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亡到定居:近代墨西哥的日本移民(1898-1941年)

2019-03-26 01:01祝曙光马藤
史学集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墨西哥移民融合

祝曙光 马藤

摘 要:  墨西哥是日本人最早移居的拉美国家,也是明治时期日本移民数量最多的拉美国家。日本人移民墨西哥始于外务大臣榎本武扬与墨西哥政府签订购地契约并组织“榎本殖民团”赴墨,但“榎本殖民团”以失败告终。此后移民公司开始接手移民事业,与墨西哥当地工矿企业、土地经营公司签订移民输送协议,移民作为外出务工人员获取报酬。早期日本移民工作环境恶劣、报酬低并遭遇墨西哥革命的强烈冲击,逃亡成为移民生活的常态,难以形成稳定的移民社区。革命结束后,随着墨西哥国家重建,日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生活趋于稳定,改变了“暂住客”心态,逐渐在墨西哥定居、成家立业、养育后代。由于墨西哥日裔呈分散居住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日裔聚居区,没有在心理上形成对本族群的强烈依赖感,同化融合程度较高。

关键词: 日本;移民;墨西哥;定居;融合

拉丁美洲是当今世界日裔人口最多的地区(不包括日本本土),2011年,拉丁美洲日裔人数约为160万,①

至2017年,拉美日裔约为210万人。②

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关注对巴西和秘鲁日裔的研究,其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对其他拉美国家日裔的研究,形成了拉丁美洲日本移民研究的不均衡现象。③

墨西哥日裔数量位于巴西和秘鲁之下,与阿根廷日裔人数相当,居拉美日裔数量第三位。据2016年10月最新统计,墨西哥持日本国籍者有11 390人,日裔人数约为2万。

日本外務省:『メキシコ合衆国基礎データ』。

https://wwwmofagojp/mofaj/area/mexico/datahtml#section1.日裔移居墨西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拉丁美洲日裔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本文拟对日本移民墨西哥的历史进程、地域分布和就业状况进行梳理,探寻墨西哥革命对日裔的影响,揭示墨西哥日裔同化与融合状况。

一、日墨关系溯源与榎本武扬的移民墨西哥计划及其失败

1613年(庆长18年)10月28日,受仙台藩主伊达政宗的委派,由支仓常长等人率领的遣欧使节团从月浦港扬帆出航。支仓常长使節团出访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墨西哥缔结通商条约,日墨定期通过太平洋进行贸易;二是允许在仙台藩内传播基督教,请求罗马教皇向仙台藩派遣传教士。1614年1月,共有180人的支仓常长使节团抵达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尔科港,然后经陆路到达墨西哥大西洋沿岸,搭乘西班牙军舰跨越大西洋抵达西班牙,再从西班牙经地中海到达罗马。但从墨西哥前往罗马的使节团成员仅有15人,其余人员滞留墨西哥等待与支仓常长会合一起回国,78人在墨西哥接受了洗礼。支仓常长使节团从出国到归国,历经7年,支仓常长在欧洲滞留了3年。1617年在墨西哥与支仓常长会合归国的使节团成员只有少数人,大部分人都与当地人结婚定居。

佐藤宪一:「“伊達政宗の夢”:~支倉常長慶長遣欧使節出帆から400年~」、『電気設備学会誌』、35巻2號、2015年;藤崎康夫:『写真·绘画集成 日本人移民3 中南米』、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7年、17頁。支仓常长使节团于1620年回到日本。这是日本与墨西哥的最早接触。由于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墨交流中断。明治政府成立后,日本对外交往日益密切。1874年墨西哥工程部次官迪亚斯·科瓦鲁维亚斯(Francisco Díaz Covarrubias)率领的墨西哥金星观测队(共五人)前往横滨野毛山开展天文观测,归国后科瓦鲁维亚斯根据在日期间的见闻撰写了《日本旅行记》,使得墨西哥人对远隔万里的日本及日本人有了初步认识。

1876年波菲里奥·迪亚斯(Porfirio Díaz)就任墨西哥总统后,开始大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由于墨西哥地广人稀,国内财政状况差,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迪亚斯政府以政府主导、优先发展工矿产业、依赖外资来推动经济发展。但由于大地产制盛行,庄园遍布,剩余劳动力大多被外资大型农场所吸收,一些失业者缺乏工作技能,同时南部、北部边境土地大多不适宜种植,几乎处于无人居住的状态,为墨西哥政府维护国界和国土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引进移民,开垦边疆荒地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有深远的政治意义。相较于欧美国家,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相对充裕、劳动力薪酬不高,在大量华人劳工赴墨定居、开设华埠之后,墨西哥政府又将目光投向了同处东亚的人口大国——日本。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修改不平等条约方面的努力遭遇挫折,不得不调低外交目标,即同英、法、美、俄之外的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在日墨双方努力下,1888年11月两国签订了《日本国及墨西哥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日墨建交后,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人员往来逐年增多,墨西哥成为日本移民最早进入的拉美国家。明治时期(1868-1912年)日本移民数量最多的拉美国家就是墨西哥(秘鲁和巴西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1903年前墨西哥共有日本移民580人。1903年、1904年、1905年和1906年,分别有281名、1261名、346名和5068名日本移民入境墨西哥,截至1907年入境墨西哥的日本劳工数量已突破一万人,太平洋战争前共有14 667名日本移民入境墨西哥。東海大学外国語教育センター編:『若き日本と世界 支倉使節から榎本移民团まで』、243-244頁。

