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沂蒙山区腹地,山地丘陵占94%,是典型的老区县、山区县、库区县,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1985年,蒙阴县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扶持贫困县,从历史和现实中,广大干部群众认清了“失去绿水青山难保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上世纪八十年代,抓住列入“全省山区开发重点县”机遇,大搞治山治水、荒山绿化;九十年代,实施连片治理,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之后,一届接着一届干,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发展战略不动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蒙阴县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建设“绿富美”新蒙阴,打造“崮秀天下,世外桃源”“江北最美乡村”县域品牌,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之路。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2年,成为山东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2014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山东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和“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2016年,成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绿化模范县”;2017年,被评为“省级生态县”;2018年,被列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县”。2011年和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两次在蒙阴召开现场会,推广“绿富美”生态文明建设经验。2018年12月,蒙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岱崮地貌
一是严守生态红线。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盲动,不折腾,不走回头路。划定生态红线,系统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定规划、上项目、搞建设,严格执行“三不一少”原则,即不毁山、不填水、不砍树、少拆房,给子孙后代留足空间。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以铁规铁腕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源地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引不批不建,凡是环保不达标企业一律关停并转,所有工业项目一律进园区。近3年,累计取缔“小散乱污”企业140多家,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项目100多个;关闭矿山43家,其中14处已完成生态恢复,剩余全部纳入治理计划。
二是持续整山治水。深入实施流域治理工程。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模式,实施水土保持、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环境整治等流域治理项目216个,治理小流域6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8平方公里,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峪,治一片、绿一片、富一片,10万多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2017年11月,淮河流域四省一市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蒙阴县召开,推广了蒙阴流域治理经验。深入实施山川绿化工程。按照“山不露土、有土皆绿”的要求,深入开展“绿满蒙阴”行动,推动随意建绿向规划建绿、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单纯绿化向彩化美化转变,春天满山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山果、四季有景观,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深入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按照“一条道路、一路绿荫”的标准,改造公路287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占92%,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79公里,居山东省山区县前列,去年被表彰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正在建设新台高速、京沪高速扩容工程,筹备实施济莱临高铁、张临高速、新北环、城湖公交、环湖公交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深入实施水系生态工程。按照“生态带、产业链、风景线”的标准,治理河流36条,加固水库94座,修建水利工程6000余处,“百库千塘”总蓄水9亿立方。始终把维护云蒙湖“一湖净水”作为重大任务,2006年,自筹资金5000万元,对云蒙湖内11万只养鱼网箱全部清理;2014年,筹资4000万元,对全县禁养区内的养鸭、养鸡、养猪等畜禽养殖大棚彻底拆除,总计清理养殖大棚2382个132万平方米;2015年,对汇水区内河流砂资源进行专项整治,退砂还河166万立方米;2014年以来,借助国家良好湖泊试点政策,全面启动总投资20亿元的云蒙湖综合治理工程,包括150公里环湖生态隔离堤坝、青山埠拦河闸、省级雨洪资源利用、城区尾水导流等项目,云蒙湖水质连续20年稳定达标,河流出境断面达标率100%。绿水滋润青山,青山涵养碧水,绘成了果在山上、村在林中、山山披绿、溪流潺潺的美丽画卷。去年,蒙阴县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启动碳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经实地测算,全县森林系统碳汇总量339万吨,总价值6.3亿元左右。
三是注重常态长效。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的思路,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制度。出台公益林管理办法、禁牧护林管理办法,建立防火护林专业队伍,将生态护林纳入村规民约,全县配备专职护林员523人,对45.5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封闭式管护。对全县21处古树群、989棵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专人管理。桃墟镇前城村有被誉为“北方红木”的楸树5000余棵,树龄30年左右,每棵市场价值过万元。但村民说,这些树什么时候都不能砍。今年,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对国家有关法律、条例具体化、严格化,以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严禁一切捕杀、出售、食用、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大到一面山坡、一条河流,小到一棵树、一块石、一只野生动物,都严格保护起来。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四职”责任人制度,围绕“研究、部署、检查、考核、问责”五个环节,将环境保护责任一层一层落到底。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把生态文明建设政绩作为考核评价乡镇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与干部使用挂起钩,实行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建立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持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园区、进机关,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低碳出行、文明生活,使生态文明价值观深入人心,初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山东省蒙阴县桃园
