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19-03-27 02:55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潮辅导员马克思主义

(1.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工程学院 党委宣传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实现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和渗透的主战场、主阵地,大学生是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3]。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辅导员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要组织者、实施者、领航者、引导者,肩负引领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的使命。面对日趋严峻、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态势,提升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实践能力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一、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是辅导员职责使命

实行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制度设计和鲜明特征。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坚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是辅导员最为重要的职责使命。

(一)意识形态教育是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的内在规定使然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做好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意识形态教育是辅导员角色的重要内容,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属性的再次确证,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是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手段。由此可见,开展好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意识形态教育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日趋激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及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渗透,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各种错误思想、思潮、价值观不断侵袭校园、影响青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越来越复杂多变、危险隐蔽。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高校辅导员应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追求正确价值指向,自觉预防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思想渗透,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意识形态教育犹如空气一样渗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润物无声之功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底气、有信心。而在此阶段,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打压、遏制中国崛起的图谋、手段也将更加多样、急迫、恶劣。针对高校意识形态渗透越来越复杂、隐蔽、多变的形势,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更加任重道远。

(一)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日趋复杂隐蔽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却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复杂、激烈,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更趋白热化。面对迅速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不适应、不习惯、不平衡的心理更加凸显。以美国为首的守成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心态更加急迫、手段更加卑鄙,企图凭借在经济、科技、军事、新兴媒体等领域的优势,以意识形态领域为突破口,通过各种平台、途径向我国大肆输出体现其意识形态的各种文化、思潮,试图借此攫取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和强权,从思想上西化、分化我国民众,颠覆社会主义政权,达到其数十年一以贯之的“和平演变”图谋,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校集中反映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碰撞,居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前沿,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甄别力和警惕性,容易成为渗透、腐蚀、转化的主对象和突破点。当前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日趋隐蔽,方式日趋大众化、平民化,如将意识形态内容植入文化产品、学术交流、电影广告、日常消费等领域,使之更具隐蔽性和蛊惑性,致使青年学生难以甄别、容易放松警惕、逐渐被蒙蔽腐蚀。如个别学生崇尚西方体制、认同所谓“普世价值”、追求所谓“时尚文化”,甚至羡慕效仿低俗生活或消费方式,而该类型群体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加剧有扩大趋势。高校辅导员多数较为年轻,自身理论水平、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尚处于累积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程度、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让辅导员难以应对。

(二)网络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的冲击日趋突出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革命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尤其影响了信息获取方式,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一方面,传统教育传播方式日渐式微,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宣讲、课下活动等形式实现,采用集中性、点对面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模式,主动性掌握在辅导员这方,受教育学生信息获得主要依赖于教育者的分析、讲解和宣传。但在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途径完全改变,获得的信息量呈现核裂变式增长,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去中心化、交互性、草根性和知识传播核裂变性、碎片化等特征。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可能是信息源或话语主体,都可能拥有和影响无限受众,同时也会被无限信息源所影响。各类信息源内容纷繁复杂,既有弘扬正能量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也有大量西方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消极腐败价值取向内容。各种良莠不齐海量信息的轰炸,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体现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方式上,辅导员也不再是意识形态教育主要的、权威的信息源,如果未能及时适应、更新方式方法,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被弱化、边缘化。

(三)多元社会思潮渗透冲击日趋严峻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层面是多元思潮、文化相互交织交融、争夺的格局,既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同步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亦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多元思潮、文化冲击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主导性面临严峻挑战,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首当其冲。在各种社会思潮浸染影响下,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也日趋多元、复杂。虽然多元社会思潮、文化一定程度有助于丰富认知、开拓视野,但其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其中渗透性和冲击力最强的还是源自西方的各种思潮、文化,这些思潮、文化的话语本质上多数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原则等为基准,以多样的形式、面目呈现,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和隐蔽性,并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各种媒介侵入校园,吸引学生眼球、蒙蔽学生认知和价值认同、纵容学生失信失德行为,甚至动摇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四)辅导员自身存在本领恐慌与能力危机

