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治邦
由于工作关系,我对陈存根同志非常熟悉、十分了解,他是一位从陕西走出去的农家子弟,既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又是一位出色的专家学者。他曾长期在陕西杨凌学习、工作和生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先在西北农学院上学,获硕士学位,后又赴奥地利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在西北林学院和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工作,先后获得副教授、教授职称,并走上领导岗位,成为一位领导干部。本世纪以来,他又先后到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组织部、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编办从事领导工作,之后,又到原人事部、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大、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工作,担任领导。他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作风扎实、勤奋敬业、严于律己、热情诚恳、乐于助人,每到一处,工作成绩都非常突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几天,他送来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看到这套丛书,果实累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因为我知道,虽然他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但一直不忘初心,坚持指导博士研究生,并和他们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高兴的是,陈存根同志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很丰硕,所编著的《森林·环境与管理》丛书成果很厚重,这符合他本人的一贯作风,勤于思考、善于研究、乐于创新、勇于进取,做任何事都是有始有终,决不半途而废。我利用闲暇,翻阅了《森林·环境与管理》丛书,内容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都很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就《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聊一聊,供大家思考和学习。
《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的出版正当其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陈存根同志系列丛书的出版,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这一时代潮流,秉持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契合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响应了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号召。
《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收录论文106 篇、150余万字,共四个分册。第一分册《森林固碳与生态演替》,研究内容侧重森林固碳、森林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评价等方面;第二分册《林木生理与生态水文》,研究内容侧重植被光合生理和森林水文等方面;第三分册《森林资源与生境保护》,研究内容侧重森林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第四分册《森林经营与生态修复》,研究内容侧重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修复、综合管理等方面。四个分册内容有机联系,互为支持,系统性、针对性强,是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方面宝贵的专业丛书。
《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以科研文献的形式,记载了陈存根同志半个世纪以来在科研战线上孜孜以求、勤勉奉献的人生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物资,木材生产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同时也引起了严峻的生态问题。我国林业科研工作者刻苦探求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发达国家学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年轻志士踏上了远洋求学之路,陈存根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1985年,经国家选派,陈存根同志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留学,学习欧洲先进的森林生态学理论、森林培育技术和森林管理政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他扎根西北,深入山区、林区、黄土高原沟壑区,潜心研究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干就是30多年。后来虽然由于工作的调整离开了高校和科研工作岗位,但依然坚持思考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通过指导博士研究生工作,为我国森林资源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出谋献策。丛书反映了陈存根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考,它既是一部科学研究的著作,更是陈存根同志半个世纪以来追求、探索、奉献的历史剪影。
《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和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底子薄,很多方面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陈存根同志的研究工作就集中反映了在森林生态学研究领域,积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并不断消化、吸收、应用和创新这个艰辛的历程。他引进欧洲近自然林经营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林情,提出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的方法路径。他针对欧洲普遍采用的针叶林叶面积测定技术程序繁难、精度不高的问题,创新发明了只需测定针叶长度和体积两个参数即可准确快捷计算针叶面积的可靠方法。他科研工作思想开放,海纳百川,注重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如引入了土壤花粉图谱分析技术揭示了地质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发展演替,引入高光谱技术、植物光合测定技术深入研究了林木的生长规律,引入RS、GIS等信息技术更加生动地揭示了大空间尺度范围植被的动态演化特征。
《森林·环境与管理》丛书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陈存根同志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坚持面向生产,密切联系基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他的系列研究成果,曾在国家重大政策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华山松林、锐齿栎林等主要用材树种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为培育大径材、优质材林分,建设储备林基地提供了技术支撑。他对秦岭主要植被类型群落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秦巴山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发挥其涵养水源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撑。他对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高山、亚高山森林植被的研究成果,为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实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佐证。他对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研究成果,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进行植被生态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是一笔宝贵的科研财富。通观全篇,丛书在编排上体现了以森林生态学为基础,首先展示了森林群落学、生态种组、生态位、生物量、生产力和森林碳汇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关于森林植被光合生理和水文动态特征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成果。经过森林生态学、森林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研究的系统铺垫,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退化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的对策措施。丛书逻辑严密,脉络清晰,思路明确,文风严谨,观点客观,不失为我国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部佳作。虽然有的研究成果时间较早,但其理论、实践价值犹在。特别是文章中大量的、翔实的野外实地测定数据,既可以作为历史的记录,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大量参考。成果中科学、客观、平实的研究结论,对当今的林业生产实践、资源环境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的出版实现了陈存根同志多年来报效祖国的夙愿。陈存根同志早年在基层林场工作时,就深刻认识到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森林粗放经营、过度采伐是引起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环境恶化、生产力降低等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他立志攀登科学高峰、开拓创新报效祖国,改变我国落后的森林培育方式,提高林区群众生活水平,改善林区生态环境成为了他的梦想和追求。50年来,这一初心从未改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即便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后,仍未敢有丝毫懈怠,以求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以实际行动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指示要求和伟大号召。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
环境的需要已成为我们党新时期重要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陈存根同志《森林·环境与管理》系列丛书的出版,顺应了这个潮流,他从专业学术层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生产实践层面提供了技术支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套丛书理论观点明确、资料数据翔实、研究分析深刻、技术路线正确、对策建议可行,是一套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实践价值的科学专著,很值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借鉴参阅,也适合生产一线技术人员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