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发展困境与扶育路径

2019-03-27 02:55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社团志愿

(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既是团结和凝聚广大学生的平台,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难。这些困难严重影响了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有的甚至已成为制约社团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鉴于此,高校亟需转换观念和革新手段,通过构建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践行扶育并重的治理理念,积极引导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走出困境,促其谋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内涵与特征

《辞海》将学生社团诠释为中国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社团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如篮球协会、化学协会、物理协会、心理学协会、合唱队、党章学习小组等。[1]基于此,高校学生社团可被定义为由大学生基于自身兴趣爱好、成长愿景或共同价值观而自愿组成的,为实现成员普遍意愿或共同理想而按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将高校学生社团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及其他类。[2]结合学生社团的定义、《暂行办法》的分类以及学生社团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是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为学校或社会提供志愿公益服务为内容的学生社团。高校中常见的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有“红十字协会”“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大学生爱心社”等。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并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

(一)以彰显志愿公益为起点

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建构的逻辑起点是秉持志愿公益性。第一,活动目的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大至整个社团小至社团成员个人都抱持着公益服务的理念,借助社团运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致力于组织或参与志愿公益活动,力所能及地为学校或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如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开展环保活动等。第二,服务范围和对象具有社会性。与其他类型学生社团主要服务于本校师生不同,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服务范围和对象覆盖校内外,不仅为本校师生提供志愿公益服务,而且积极寻求与校外社会组织等的合作机会,从而力争为更大范围、更多人群提供志愿公益服务。第三,成员行为具有自发自觉性。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组织维系纽带不是兴趣、特长或个人发展需要等,而是自发于内心的志愿精神和为学校、社会贡献力量的社会责任感。

(二)以延伸学生教育为主线

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核心宗旨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践行这个宗旨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和提升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还能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培育他们的公民精神。第一,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组织或参与各类志愿公益活动,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接触现实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具有十分突出的德育功能。第二,它是强化专业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组织或参与志愿公益活动,大学生可以对自身的统筹策划能力、沟通能力、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等进行理性定位。“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会更加了解他们的需要,提供更适当的服务,继而推动更多的发展性及创新性的服务计划”[3],并可借助活动加以强化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第三,它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通过在志愿公益活动中与他人交流协作、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接受挑战和检验等,从而强化对志愿公益精神的理解,并在各类志愿公益活动中逐渐增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

(三)以弘扬立德树人为归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逻辑归宿与此不谋而合。首先,志愿精神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契合性。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服务具有促进志愿者内在成长的功能,这与立德树人在理念上具有极强的契合性。其次,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的一种外化和拓展。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人才。志愿公益活动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从思想、道德和责任层面令大学生切实受到教育和启迪。比如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类的志愿活动可以强化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和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并促进他们把对自身的思想认识、道德感知和责任认知化为实实在在的志愿公益行为。

二、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困境与约束

不可否认,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在实践育人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建设和发展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现实问题,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团活动质量甚至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内部困境

首先,社团组织结构较为松散。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成员吸纳方式比较开放,凡提交申请并在相关考核中被认定为能够认同志愿精神、具备从事志愿公益类活动意愿的大学生即可入会。这就使得在性格、专业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大学生被均等化地“组织”在一起,给社团的内部交往与团结协作带来挑战。[4]由于在自由组合基础上建立的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呈现明显的松散性,成员在志愿项目、服务范围、区域、对象等的选择上不免容易出现分歧甚至冲突。成员在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要么妥协,要么分裂,加上社团的自愿属性,不少社团成员长期处于一种分散和流动状态,组织归属感较为薄弱。

其次,志愿活动主体不固定。奉献是志愿精神的核心理念。大学生开展志愿公益类活动,需秉持自由自愿、不为报酬、服务利他等原则,凸显的是奉献理念和公共意识。但由于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组织结构松散,成员来源分散,加上不同年级、专业的课程安排各异,不同院系的学生活动组织策划及具体安排也不一样,导致社团成员在志愿活动的选择上出现较大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因此,每次志愿活动的参与主体都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性,社团成员的协作意识和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建设也时常陷入无奈的窘境。[4]