当前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主要源于辅导员自身责任意识不够,能力不足,存在本领恐慌。一方面责任意识不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职责要求辅导员必须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但现实中辅导员精力和时间更多消耗于繁杂的日常事务和一般的学生教育、管理,能主动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辅导员工作重要工作内容的不多。同时,由于辅导员多数较为年轻,其成长过程亦深受西方思潮文化影响。个别辅导员本身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不深,导致在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不够主动、全面和彻底。另一方面存在本领恐慌。辅导员被定义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实际工作中,多数辅导员能胜任“知心朋友”角色,但由于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等各种因素限制,较难胜任“人生导师”职责。人生导师角色,要求辅导员除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还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由于辅导员知识结构多元化、遴选范围广,并非每个辅导员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高校辅导员培养过程中,往往注重业务能力而轻视理论学习,对于如何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学习培训少,致使辅导员本身对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把关”能力、教育引领能力不足。由于理论素养功底不够扎实,辅导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官方话语的转换能力和阐释能力不足,多数辅导员难以将官方文本教材转换为具体生动的教育素材,只能照搬照抄照念,效果较差。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陷于日常管理事务,难以将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与学生日常管理有机融合,不少辅导员甚至存有只要把学生日常事务做好就是履职的误区。此外,辅导员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认知不够、自信不够等问题,对于学生的思想误区、错误言论等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不敢亮剑、不善亮剑。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有效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着力强化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意识,增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引导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传播能力,强化网络思政的应用驾驭能力,提高统筹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水平。

(一)强化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责任意识

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迫切需要将意识形态教育、引领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活动和网络等各个层面、角落,这急需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主动介入。为此,首先必须增强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责任意识。一方面,高校党委应将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明确列入辅导员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加强对辅导员教育培训,有计划、系统性的培训,帮助辅导员队伍掌握意识形态理论,明晰意识形态工作范畴,掌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等,增强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性、甄别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应主动充分认识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引领是职责使然,责无旁贷,要主动学习、研究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学习、实践、总结,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引领的水平和能力,增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育引领能力是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法宝。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辅导员应主动厚实理论功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当前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辅导员应学好、学深、学透,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结合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让意识形态教育接地气、有人气、受欢迎、成效佳。

(三)增强社会思潮甄别研判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采取果断措施,正本清源,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但西方敌对势力遏制打压我国、以意识形态渗透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不会死心,手段将更加隐蔽,形式更加多样,企图实现“和平演变”。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消费主义等各种思潮,其本质上反映的是西方意识形态。这些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借助网络侵入高校,深刻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由于青年学生阅历浅,对党史国情了解不深,容易被各种假象、乱象所迷惑和蒙蔽,成为敌对势力蛊惑、腐蚀、转化的对象。为此,辅导员应善于识别研判,高度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事件、保持对各类思潮、舆情舆论的敏感性,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通过深入教室、宿舍、网络等学生学习、生活领域,主动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对事关意识形态红线、底线的问题,敢于发声、亮剑,积极引领青年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驾驭能力

当下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网络生态全面介入学生日常生活,网络成为青年学生不可否缺的一部分。网络也是不同文化、思潮、价值观激荡争鸣、交锋交融的场所。尤其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论调在网络空间泛滥、肆虐。这些思潮、论调的话语往往具有较强迷惑性、蛊惑性,其方式、方法往往具有“鲜、奇、特、潮”等特性,容易吸引学生眼球。青年学生面对铺天盖地、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容易被蛊惑、蒙蔽,进而迷失方向。为此,辅导员应充分意识到网络已经成为学生首选“聚集地”,要认识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传承优良工作作风,秉承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触角就延伸到哪的理念,走网络群众路线,克服怕网、轻网的心理,主动触网、敢于用网、善于用网,认真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和青年学生用网特点,通过开设微博、博客、微信、设置易班账号等形式,用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生动语言诠释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时关注学生“热议围观”的网络热点热题、主动回应和解答学生关注的话题,主动介入学生聚集的微信群、QQ群、贴吧、网络社区,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和评论引导,对于不良言论、思想和心理问题要及时疏导、化解,对涉及到底线、红线问题要敢于亮剑、发声,努力做到学好网络语言、用活网络工具,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能力和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五)有效整合意识形态教育资源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力量。一方面,高校党委要落实党管意识形态主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领导权、主动权,下大力气整合教学、行政、管理、服务各方力量,切实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另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力量,辅导员应善于统筹整合资源、善于借力用力,增强教育成效。一是强化协同配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应加强与相关任课教师交流,了解所带班级学生思想状况、课程学习成效,并主动请教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形成意识形态教育的课内课外教育合力。同时,善于与各门任课教师协同配合,加强与各门任课教师的交流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成效及存在的思想困惑、问题,及时协同指导、化解。二是注重家校联动。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家校联动,辅导员应主动做好家校联动,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主动了解学生成长背景、特点特性,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态,提升教育引导针对性。三是强化实践育人。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辅导员应善于利用校内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精心设计实践主题和方案,引导班级、社团积极开展观摩、志愿服务、调查调研等主题突出、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走出校门进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有机融合。

四、结语

有效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牢牢把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担当肩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使命。意识形态领域变幻莫测,辅导员唯有不断提升素质、能力,才能适合变化发展,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职责。

猜你喜欢
思潮辅导员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