一是坚持打优势仗、走特色路。围绕培植做强主导产业这个核心,支持乡镇街区立足新常态、放眼大市场,明晰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现特色发展、均衡发展。坚持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从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环境容量、能源消耗等因素,对新上项目展开系统评审,达不到门槛的一律不得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经济开发区和孟良崮工业园集中,农商文旅类项目优先向沂蒙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园集聚,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坚持用好科学考核“指挥棒”。探索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使考核更精准、更公正、质效导向更明确,初步构建起以生态为本、农业为基、农商文旅互促互融的“大健康产业”。
二是构建“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循环经济链条。发展优质果园100万亩,其中蜜桃65万亩、年产量23.5亿斤,成为“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达266亿元,列入“中国农产品百强品牌”,居全国桃品牌第一位,成为“中国桃乡”。山东欢乐家食品公司年加工果品15万吨,进入国内水果罐头和果汁饮料生产企业前3强。果叶喂兔,兔粪入沼,沼液沼渣还田,长毛兔存栏600万只,年产兔毛4000吨、占全国30%,成为中国第一养兔大县,发展兔毛深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兔毛4000吨。利用每年产生的12万吨果树枝,粉碎后种植香菇,发菇后菌棒制成有机肥,达到资源利用最优化,全县建成香菇养植基地1500亩,御苑生物科技公司年产菌棒1000万棒,出口日韩、欧盟等地。依托丰富的水资源、麦饭石优势,新银麦啤酒公司单厂规模居国内同行业第一,是青啤集团62家子公司中唯一保留自有品牌和独立团队的标杆企业,去年产销啤酒80万千升,占青啤集团的1/10,纳税3.7亿元,居全市纳税百强第10位。
三是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以旅游理念提升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基地向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形成“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耕变体验、空气变人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全县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335个、65万亩,认证“三品一标”182个,省级精品采摘园达到41家、“开心农场”6家,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全域视角发展旅游,构建产品多样、业态多元、全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全县A级景区达到15家,省级旅游强镇和特色村15个。孟良崮成为山东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评为全国首家红色教育旅游知名品牌;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岱崮地貌”核心区,获批4A级景区和全国第二家军工文化园,正在争创5A级景区,并与大蒙山捆绑创建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全县培育了以“山水生态”“地质奇观”“红色风情”“果乡农家”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54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亿元,成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以现代商贸活跃全局,借助风起云涌的电商大潮,突出抓好龙头培育、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2016年成为山东省首家“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去年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网商微商发展到2400余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交易额48亿元,其中,蜜桃突破5亿斤、占总销量的20%,苹果2亿斤、占总销量的30%,售价均比网下翻一番。蜜桃、紫薯、蜂蜜居淘宝网销量前3位。
一是统筹建设美丽城乡。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镇,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繁荣生机小城镇和美丽有序农村社区。全县高标准建成2处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中转站、5064个垃圾收集点和29处人工湿地,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垛庄镇列为“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岱崮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旧寨乡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全县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5%以上。
二是厚植生态文化底蕴。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遗迹保护与利用,将红色文化、珠算文化、古村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嵌入农旅观光、体验、休闲、消费全过程,讲好历史故事、革命故事、蒙阴故事,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到“亲情沂蒙,好客蒙阴”的魅力。
三是大力倡导文明新风。乡镇全部建成高标准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建有室内外文化阵地,积极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村村有文化活动带头人、有广场舞队伍,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
四是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坚定不移走好“产业扶贫+第一书记”扶贫路径,兴产业、拔穷根、兜实底、见长效,建档立卡贫困户由16636户36249人,缩减到257户588人,年内将基本完成脱贫任务,95个省定贫困村和库区村已全部“摘帽”。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居家就业扶贫等工作受到国家扶贫办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