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贝
【摘要】五邑侨乡文化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此应借助侨乡文化资源激趣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五邑侨乡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效性。
【关键词】五邑侨乡文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79-0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到:“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1]江门五邑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孕育了绚烂的侨乡文化。五邑侨乡文化的精华可以概括为“爱国爱乡、崇文乐善、开放兼容、和谐文明、创业拼搏。”[2]本文以五邑侨乡文化资源为例,结合教学经验,探讨本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1.借助侨乡文化资源激趣引导
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蓝本,但教材中有些材料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较远,直观性差,有些材料随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显得陈旧。源于学生生活地区的地方文化资源具有真实性、直观性且可感可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地取材,开发和利用五邑侨乡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九年级《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一课中关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容,教材运用了《兰亭序》、《清明上河图》、北京天坛等事例进行导入,但这些事例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笔者把五邑侨乡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开平碉楼与村落、茶庵寺、明代陈白沙的《云潭记》等,让学生去感受五邑侨乡文化的魅力。大量的五邑文物古迹、文学艺术、风情民俗、历史人物,这些往往是学生熟悉的,真实鲜活且具有亲切感的事例,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容易唤醒学生对文化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借助侨乡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侨乡文化资源在身边,学生也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重要的一员,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在学习九年级《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课时,笔者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围绕着“五邑侨乡文化的优势在哪里”这个问题,搜集相关的本地材料或事例。在此过程中,学生采取了网上搜查、查阅文献、个案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搜集相关的资料,获得更真实的认识。除了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以及向长辈亲人或者村民进行资料收集或社会调查中学会认真聆听、有效的沟通,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中,教师起倾听和引导的作用,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演讲,展示小组的成果。通过演讲的方式,学生更能表达自己的结论和观点,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學”,体现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3.借助侨乡文化资源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单靠传统的说教法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的爱国主义和爱乡思想只能建立在深厚的民族和乡土文化底蕴之上。假如一个学生连自己家乡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都茫然无知,那就很难引发其对自身家园的眷恋和报效之心。”[3]侨乡文化资源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侨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
在九年级《民族精神,兴国之魂》这一课中,笔者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五邑乡贤和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分析当中所体现的精神。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总结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核心是爱国主义。笔者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了陈白沙的“士不居官终爱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国创始飞机大家”冯如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事迹,生动形象地解析了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通过五邑地方文化资源这本“活”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2011.
[2]邓复群.五邑侨乡文化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陈三鹏.潮汕文化与潮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高教探索,199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