日裔赴墨移民活动最初始于榎本武扬与墨西哥政府签订的购地契约,尝试在墨西哥建立日本移民社区。榎本武扬(1836-1908年)是幕末和明治时期的传奇人物,他曾是佐幕的核心人物之一,投靠明治政府后,提出迁移江户30万户居民赴北海道从事开发的方案。由于北海道土地大多被新政府赐予德川家族及其旧部,大规模移民北海道会引发局势动荡,因而未被采纳。由于地少人多,早在江户时代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大量流入城市务工。明治时期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消化、吸纳“过剩人口”,农民和失业城市民众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如何缓解因人口压力带来的矛盾,成为明治政府面临的一个急迫问题。榎本武扬先后任明治政府的驻外使节、海军大臣、邮政大臣、农商务大臣、文部大臣和外务大臣等职。1891年(明治24年)就任外务大臣的榎本武扬,在外务省特设了移民课,力图在海外建立移民殖民地,多次派人赴海外进行调查活动,寻找适宜日本人定居的区域。榎本武扬认为,输出移民可以达到四个目的,即“解决人口问题”、“以移民作为和平手段扩大日本领土”、“以移民促进贸易与确保海权”和“打破锁国的日本风气”。

藤崎康夫:『写真·绘画集成 日本人移民3 中南米』、14頁。

榎本武扬还对以往输出劳工以获取劳务报酬的移民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这种移民模式并没有缓解国内人口压力,因此不可持续。榎本武扬指出:美国出现排华风潮的重要原因,即中国移民“单身独行流寓无常”,没有“恒产恒心”。“现今我邦人所受待遇还未同支那人一样,他日若蒙受同样的排斥,这不仅是在外移民个人的不幸,甚至可以上升到是我们国家的耻辱,政府当局应当尽快想方设法应对。”

「移民課設置に関する外務大臣の意見」、『朝野新聞』、1891年8月5日。

最早向榎本武扬建议向墨西哥移民的是日本驻旧金山领事馆的书记员藤田敏郎。1891年,藤田从领事馆雇佣的外籍员工口中得知墨西哥欢迎外来移民的消息,立即上报榎本武扬并建议向墨西哥移民。榎本采纳了藤田的建议,日本于当年10月在墨西哥设立领事馆,并任命藤田为代理领事。当时的外务省通商局局长安藤太郎也热衷于移民事业。藤田根据当局指令,赴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地区进行调查,外务省还派遣森尾茂助、恒屋盛服、高野省三、榎本龙吉等人與藤田同行。经过调查,得出结论,即墨西哥是一个适合日本人移居的国家。

墨西哥政府对日本移民持欢迎态度,农商大臣致函日本政府,特为日本移民预留了恰帕斯州(Chiapas)的八处国有土地。1883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未垦地拓殖法》,承诺将土地公司经过测量而未开垦的1/3的土地,转让给土地公司进行开垦,转让土地面积不超过2500公顷。1894年又对该法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土地转让的上限,结果外国土地公司占有的墨西哥土地面积急剧扩大,19世纪末有3300万公顷土地被外国土地公司占有,约占墨西哥国土面积的14%。

柳沼孝一郎:「ディアス政権の産業振興·殖民政策と日本人移民——メキシコのコーヒー産業と日本人殖民構想の史的背景」、『ラテンアメリカ論集 (33) 』、ラテン·アメリカ政経学会、1999 年、4頁。

1895年8月,农学专业出身的外务省官员桥口交藏赴墨西哥进行长达5个月的调查,并会见了墨西哥总统。他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墨西哥各界对移民事业、日本国及日本人都怀有热情欢迎的态度。埃斯昆特拉一地最适宜安置移民,“面积约11万6千余町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远离海岸、地势较高较为干燥的内陆土地上,适宜栽培墨西哥特产的咖啡,其余内陆土地可种植稻米、甘蔗、玉米等普通作物。沿岸低湿地适合充当牧场,并且该地有河流经过。滨海不仅可发展渔业,还可以制盐,若预想在此开设一港口,无须多言,此将大大方便货物运输往来”。

入江寅次:『邦人海外発展史』上巻、原書房、1981年、247-248頁。

1842年恰帕斯州索康努斯科郡(Soconusco)作为“西南部特别地区”被划归墨西哥,但由于该州地处边境,地广人稀,国界一直未明确划定,如果人烟稀少、大多数土地尚未被开垦的情况长期延续,将会导致邻国对本国边境地区土地的蚕食,因此恰帕斯州等边境州就成为墨西哥实施移民政策的重点地区,也是墨西哥政府在恰帕斯州为日本移民预留国有土地的重要原因。最初由美国资本经营的墨西哥恰帕斯殖民公司(Compaía Colonizadora Mexicana de Chiapas),在该州认购50万英亩土地(202343万公顷)尝试咖啡栽培经营,并获得许可。1887年政府将墨西哥国际公司(The International Company of Mexico)在恰帕斯州测量的大量土地卖给该公司,而且同意其自费修建铁道和栈桥以便招募移民、运输货物。英国的墨西哥拓殖公司(La Compaía Mexicana de Terrenos y Colonización)占有土地251万公顷,为索康努斯科郡土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19世纪末期恰帕斯州全部土地被少数几家大型外资殖民公司所控制。其后榎本武扬同墨方签订协议,认购65 000町步土地(63926万公顷)。墨西哥政府通过出卖地权吸引外资和外国移民,以此开发边境地区。

