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昭平 安晓东
摘 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新时代,高校科技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承担新使命、谋划新作为,努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养一流卓越人才,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
关键词:新时代;科技强国;“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强调,要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全面深入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笔者深深体会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梦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并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在此基础上,经过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们国家取得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如量子通信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科技成果已达到世界前列水平;深海、深空、深地探测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高铁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产业关键技术迅速发展成熟。这些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有力提升了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優势。
新时代对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支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与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端科技产出比例偏低,产业核心技术、源头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硬骨头”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创新政策和体制还不够健全。科技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结构亟待优化,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战略科学家还非常缺乏。
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世界各国间的科技竞争也将愈加激烈,国家科技创新的步伐不进则退,缓进也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必须要有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创新思想,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创新意识,坚持战略导向,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
新时代高校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应有新作为
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既是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又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时代命题,同时也是高校管理者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中国冶金材料工业领域的知名高校,有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光荣传统。多年来,学校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见证并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大批技术发明从这里诞生,数以万计的冶金材料领域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新时代,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一是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一流大学不仅体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而且象征一个国家科学与文化实力,“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彰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努力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动学科振兴发展,深化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坚持有所选择,做到有特有强、有交叉融合、有高点高峰,形成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贡献度。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为牵引,抢抓军民融合战略机遇,创新科技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基地,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培养一流卓越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进入新时代,学校将更加积极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建立招生就业动态调节机制,形成专业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快速响应机制;不断拓展新的学科专业领域和方向;建立并不断完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贯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中国高校的发展既要立足中国大地,同时也要具有世界眼光。国际化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办学理念。面向未来,学校将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和自身发展目标推进国际化工作,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深化交流合作内涵,积极构建以学校交流为平台、以教师合作为主体、以学生交流为“促进”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学校国际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助推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改革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吕昭平系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