再次,社团成员情感归属较弱。大学生是整个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支特殊力量。他们年轻、有朝气、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和创新意识,有志愿精神或情感冲动。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对公益的认识尚缺乏建立在具体实践上的深刻理解。加上组织结构松散、志愿活动主体不固定,他们所开展的志愿公益活动难以克服同质化倾向,活动多数集中在看望孤老、社区支教等技术要求低、甚至有些枯燥和低效的活动类型上。这容易使渴望接受挑战和自我实现的大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和习惯惰性。换言之,由于活动策划与组织的不专业,志愿公益类社团对成员的吸引力和导引作用逐渐走弱,从而使社团成员弱化了对社团的情感归属。

(二)外部约束

首先,社团不具备经济独立性。《暂行办法》规定“学生社团主要活动经费应来自于高校拨款、社会赞助和会员会费等合法渠道”。尽管如此,由于高校内学生社团众多、发展重点各异,获得的拨款并不均等,且大部分学生社团的拨款数额不大,再加上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一般不收取会费,所以单靠学校拨款并不足以支撑社团活动的开展。因此,寻求社会赞助是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另一个重要渠道。但受社会资源方面的客观限制,大多数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主要面向学校周边的企业或商铺寻求资金支持,这些企业或商铺不仅支持力度不会很大,而且经常会附带一定商业性要求,有的甚至是违背志愿公益性的要求,这必然无法真正解决社团的资金问题。可见,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存在资金渠道狭窄、来源不稳定的问题。

其次,社团的活动场所缺乏保障。《暂行办法》虽然明确要求高校应为学生社团提供师资、活动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但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高校首先要保障将有限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此外,校内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数量众多,所有学生社团均能分配到固定活动场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多数志愿公益活动的场所只能安排在向学校临时申请空教室或学校的休闲场所、图书馆拐角、食堂等。场地使用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质量。

再次,社团的社会公信力不足。近年来,受明星诈捐、郭美美事件等负面舆情的影响,社会公益活动的整体公信力走弱。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经验的欠缺,对志愿公益类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资金运作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等方面社会认可度不高。而且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并非专门从事志愿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其成员的核心任务是专业学习,参与社团活动只是专业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受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志愿公益类社团普遍存在社会公信力不足、辐射范围狭小等现实问题,社会上的组织或个人大多对他们的专业服务能力抱持顾虑或怀疑的态度。

三、扶育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发展的路径

2017年12月颁行的《志愿服务条例》明确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对高校而言,进一步扶持和培育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培育并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诉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刚柔并济,化解内部困境

首先,明确社团定位以强化成员归属感。志愿公益行动是以利他和服务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行动。突出的志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特征,既厘清了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与其他社团的区别,也锚定了社团的本质定位。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定位需兼具“良好初衷”与“进步方向”,形成社团成员共同接纳和追随的“发展愿景”。[4]具体来说,这一类社团应基于成员对志愿公益精神的共同认知,达成社团建设与发展的共同意志,以共同公益观与发展愿景来维系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社团成员共同参与制定社团发展规划,形成可被普遍接纳的发展目标,从而建设以志愿公益精神为引领、成员归属感强、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发展有序的学生社团。

其次,完善组织管理以解决结构松散问题。 志愿公益服务对持续性发展有较高的要求。点燃大学生一时的志愿激情或情怀固然能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营造良好的开端,但若仅凭志愿情感,当志愿公益活动遇到现实中一系列纷繁错杂的问题时,就容易产生情感与现实的冲突。诸如对流程的认知不足、与服务岗位的不匹配、与使命目标价值观的冲突、个人的观念情绪及习惯等,都会对社团的建设与发展造成冲击,而这些问题是无法靠志愿情感来解决的。因此,社团管理需刚柔并济,兼具制度刚性与合作柔性,建立成员间协作信任的关系。社团应在志愿者的遴选、培训、管理等方面建立合理的规范并予以严格执行,以此约束志愿公益行为,维系社团的稳定发展。