柳沼孝一郎:「ディアス政権の産業振興·殖民政策と日本人移民——メキシコのコーヒー産業と日本人殖民構想の史的背景」、『ラテンアメリカ論集 (33) 』、21頁。

1895年,辞去外务大臣一职的榎本武扬成立了“墨西哥移住组合”。该组合章程第三条指出:“本组合用共同资本购入墨西哥恰帕斯州埃斯昆特拉之国有土地11万6千町步,以将本国国民向其地迁移。”看好墨西哥移民事业的移民公司老板、财阀、士绅等纷纷加入。墨西哥移住组合成立资本为20万日元,会员有出资1000日元以上的义务,至1898年6月,分四次交付完成,其中榎本武扬承揽10 000日元。事实上计划付诸实施时,筹措的资金不及设想的一半。

入江寅次:『邦人海外発展史』上巻、258頁。

1898年1月29日,日本驻墨西哥总领事室田义文(1895年墨西哥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与墨西哥当局达成购地契约,以缴纳15年税赋的条件,购买了65 000町步(约合63 926公顷)的土地。契约规定:上述土地购入价按当地地价标准计算,一公顷支付1墨元55分,以15年税赋支付,移民迁入该地时,每户应认购100墨元的墨西哥政府公债,并交付墨西哥财政部。购地方承诺在契约缔结三年内至少输入移民15户,以后八年内保证每两千公顷土地至少定居一户移民家庭。

入江寅次:『邦人海外発展史』上巻、249-250頁。

1898年3月,由34人(其中6人为自由移民)构成的“榎本殖民团”乘坐格里克号(GAELIC)航轮从横滨出发前往墨西哥。“榎本殖民团”由草鹿砥寅二率领。历经48天航行,一行人于5月10日从圣本尼托港登陆,徒步向定居地进发,最终于5月18日安然无恙到达目的地。移民们抵达目的地后,“借用当地人房屋两栋充作临时住所。休整两天后,移民们为获得粮食着手开垦耕地。住所附近的沙土地必须经专门施肥才适于耕种,移民居住地中有一条叫辛塔拉巴的河流,在河对岸相隔不远处发现了肥沃的土地,移民们遂除去茂密的灌木杂草,在此播种玉米、旱稻、荞麦和蔬菜等。然而当作物发芽,刚长至一寸余高时,附近当地人放养的牛、猪群到此,突然间将其全部植物啃食殆尽。……于是不得已在牛群、猪群践踏的来向处设置了栅栏,又进行了第二次播种。不料至发芽时牛群和猪群又侵入耕地,禾苗遂渐渐被损毁殆尽。再试种一次,不过仍是重蹈覆辙”。

入江寅次:『邦人海外発展史』上巻、249-269頁。

草鹿砥寅二面对播种发芽的农作物被动物吃掉的现象,决定放弃此处去其他地方寻找土地进行耕作。他发现辛塔拉巴河上游约4公里处有当地人废弃的耕地,遂将部分移民迁移此地。但是不管在何地从事耕作,都必须营建栅栏防止野兽侵害,问题在于“榎本殖民团”没有充足的资金建造栅栏。为此,移民们决定寻找适宜的土地进行咖啡种植。咖啡生长对气候、土壤有较高要求,即温度介于15~25℃之间,年降雨量必须达到1500~2000毫米,还需要有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移民们为了寻找适宜的土地种植咖啡,四处跋涉。尽管找到了适宜种植咖啡的土地,但由于不具备种植咖啡的技术,结果一无所获,不断有移民逃离,草鹿砥寅二也心灰意冷地返回日本,他离开后众人亦作鸟兽散,榎本殖民计划不到一年便宣告失败。

“榎本殖民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移民墨西哥过于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资金欠缺,操之过急。此外,条件艰苦、水土不服、移民待遇低也使移民对该计划失去了信心。墨西哥的日本劳工月薪为12日元,还需自备衣食和支付医药费,不及夏威夷日本劳工收入的一半,这与劳工们的外国淘金梦相距甚远。

二、日本移民的艰难处境与逃亡

“榎本殖民团”失败后,由移民公司接手移民事业,开始向墨西哥大规模输送日本劳工。墨西哥矿业公司以移民公司为中介接受急需的劳动力,日本移民公司被墨西哥煤矿主称为“Japanese Labor Agent(日本劳力输出代理)”。与榎本武扬不同,移民公司并非想在墨西哥建立和发展日本人定居的聚居区,而是与当地工矿企业、土地经营公司签订移民输送协议,移民作为外出务工人员获取酬劳,即所谓的“出稼移民”。

“出稼”日语原意是指农民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1900年9月30日,熊本移民合资会社代表桥本大五郎与科阿韦拉州(Coahuila)埃斯贝兰萨煤矿(Las Esperanzas)矿主艾德温·卢得罗(Edwin Ludlow)之间达成了向该矿输送移民的协议。同年12月,桥本大五郎拜访了日本驻墨西哥公使佐藤爱麿,请求政府承认移民公司与墨西哥工矿企业达成的移民输送协议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明治三十四年下巻、外務省、1956年、926頁。以此为开端,熊本移民合资会社、东洋移民合资会社与大陆殖民合资会社相继派代表赴墨西哥,同当地大型工矿企业及农场签订劳务输出合同,而后通过在日本各县设立的分社招募青壮年男性,将其集中至横滨,然后用船送至墨西哥农场、工矿企业以及铁路工地充当劳工,移民公司向移民接收企业收取报酬,巧立名目从移民工资中扣除部分收入。由于墨西哥劳动力缺口大,移民流动性强,移民公司往往每隔半年或一年,向签约企业定期定量输送移民,出现了大量日本契约劳工赴墨的现象。经统计,至1908年移民活动全面停止时,以上三家公司先后向墨西哥北部工矿企业、韦拉克鲁斯州农场、科利马铁道工地等处输送日裔劳工10 956人。

