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俊 王炎强 耿建红 李雪梅 张学敏 徐小莲
1)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31 2)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潍坊 261031 3)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电生理室,山东 潍坊 261031
眩晕是非自身运动时的自身运动感或正常头部运动时自身运动扭曲感[1]。以眩晕为表现癫痫临床中较为少见,易误诊为美尼尔病、颈性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TIA、偏头痛、良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等。本研究选取既往诊治的5例发作性眩晕为表现癫痫,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分析为及早诊治提供思路。
1.1一般资料收集2015-07—2018-08在潍坊医学院院神经内科就诊5例患者,均以眩晕为先兆或主要表现;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6~76岁;病程3个月~4 a;除表现眩晕外还伴以下症状:恶心3例,漂浮感1例,心慌、胸闷2例,视觉症状3例(眼前发黑1例,视物变形1例,视物模糊1例),头痛2例;仅1例有诱因在电脑开机时易出现;发作时神志清,无牙关紧闭、嘴角流涎、口吐白沫及肢体抽搞,发作期间无眼球震颤;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30~40 min;每天发作1~2次2例,每周发作1~3次1例,每月发作10次1例,每年发作4~6次1例,发作与体位、高度变化无关,无听力下降,无耳聋耳鸣,无情感障碍,均可自行缓解;无癫痫家族史,无颅脑外伤史,无热性惊厥史,无肿瘤手术史,无脑炎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除外神经系统其他病变及耳鼻喉科疾病。
1.2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5例行24 h动态脑电图(EEG)检查,5例均异常,其中棘波、棘慢复合波2例(右颞区、双额极、额区、右后颞区、左蝶骨),棘慢复合波2例(左侧颞区、蝶骨、双额区、额极),棘波、尖波、尖慢复合波1例(左侧蝶骨)。5例患者颅脑MRI提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
1.3临床治疗与转归5例患者中口服卡马西平治疗1例,口服丙戊酸钠治疗4例,均治疗有效。随访时间3个月~1 a,其中随访3个月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例,随访1 a无发作者3例。
眩晕或头晕为表现的癫痫在临床诊断中较为少见,限于病例数及种族、入选标准不一,文献报道3%~8.4%,其发病率儿童较成人常见,男性较女性多见,脑皮质-前庭整合网络在眩晕或头晕表现的癫痫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脑电图中常见癫痫灶定位在颞区(约80%的患者),其次是顶区、枕区和额区。此外颞顶枕交界区可能在癫痫发作时眩晕或头晕产生起重要作用。在成年癫痫患者中观察到海马和海马旁区的网络功能在眩晕或头晕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3,13]。
结合国内15 a来关于眩晕性癫痫文献报道分析,以眩晕为表现的癫痫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常伴植物神经症状,发作时间、次数不明确,发作与体位及运动、高度变化无关,可自行缓解,既往病史并非必备条件,但脑电图对于诊断尤为重要,提示棘波、慢波、尖波、棘慢等,多在颞区、额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为常见选用药物。因侵入性颅内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功能磁共振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对于曾关注的孤立性眩晕、癫痫性眼震、及发作时间、癫痫发作定位未予研究[4]。见表1。
表1 中国关于眩晕性癫痫15 a(2002—2017年)主要文献报道总结
临床中对于眩晕及头晕患者,目前存在仅重视眩晕和头晕的分型、发病年龄、血管危险因素、神经系统体格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欠缺其神经解剖、生理知识把握,缺乏对病因分布、临床特征知识的掌握;眩晕诊治流程及框架体系相关知识认识与床旁检查缺乏和规范,易误诊漏诊,且目前对于眩晕相关癫痫认识存在争议[14-15]。
本组患者因眩晕反复就诊,误诊为TIA、后循环缺血、BPPV等,忽视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检查,忽视随访,忽视脑电图检查,忽视检查中加用闪光刺激或睡眠诱发并放置蝶骨电极等方法,延误了病情及诊治。
总之,对于临床上反复头晕及眩晕患者,应明确其鉴别的疾病谱,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及问诊,结合脑电图检查,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