型业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构建农业科技体系,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一三产业融合与二三产业融合存在着很大差别,我们并不能完全照搬二三产业融合的思路、方法等,而是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搭建农业科学体系,找出适合一三产业发展的适宜之路。同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在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上,通过扶持企业的创新与突破,从本质上解决目前我国从业者整体的创新积极性问题,比如,提高教育质量、产研结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措施,真正调动全民创新的积极性。
(三)实施两类政策联动,构建区域特色生态产业。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政策制定相应的权限,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政策和乡村振兴发展支持政策之间的联动机制,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从土地管理、土地产权等方面,制定不同的产业融合分类管理体系,实现乡村科学规划、高效建设以及可持续管理。其次,制定科学的乡村建设政策,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通过制定科学的乡村建设政策,在乡村已有特色的基础上,依据产业准入标准引进第三产业,并与之融合发展,发展形成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