外務省領事移住部編:『わが国の海外発展-移住百年の歩資料編』、外務省、1971年、140-141頁。

初到墨西哥的日本移民基本上在农場、矿山和铁路建筑工地工作。由于雇主将移民视作廉价劳动力,不断增加移民的工作强度和时间,不愿加大技术和设备投入,致使移民工作环境恶劣,待遇低,且需偿还移民公司垫付的赴墨船票费,大部分移民在工作半年至一年间就逃亡到墨西哥其他地区或秘密潜入北美乃至回国。1907年有3822名日本移民入境墨西哥,東海大学外国語教育センター編:『若き日本と世界 支倉使節から榎本移民团まで』、243頁。可是根据当年公使馆的统计数据,定居墨西哥的日本移民数量仅为2087人,由此可见移民逃离现象是相当严重的。逃逸后的移民往往选择在市镇中当佣人,部分移民则再次进入其他工矿企业充当劳力。

移民公司在征召赴墨移民时,往往以特定地域为单位,导致同一家移民公司征召的移民,其出生地一般为同一区域。本来密切的地缘联系有助于促成在墨移民克服在异国他乡的不适,形成聚合组织。但是移民短期内大量逃逸,致使其作为无业游民分散到墨西哥各地,难以积累资产,不得不接受各种低等职业谋求生存,流动性大,分散居住,使得形成稳定的移民社区的进程大大推迟了。

我们可以从外务省通商局编撰的《墨国移民调查报告》了解早期墨西哥日本移民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收入,以及生活和工作状况。

铁路、农场、工矿劳工一般日薪为1墨元50分左右,每月需缴纳房租、分期支付的船费、公司积金、保证金、抵押金,再除去食品花销,往往所剩无几。另外,雇主还会通过开设专营商店来盘剥移民,在移民聚居区对商品买卖进行垄断,将出售给劳工的日用品定以高价,使得劳工所得薪酬全部用于消费,没有积蓄财富的机会。外務省通商局:「墨国移民调查报告」、『移民調查報告第一回』、外務省通商局、1908年、7-8頁。

在埃斯贝兰萨矿区和奥哈奎那农场,专营商店是劳工全部食品、日用品的唯一来源。

1900年9月30日,科阿韦拉州埃斯贝兰萨煤矿矿主艾德温·卢得罗(Edwin Ludlow)在致日本驻墨西哥代理公使佐藤爱麿信中谈道,由于煤矿规模巨大,需要三四千名劳工才能保证正常运营,但是墨西哥本国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煤矿劳工,而近年来美国煤炭行业持续繁荣,从美国引进劳动力也不现实,希望佐藤先帮助雇佣200名日本劳工,并最迟于1901年(明治34年)3月抵达墨西哥。艾德温·卢得罗保证按时支付劳工工资,对待移民一视同仁,提供纯净饮用水、通铺宿舍、厨房和医疗保障,并对移民进行法律援助。移民可以租用每月4墨元的一户两间或8墨元一户三间的住房,移民每月缴纳40墨分作为医疗基金,赴墨交通费用由煤矿公司先行垫付,但每人不得超过70美元。移民在煤矿工作后逐月归还,并须支付年利率10%的利息。煤矿雇佣两名翻译,进行沟通和监管。移民日工资为4墨元。但是艾德温·卢得罗并未兑现诺言。

入江寅次:『邦人海外発展史』上巻、518頁。矿主实际上是按产量支付工资的,产煤每吨工资为55~60墨分,月产80~100吨以上者,每吨报酬可以提高到60墨分。移民抵达该地不久即爆发了大规模罢工。由于不配备翻译人员,语言不通,缺乏对矿工起码的技术培训,无法熟练操作机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工资收入连基本温饱都无法保证,引起日本移民强烈不满,加上监工过于苛刻,动辄打骂,生活条件差,移民纷纷逃离该矿。

1904年东洋移民合资会社向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Baja California)玻利奥铜矿输送了500名移民劳工。劳务合同规定,“劳工每日工作时间为10小时。加班时,每小时另支付工资15墨分,每日工资1墨元60分,房租每月5墨分,从月工资中扣除。劳工因需缴纳渡航船费及其他费用,从东洋移民合资会社处领取75美元,由此,劳工须每月向该公司偿还3美元75美分……”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明治三十七年第二册、外務省、1958年、390-392頁。移民不仅遭遇矿主的剥削,而且还受到移民公司的盘剥,如东洋移民合资会社规定从移民工资中提取每月1墨元的集体保险,总额100墨元。矿主和移民公司的双重压榨,是导致后来该铜矿移民劳工集体罢工并乘船回国的重要原因。

位于索诺拉州索诺拉铁路马格达莱纳(Magdalena)车站东北方向约38英里的“黑山金矿”(Black Mountain Mining Co)劳动条件较好,待遇高于其他矿区。本来进入该金矿很不方便,道路险峻,每天仅有一班邮政马车往返于马格达莱纳与金矿之间,交通极为不便,无法大量投入人员进行开采。20世纪初一家美国企业收购金矿后,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开采规模大为扩大。“在索诺拉州各矿中效益最高。公司将资本金250万美元全部投入,此处设备一日可粉碎800吨矿石。公司目前正在装备新型粉碎机,如若完成,进度将是以往两倍,即每日粉碎1600吨矿石……该矿山从本年(1908年)四月开始雇用日本劳工,共计135人”。外務省通商局:「墨国移民调查报告」、『移民調查報告第一回』、31頁。但是进入“黑山金矿”工作的日本移民最初是由铁路劳工转变而来的。由于传闻该金矿工作条件好、待遇高,于是在农场、埃斯贝兰萨煤矿等工作的日本移民纷纷来到此地。外務省通商局:「墨国移民调查报告」、『移民調查報告第一回』、31-32頁。据调查统计,在金矿工作的日本移民工资为每日3美元或4美元。但是过多移民的涌入会带来竞争,出现劳动力饱和现象,最终导致移民收入水平的下降。