再次,强化专业指导以提升活动质量。开展高质量的志愿公益活动,仅靠社团成员和志愿者付出热情和时间远远不够,还需仰赖专业的指导。这主要包括对社团建设的专业指导和对社团活动的专业指导。一方面,加强对社团建设的专业指导。要选择政策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关心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提高社团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办事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团活动的专业指导。根据不同活动类型和服务对象,寻求对应专业技术力量的指导和支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如照顾老年人、陪护儿童等公益志愿活动,可寻求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参与;维修家电等公益志愿活动,可寻求物理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参与,借助专业指导来建立并完善规范化的社团运行机制。

(二)扶育结合,疏解外部约束

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固然需要强化自身自生能力的建设,但终究离不开高校的扶持与培育。

首先,优化资金配置以解决社团资金困境。高校对学生社团的资金支持一般从学生活动经费中划拨,经费来源单一,且持续性和稳定性缺乏保障。为切实保障社团的活动资金,高校可尝试建立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基金制,由学校共青团负责管理,基金中的一部分来自学校拨款,另一部分则向专业的基金会筹措。在资金的申请使用上,可实行项目核准制和招标制。项目核准制是指由学生社团设计公益活动实施方案,向校团委提交经费申请,由校团委组织人员进行审核通过后予以经费支持;招标制则是由校团委以项目招标的形式面向校内各学生社团发布信息,学生社团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点,根据招标项目设计并提交实施方案,再由校团委组织专家团队择优选取方案并予以扶持资金的做法。[5]建立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基金,并实行专项资金核准制和招标制,既能使优质的学生社团活动得到足够的支持,也能增强学校对社团活动的组织引导和过程管控。

其次,创新扶育方式以增强社团造血功能。除直接资金支持外,高校可尝试创新扶持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方式。如以购买学生社团志愿公益服务的方式,丰富校内志愿公益服务的供给,扶持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发展。高校购买社团志愿公益服务既可以以资金的形式进行补贴或购买,也可以以资源补给、物质帮助、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来扶持学生社团。高校内部有许多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可挖掘的领域,如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爱心奉献等。这些不仅属于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服务范围,而且也是高校自身运转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购买社团志愿公益服务既是高校扶持和培育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和学生社团“双赢”发展的可靠手段。

再次,引入校外资源以提升社团活动专业性。为更好地满足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发展需求,高校可积极引入校外资源,推动社团与校外组织的合作,主要包括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当地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等。一是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与公益性社会组织有相同或相似的公益目标。公益性社会组织规模较大、专业性强、开展公益活动的经验较丰富,能为社会提供影响面较广、效果较好的公益服务。高校可以推动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与这类社会组织合作,寻求相同的服务对象、共通的服务理念、相似的活动内容等,既能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活动管理等方面得到社会组织的专业指导,也可以走出校门,与专业人员接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二是与当地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合作。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经常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一定的志愿公益类项目交由特定的社会组织来承接,高校可以担当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与校内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组织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承接一定的社会志愿公益类项目。这不仅可以将政府的扶持力量和公共资源引入高校,也可以通过承接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结语

毋庸置疑,高校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作用不可小觑,但其存在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亟待被破解。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坚持从强化社团自身建设着手,明确社团定位、完善组织管理、强化专业指导等,以刚柔并济的方式不断强化社团成员归属感并提高其公益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完善资金筹集与使用方式、创新扶持社团方式、推动社团与校外组织合作等,以扶育结合的手段不断推进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社团志愿
公益活动证书
缤纷社团
我志愿……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