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9-03-25 07:27吴颂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问题

吴颂华

[摘    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积极谋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处在工业化后期的江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江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5. 055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號]  1673 - 0194(2019)05- 0143- 02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江阴市正处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点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引领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呈现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明显增强等特点。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江阴坚持把转变发展发展能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 950.7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 537.2亿元,占江阴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8.08%提升至43.2%;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由2010年168.14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6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总量的由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6年的52.8%。

1.2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科技兴企、人才兴市战略,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市人才总量35.5万人,各类高层次人才1.26万人,其中诺奖得主、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无锡“太湖人才计划”人才分别达到6名、30名、58名、50名,拥有省“双创”团队9个、柔性合作院士45名。主持起草12项国际标准,承担国际、国内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企业分别达到3家、13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57件,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1.3   产业集聚初见雏形

江阴主要依托“三大开放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以特钢、石化、金属制品、石墨烯为主体的1 0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1 000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以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为主体的5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现代中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为主体的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中,江阴高新区已初步形成金属新材料及高端制品、高端智能装备、融合通讯装备及材料、现代中药及生物新药等先进制造业高地;临港经济开发区拥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风电装备产业基地等10个国家级平台;“江阴—靖江”园区正在打造中国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基地和“特色冶金—机电—汽车零部件—特色车辆”“特色冶金—钢结构—船舶修造”两条产业链。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江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江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行业龙头企业较少

江阴虽拥有法尔胜集团、双良集团、兴澄特钢等行业领军企业,但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规模优势尚未形成,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为数不多。新能源产业中,虽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也有一些规模较大企业,但仍缺乏行业领导者;电子信息产业中,虽有新潮科技等行业领导企业,但他们仍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生物医药产业中,企业数量虽超过50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年总产值只有54亿元左右,缺乏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企业。

2.2   高端创新型人才缺乏

江阴虽总体看来人力资源丰富,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仍很短缺。虽然通过推进“人才强企”战略、“院士集聚计划”和“千人计划”等引进工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集聚政策体系。但在高端人才引进过程中,很多优秀人才因居住环境、创新团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不愿留在江阴,即便已经纳入引进计划的高端人才,也有部分流于形式,本地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直接导致人才引进的质量和成效不高,难以满足“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要求。

2.3   价值链低端困局尚未破解

虽然江阴已出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企业仍然以加工贸易的方式为跨国公司贴牌进行产品加工、承接国际生产订单进行产品制造,或者是利用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进行生产活动,企业被“锁定”于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的微利化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以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为例,目前全市风电产业基本形成风电特钢、轮毂、塔座、主轴、塔筒、法兰、齿轴、轴承座、机舱罩、特种涂料等零部件相互配套发展的格局,但风电增速器、发电机、控制系统、树脂叶片等关键零部件等仍是空白。

2.4   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政府的组织和引导紧密相关,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江阴拥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门类齐全,为推动地方转型升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摊大饼”“撒胡椒面”式的全方位支持措施,与周边县市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雷同率过高。更为严重的是,与苏州、无锡等地级市相比,江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具备优势,在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的整合优化、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盡管江阴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发达的民营经济和产业基础、相对充裕的资本和逐渐形成的风险投资体系、日趋完善的创业创新环境和扶持政策等都为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可以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1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在总体战略上,需要从本地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处理好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无锡市、江苏省、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定位,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协调好与周边的关系,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园区,避免“小而全”,尽量“大而强”。在产业方向上,选择在本地有一定基础、有本地特色、基础设施配套齐备的新能源、石化新材料、车船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不断开展“强基工程” “补链工程”,既要做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衔接,又要做好新兴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衔接。在产业政策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好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更加科学的多元决策模式,使资源不断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3.2   着力培育企业主体地位

发挥好江阴本土企业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鼓励传统工业企业上新装备、搞大技改,舍得投入研发,加快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土制造业优势,不断向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高端挺进。深入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产学研协同创新、国际科技合作、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等方式,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层次和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影响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并以大集团为龙头,培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扶持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催生一大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隐形冠军”。

3.3   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依托江阴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发展的需求。积极加大成果产业化引导及项目申报力度,努力拓宽以项目为牵引,鼓励企业广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创新平台,加强政策引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激发资本活力,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4   完善财政金融政策

建立可持续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特别是科技研发投入财政扶持体系,重点支持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公共性、基础性的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形成基地、创投基金、项目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推进的体系。健全财政支持的绩效评估,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建立及健全评估方法、评估程序、奖惩办法等。健全科技金融体系,规范和加强创投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创投资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切实增强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外审慎投资,对内加强管理,保持稳定现金流,从严控制负债率,使企业发展始终处于稳健运行、风险可控的状态。用好中小企业互助资金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平台,立足自身解决好资金问题,守住防范风险的第一线。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繁华,彭中,陈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最新进展文献综述及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155-160.

[2]刘岳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之对策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6(12):33-37.

[3]金培,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1(2):5-15.

[4]王晓燕.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为与不为[J].人民论坛,2018(3):106-107.

[5]张治栋,朱国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基于产业演变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10):144-147,154.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问题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