1908年,日本大陆殖民会社向墨西哥输送铁路劳工,修建墨西哥中央铁路支线科利马市与图斯潘镇间的铁路。图斯潘是位于哈利斯科州(Jalisco)最西端的一个山间小镇。科利马州(Colima)首府科利马市(Colima)距离曼萨尼略港(Manzanillo)98公里,已有窄轨铁路贯通,而科利马市与图斯潘镇间的铁路全长68公里,途径崇山峻岭,施工非常困难,筑路工程被长期搁置,导致中央铁路无法联通至太平洋沿岸。墨西哥中央铁路公司以约1000万美元的价格将筑路工程承包给美国纽约土地建设公司和汉普森·史密斯商会。为了降低筑路成本,汉普森·史密斯商会与大陆殖民公司签订契约,由后者提供日本铁路劳工。外務省通商局:「墨国移民调查报告」、『移民調查報告第一回』、9-10頁。

由于施工环境恶劣,缺乏保护措施,生活条件差,待遇低,导致筑路工人大批逃亡。大陆殖民会社通过不断向其输送新移民来弥补施工人员的不足。据外务省通商局调查:“图斯潘至科利马间共有铁路劳工队帐篷约30顶,每个帐篷营区住劳工几十人至150人不等。”“帐篷营区是临时搭建的,各营区所处区域施工完成以后,帐篷随即被拆除转至其他地方,所以各项设施极为不便,其中居住条件之恶劣难以言表。移民会社在契约中允诺为移民提供附带家具的住房,但其所谓的住房仅以竹片木板充当房顶以遮蔽风雨,不过为高3米多、宽2米、长6米的狭小屋舍,在小屋前后设有入口,因为没有窗户,白天居于其中仍感光线昏暗,屋内没有地板,移民每人仅配发一张草席铺在室内,大小仅容坐卧,其实与睡坐在地上无异。旱季尚可勉强忍耐,雨季时屋外地表泥泞不堪,雨水渗入室内,于是移民在环绕自己所住小屋外的墙壁周围挖一道小沟,防止雨水流进屋内,但降水甚多时简陋的草编屋顶就会漏雨,屋内到处滴水。第九号营区中的移民因为屋内滴水而无法入睡,只能整晚披着斗笠蓑衣蜷缩一团。这样狭小的住屋中少则住十多人多则20人,乍一看就如同猪圈一样简陋。由于住宿环境极差,移民多感染痢疾,然而当地医院设施亦极不完善。在施工的全部区域,只有中部的三号营区存有一间徒有虚名的医务室,有一名爱尔兰医生和一名日本助手,甚至还不够收容三号营区一处的病人。科利马以西气候最为恶劣,就连墨西哥本地下层劳工都不愿在此劳动。尤其是一个名为‘哈拉的营区,以环境险恶,极不利于劳工身体健康而闻名。大陆殖民会社向其输送了150名移民,此后连续有人染病,一时病死十多名劳工,移民们感到极度失望和恐惧,拒绝在此劳动。雇主也对移民的生产效率感到失望,于是大陆殖民会社不得不将此处移民一部分转移至其他的营区,一部分转移到索诺拉州的黑山金矿。”

外務省通商局:「墨国移民调查报告」、『移民調查報告第一回』、10-11頁。

奥哈奎那农场(la Oaxaquena)距墨西哥首府662英里,由“塔巴斯科”土地开发合资公司经营,开垦土地面积15 000英亩,系天然热带雨林,灌木丛生。1911年,公司雇佣日本劳工达1000余人。日本移民居住的房屋为木板房,铺有地板,每栋房屋长三间(543米),宽两间(362米),住六七人至十二三人不等。有供夫妇居住的小房间。房屋没有日式房屋向屋外延伸的狭长木地板,屋内拥挤、潮湿。一般每栋房屋住有六个家庭,屋外每25人设一厨房,每个家庭自行料理饮食。洗澡是一个大问题。千余名移民只建有两个浴室,每个浴室仅有六个淋浴喷头。卫生设施简陋,仅有一间空空如也的诊所,药品和设备欠缺,一位略懂医学、毫无行医经验的日本移民充当医生,配有一名护士。由于医疗技术低,对于疟疾、热病等往往束手无策。该地的管理者和监工都是墨西哥人,对移民颐指气使,任意加大工作强度或延長工作时间,使得怀揣一夜暴富美梦的移民们纷纷逃亡。据调查:“关于移民渡海赴墨后从事何种职业,当时大多数移民在上面提到的煤矿工作以外,有些移民在科利马(Colima)、特万特佩克(Tehuantepec)附近的铁路工地充当筑路工,或在奥哈奎那甘蔗地劳动。然而公司与移民之间缺乏协调,移民们不愿意受公司束缚。移民地实际情况往往与移民渡海之前的预期大有出入,契约移民中许多人逃亡,去其他地方工作,公司难以持续发展,最终趋于解散。……大多数移民或因煤矿发生爆炸事故在异国他乡化为尘土,或因卫生设施不完善,身患热病如黄热病、热射病而病倒,更有人冒险潜入美国。历经上述之苦难,仅有少数初期移民得以幸存……”

日本植民協会編:『移民講座第3巻 南米案内下 アルゼンチン外12箇國篇』、日本植民協会、1932年、258頁。

移民公司以“工作数年、积蓄资金、合约到期即能赴美”的口号招募赴墨移民,许多墨西哥日本移民仅将墨西哥作为进入美国的中转站,计划短期工作后即转移至美国。但是工作环境的严酷和收入的低下完全出乎移民的预料,与出国务工一夜致富的美梦大相径庭,事实上大多数移民在抵达墨西哥半年内便结伴逃亡。逃离企业后,“数十人组团搭乘火车北上的报告接二连三,屡禁不止。移民中无积蓄者徒步北上,走走停停,在沿路打零工之人有之,千方百计在某市某镇谋得一职,仅凭每日数十美分以资糊口之人有之,或途中遭遇歹徒,随身钱财被抢劫一空之人有之,染病死于途中之人亦有之”。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明治四十年第二册、外務省、1961年、748頁。无积蓄者一般在沿线城市充当佣人、体力劳动者等,积累部分资金后继续向北进发。美墨边境处有中介专门承揽移民过境事项,在每人交纳一笔不菲的费用(100美元左右)后,中介负责让移民顺利通过边境检查站。一些付不起中介费的移民则在暗夜不顾河流、峡谷的障碍冒险越境,偷渡美国。日本移民的曲线入境方式引起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不满。1907年3月14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颁布了限制日本、朝鲜劳工移民的第589号行政令,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指出:“我在此正告那些持有前往墨西哥、加拿大或夏威夷护照的日本、朝鲜国民,即那些熟练或非熟练的日本、朝鲜劳工,他们将被拒绝获准进入美国大陆境内。”

Franklin Odo, The Columbi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Asian American Experien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p142第589号行政令的出台使日本政府感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日美两国政府开始长达一年的谈判,于1908年2月达成了著名的绅士协定,协定规定:日本同意不向劳工发放前往美国的护照,但可以向曾在美国定居后返回日本的移民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发放护照,美国则允许这些人入境。祝曙光、张建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移民问题与日美关系》,《世界历史》,2011年第6期。同时美国政府在美墨边境严防死守,鼓励对非法移民的检举揭发,导致墨西哥对日本移民的吸引力大大下降,赴墨日裔人数骤降。

三、投入墨西哥革命与国家重建:日裔的定居与同化融合

波菲里奥·迪亚斯于1876年上台执政,统治墨西哥长达34年。波菲里奥·迪亚斯使用“面包加大棒”的政策,实现了国家稳定,开启了墨西哥的现代化进程。但是迪亚斯时期墨西哥经济的繁荣是以对外国资本的依附和牺牲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外国资本占了矿山投资的97%、橡胶投资的98%、石油投资的90%。下层民众没有分享到财富。“真正的财富实际上下降了:大庄园雇工的平均日收入为35分,这在整个19世纪基本没有变过。而玉米和辣椒的价格上涨了一倍多,豆类的价格是19世纪初期的六倍”。城市工人每天工作11小时或12小时,每周干7天,生活条件很差。“财富的主要来源——土地,仍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外国人拥有14%~20%的土地。95%的农村人口没有一寸土地”。“墨西哥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这一现实,使土地分配的不平等更为不合理”。

[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著, 王宁昆译:《简明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的诠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07页。1910年,墨西哥发生革命,迪亚斯政府被推翻,墨西哥社会出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动荡,潜伏着的反亚裔情绪表面化了。根据外务省书记生荒井金太的调查报告,1912年7月13日,日裔条勉经营的棉花种植场,即位于圣耶罗米(SAN JERNIMO)的租借土地受到了叛乱军队的洗劫,“奥罗斯科军队的阿方索·卡斯塔尼达麾下500人进入农场。在此逗留三日,第一天搜刮并抢夺家中金钱和粮食,第二天杀掉牲畜,打砸粮店,并威胁日本店员,抢夺店内商品。当晚,将农夫们绑在家门外,强奸他们的妻女”。

日墨協会、日墨交流史編集委員会編:『日墨交流史』、380頁。

墨西哥革命使日裔遭遇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移民们加强与日本驻墨使馆的联系,展开自救活动,甚至直接参加墨西哥革命。迪亚斯的反对者、后任总统的弗朗西斯科·I.马德罗(Francisco I Madero)在推翻迪亞斯政权的斗争中得到了日本移民的帮助。本来日本与迪亚斯政府有良好的关系。墨西哥革命爆发后,日本政府持所谓中立立场并出动“出云号”军舰抵达墨西哥湾,名为保护日本移民,实际上暗中站在迪亚斯政府一边。随着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和移民转变态度,寻求与革命军合作,向马德罗示好。但马德罗执政后,墨西哥政局仍然不稳,马德罗“温和的社会改革计划不可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相反,却导致了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反对”。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1913年2月,反对派发动政变,被称为“灾难性的十天”。“墨西哥城成为街垒和战壕的迷宫。汽车在街心焚烧,马匹疯狂乱跑,枪弹夺走上千名百姓的生命。商店关门,粮食的短缺使绝望的人们吃老鼠,尸体在街上腐烂”。

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的诠释》,第219页。时任日本驻墨公使堀口九万一在其回忆录《世界和世界人》中对“灾难性的十天”和马德罗总统遇害前后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回顾。马德罗总统家人,包括总统的父母、妹妹、总统夫人以及家中佣人曾在日本公使馆避难。堀口九万一指出:“总统家属前往日本公使馆避难的事情在首都墨西哥城在住日本移民中传开,大家争先恐后前往公使馆,对避难中的墨西哥人给予慰问,并且自愿担任警卫。这些日本移民在枪林弹雨中异常勇敢,有人驾驶汽车或者徒步外出打探消息,有人为马德罗一家的需要而奔走。在这些日本人当中,有人仅是在马车、汽车中,或者是台阶上将就睡一宿。据传闻这天在国民政厅前的激战中有三四百人伤亡。”

堀口九万一:『世界と世界人』、252頁。

革命期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凋敝,许多日裔失业。在此情况下参军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可提高社会地位,也能获得一份不错的报酬。如出生于爱知县的寺泽,1906年移民墨西哥,进入埃斯贝兰萨煤矿工作,不久离开煤矿抵达科阿韦拉州内格拉斯市,在该市兵营中经营一家食品店。墨西哥革命爆发后,寺泽加入了卡兰萨的军队,表现突出,以后卡兰萨成为墨西哥总统,寺泽享有一级警官待遇,其妻弟在奇瓦瓦任警察总长,两人获得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参军移民后来回忆说,当时所谓当兵打仗,实则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行军扎营,遭遇作战极为罕见,在混乱中跟随部队较单独逃荒更为安全,这是日裔参与墨西哥革命的动机之一。

1917年制宪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全面战争基本结束,墨西哥开始了国家重建。墨西哥革命在推动国家进步的同时,其后遗症也是相当严重的,“战争的破坏确实相当严重:铁路瘫痪,成为废墟。一千多英里的电报线遭到破坏,农业和采矿业的生产下降一半。外债高达10亿美元,利息过期未付,外国政府要求对他们的公民财产的破坏给予补偿。军队开支占国家预算的60%”。

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的诠释》,第227页。受墨西哥革命的影响,日本人移民墨西哥的活动一时中断,再加上在墨移民的逃离,使得墨西哥日裔人数逐年减少,根据1925年出版的《海外各地在留本邦人职业别人口表》的统计数据,1913年墨西哥日裔人数为2737人,1917年减至1169人,1918年为1209人,直至1919年才回升为2198人。

外務省通商局編:『海外各地在留本邦人職業别人口表』、外務省通商局、1925年、2-12頁。

1920年代墨西哥日裔逐渐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在城市中具有稳定职业的移民人数日益增加。据1929年(昭和4年)10月1日的统计,在墨日裔共4857人,其中半数分布在首都墨西哥城和中部地区,其余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移民从事的职业包括农耕、园艺、畜牧业、贸易、渔业、制盐业、银行业、食品制造、服务业等,不少日本人在墨西哥行医开设诊所。

拓務省拓務局編:『移植民及海外拓殖事業』、拓務省拓務局、1931年、16頁。也就是说,移民所从事的职业从以前的采煤、筑路和农耕,向商业、医师、货物运输等城市职业转变,在城市经营杂货店、食品店最受日裔青睐。其次则是医生和理发师职业。由于在墨西哥行医无须医师资格证书,所以1916-1926年间赴墨西哥行医的日本移民有70多人,有些人在行医的同时从事药品销售。“由此可见,在该国从事医生職业大有发展前途。墨西哥卫生设施匮乏,医疗技术也不发达,而且专业医学书籍十分稀缺,以后移民赴墨发展医疗行业是大有希望的。在日本移民中有很多人经营理发店。理发店经营不仅存在于墨西哥,也存在其他拉丁美洲国家,而且在世界各地都很繁盛。在墨西哥,日本移民经营的理发店与他国人相比,价格便宜、服务态度亲切、手艺纯熟,因而非常受欢迎。理发加剃须的价格仅为1墨元50钱左右。此行业获益不小,对于以小额资本投资事业的人来说,是相当易于上手的事业”。

日本植民協会編:『移民講座第3巻 南米案内下 アルゼンチン外12箇國篇』、263-264頁。

一些在城市自主经营的商店业主、医生、银行和公司职员等,经过资金、经验、信誉的积累,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趋于稳定,改变了“暂住客”心态,不再向国内汇款,而是扩大经营规模,不少人召唤国内的亲戚来墨发展,还有人与墨西哥当地女子通婚。大正末期、昭和初期赴墨移民人数逐年上升。据《海外各地在留本邦人职业别人口表》的统计,从1922年起,赴墨日本移民人数每年以300余人的速度增长。其中作为移民亲属赴墨的妇女儿童占较大比例,被称为“寄呼移民”。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户数逐年增长。

与巴西和秘鲁日裔不同,墨西哥日裔的异族通婚率较高,太平洋战争前巴西和秘鲁日裔的同族通婚率远远高于异族通婚率,许多移民迫于社区舆论压力,不敢与异族通婚。而墨西哥日裔无此压力。早期赴墨移民以单身青壮年男性为主,女性人数极少,基本没有夫妻共同移居的现象。为此男性移民不得不同当地女子通婚。革命前夕定居墨西哥的日本女性移民有165人,而日裔家庭户数为498户,说明异族通婚率高,移民劳工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改善了生活条件,通过数年海外生活逐渐消除了语言文化上的隔阂,决意在海外定居、成家立业、养育后代。墨西哥女性不仅不歧视日本人,反而非常愿意与男性日本移民交往、成婚,“在墨日本人六成以上以墨西哥人为妻组成和睦家庭”。

吉山基德:『南米编第15巻(昭和戦前期編)我等の发展地メキシコ』、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9年、10-11頁。

从1920年代起,日本政府积极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向墨西哥移民,移居地企业也兴建了供家庭生活的设施。1923年女性移民人数迅速从上一年度的297人增长至949人,家庭数也从665户增至1031户。1927年女性移民人数达到了1550人,此后持续增长。1933年度女性移民为2003人,男性移民为3294人,男女比例为3∶2。

根据外務省通商局編:《海外各地在留本邦人職業别人口表》1900-1925年统计数据整理。太平洋战争前墨西哥日裔家庭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定模式。

由于墨西哥日本移民呈分散居住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日裔聚居区,大部分日裔与墨西哥当地人混居在一起,同化融合程度高,日裔开设的企业雇用了大量墨西哥员工,日裔与当地人相处比较融洽。“可以说,自然显露出亲日氛围。在墨西哥,日本柔道选手常与拳击手和西洋大力士进行比赛,当对手是美国人和欧洲人时,观赛的墨西哥人为体格矮小的日本选手狂热声援。一旦日本人获胜便高兴万分,赞扬我们选手的胜利。我多次经历此种场面而流下了眼泪并对墨西哥人表示衷心感谢”。

吉山基德:『南米编第15巻(昭和戦前期編)我等の发展地メキシコ』、10-11頁。在恰帕斯州的埃斯温德建有“太田连二颂德碑”。太田连二毕业于宫城农学校,作为自由移民参加了“榎本殖民团”。“榎本殖民团”失败后留在墨西哥,跟随医师仁平民哉学习医学并充当助手。仁平民哉死后,太田连二继承仁平的遗志,继续在埃斯温德乡村行医,把一生奉献给了当地农民,1917年患黄热病去世。太田的去世引起当地农民极大的悲痛,为此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其住所前的街道命名为“太田博士街”,建造了当地最大的颂德碑。

藤崎康夫:『写真·绘画集成 日本人移民3 中南米』、21頁。

1926年日墨协会的成立是墨西哥日本移民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由于日本国内对于墨西哥,以及墨西哥日裔的密切关注,直接促成了日墨协会的成立。日墨协会的宗旨是“增进日墨亲善与谋求共同利益”,促进日本人全面了解墨西哥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扩大向墨西哥的移民和贸易活动,

日墨协会:「日墨协会会则」、『日墨協会会報第1号』、日墨协会、1926年。首任会长为森山庆三郎,会员包括日本国内有志于研究墨西哥或对墨西哥有兴趣者、拉丁美洲的日裔等,协会与日墨两国使领馆保持频繁接触,也与墨西哥政界来往密切,创办了协会会刊。会刊主要介绍墨西哥移民事业发展的宏觀策略、墨西哥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有关移民、渡航、土地等墨西哥新出台的法律文件,以及介绍墨西哥时事要闻等。会刊以墨西哥日裔为主要读者。

1931年前后,墨西哥日本移民数量达到了最高值,约为5930人。1932年至1940年间,墨西哥日本移民数量在5000人这一数量上下波动,移民墨西哥事业处于停滞状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占据中国东北,其移民方向发生了转移。日本决策者不再考虑输送移民赴墨打工分担本国人口压力,而是支持墨西哥日裔及日裔团体,建设稳固的日裔农场以及大型企业,完善墨西哥日本移民社区,要求移民经营领域从农业、渔业和传统矿业向战略性产业发展,服务于日本的国家战略,日裔逐渐开始染指墨西哥石油业。

1932-1941年间,墨西哥日裔社会处于整合调整状态,日裔以家庭为单位,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政治、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墨西哥日裔加强联系,聚合力增强,分布各地的日裔纷纷成立日本人联合会,由声望高、拥有一定产业的日裔担任会长。日本人联合会负责为新移民办理相关手续,介绍工作,联络当地政府,协调和处理日裔间的相关事务。外务省通商局1932年出版的《在外邦人団体名簿仮版》中共记录了23个日本人联合会的成立时间、负责人、会员人数等,在奇瓦瓦(Chihuahua)、蒂华纳(Tijuana)、韦拉克鲁斯州的韦拉克鲁斯和奥利萨巴(Orizaba)、塔巴斯科州(Tabasco)的塔帕丘拉(Tapachula)和坦皮科港(Tampico)、恰帕斯州的埃斯昆特拉、索诺拉州(Sonora)的诺加利斯(Nogales)和纳沃华(Navojoa)、锡那罗亚州(Sinaloa)的马萨特兰(Mazatlan)、圣路易斯波托西州(San luis potosi)、科阿韦拉州的彼德拉斯内格拉斯(Piedras Negras),均有日本人联合会,会员少则十多人,多则七八十人。在首府墨西哥城,还有在墨日本人联合会、墨西哥城日本人协会。由此可见,日本人协会遍及墨西哥全境,而且分布较为均匀,成为墨西哥各地日裔联络、互助的中心。

在其他拉美国家,日本使领馆往往扮演移民监护人的角色,与日裔社区保持密切联系。但墨西哥日裔与母国使领馆的联系却相对松散。日裔创办的《墨西哥新报》,载文批评公使馆,引起了公使馆的极大恼怒,要求墨西哥当局将《墨西哥新报》经营者强制遣送回日本。

藤崎康夫:『写真·绘画集成 日本人移民3 中南米』、25-26頁。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翌日,墨西哥与日本断交。日本向墨西哥的移民活动彻底终止。

综上所述,日本人移民墨西哥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坎坷和屈辱。日本移民修建铁路、开发矿山、经营商业和服务业,积极参加墨西哥革命与国家重建,为墨西哥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外汇收入,传播了日本文化,日裔的勤勉、敬业给墨西哥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人数最多的巴西和秘鲁日裔不同,墨西哥日裔呈分散居住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日裔聚居区,大部分日裔与墨西哥当地人混居在一起,没有在心理上形成对本族群的强烈依赖感,同化融合程度较高,日裔与当地人相处融洽。当拉美其他国家发生此起彼伏的排日浪潮时,墨西哥却相对平静,日本移民与墨西哥社会形成了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宋 鸥

猜你喜欢
墨西哥移民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墨西哥卡车司机的一天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存储器——安格尔(墨西哥)▲
“粉丝”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