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金 张艳琴 雷婷 任永方
摘 要:通过调查问卷《研究生求学动机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调查》获取的数据,以研究型大学在校研究生为对象,采用基于调查问卷的双因素分析,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运用SPSS软件对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见解和探索,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研究生;求学动机;创新能力
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的决胜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2]本研究旨在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求学动机的角度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个因素进行探索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症结
当今,研究生教育发展取向之一就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厘清现存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缺乏主要体现在研究生问题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科研实践参与度低、高质量原创性学术成果缺乏等方面。对于如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同学者从教育理念、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导师制等角度进行了探索,基于求学动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求学动机是指一个人学习活动内在的动力因子[3],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其中,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开创。该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该理论强调,人生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而这些变动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总体而言,人们都以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存在,而发展自我。[4]人类需求在低层次需求相对获得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并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从学生发展理论的角度來看,研究生的求学动机也可以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不同类型的求学动机与需求层次理论横向对应,并根据该理论改善研究生的求学动机,通过满足学生个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求学动机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本次调研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求学动机测试问卷《研究生求学动机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调查》的编制经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以汪雅霜(2013年)等编制的《博士生求学动机调查问卷》为基础,[5]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支撑,最终形成就业、社会交往、社会认同、学术理想四个维度的21个项目。研究中的创新能力采用“假设制作研究生创新能力测量量表”,将创新能力分为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转化的四个维度,并在问卷后加入实际发表论文数量等指标,使之更加符合研究生实际状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工业大学全体在校研究生,问卷由各学院研究生会随机抽取学生填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为93.0%。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 19.0(中文版)进行处理分析。通过信度及效度检验并对数据做分类汇总后,可以看到在四种求学动机类型中,排名第一的是“工作诉求”,出于就业动机读研的学生占据了66.7%,他们认为高学位能够增加就业砝码,回避就业压力。排名第二的是“社交关系诉求”,社会交往动机占18.8%。有部分研究生表示“研究生整体素质较高能够通过攻读研究生学位拓展人际关系,或者通过研究生生涯找到终身伴侣或朋友”。有部分学生考取研究生是因为“同辈激励、父母要求等”。排名第三的是“学术理想动机”,所占比重为9.2%,他们认为不断的学习能使自己的价值、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出于社会认同动机的比例为5.4%。
教育心理学显示:功利性的求学动机难以持久维持学习动力,出于功利性目的进入研究生学位攻读的学生难以靠外在压力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根据所得样本,运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创新能力总体得分与求学动机的相关关系检验,二者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学术理想型动机与创新能力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即学术理想型动机越强,创新能力得分越高。除此之外,社会交往动机、社会认同动机与创新能力得分也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之相反,就业动机与创新能力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就业动机强的学生创新能力得分并不太高。出于被动诉求,如就业动机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在外界施加压力减少时,或发现读研与就业之间没有理想中的关联性时,难以靠内在动力维持学习热情,学习行为就会相对懈怠,难以产生高效率的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得分较低。
改善研究生求学动机实践探索
1.改善求学动机肇始于创新氛围缔造—校园创新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于人的需求是呈阶梯递进的,因此需要采取多元综合的激励手段。[6]生理上的满足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所以物质刺激在广泛意义上讲是有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如果所有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并且机体因此而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么其他需要可能变得似乎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但是只有物质刺激是不够的,“人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出努力”。[7]
科研创新要求科研人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激励人们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敢于释放好奇心,在宽松的氛围中追求突破。目前,高校勤工俭学制度、助学贷款制度、奖学金制度等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研究生低层次需求,但仍有可提升方面,如研究生对工作问题的关注。调查显示:将硕士学历视为找到更好的工作“敲门砖”的学生达85.61%。这一持续性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也应当得到满足,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后,对接触、亲密和归属的需求使研究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渴望不断拓展朋友圈,在同辈交往中定位自己。调查显示:57.0%的学生表示其求学动机是为了拓展社交圈;33.0%的学生渴望在研究生生涯中找到人生伴侣。研究显示:高学历人群认为自己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缺乏学术交流,被社会认可程度也有所降低。平等、频繁、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能有效满足研究生的情感交流与学术交流需求。具体措施主要包括: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以北京工业大学的创新氛围营造为例,学校每年都会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举办科技节,展示学生科技成果、创意作品;支持院系举办名家风采讲坛,开拓学术视野;同时,鼓励学生们展示自我,加强学术交流,举办“硕博风采论坛”等。打造科技创新载体支撑平台、创新环境建设平台、科普影响传播平台。研究显示:设立学生自主科研项目能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8]。此外,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加大对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的奖励;建设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每年接待三万余人次实训,鼓励交叉创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2.改善求学动机成长于体制激励—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科学奖励体系相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倾向于获得对于自尊自重以及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带来自信,使人觉得自己富有价值,对社会和他人有用,人希望能够当之无愧地获得他人的尊重。通过对研究生求学动机的调查支持了这一论点。根据此次对研究生入学动机的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学生认为硕士研究生学历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41.0%的学生认为其求学动机来自对同辈尊重的渴望,81.0%的学生认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学历更能获得社会认可。因此,高校创新系统需要重视榜样的力量,探索改善现有科技奖励体系中关于科技创新的权重,以树立榜样赢得尊重为中心刺激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通过对评价权重的调整,重新规划奖助学金评价标准和授予体系,将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导向,使其成为学生获得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奖励和推优入党、推荐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3.改善求学动机成熟于三观培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想理论保障。高校应当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切實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和管理,从思想高度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程度问题,是许多次微小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9]。高校应当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视其思想引领作用,在养成教育中提炼高尚的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学术追求,从源头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当今,中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目标直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校需要正视和重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充分认识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转变思想、扎实基础、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改善研究生求学动机,通过制度改革、改进评价标准,满足学生低层次的需求,激发高级层次需求的追求。创新作为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要求,应当被引导和内化为高校硕士研究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教育应当充分利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并为这个最终目的的实现创造条件和环境,从而为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3]楼成礼,傅志刚,邬小撑,等.论大学生的求学动机及其目标[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9-82.
[4]姚井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高校情境教育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61-162,188.
[5]汪雅霜,熊静漪.博士生求学动机类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6):55-58.
[6]张虹,杨海文.浅析科研创新中的人性管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22):148-151.
[7](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9-24.
[8]王文杰,王秀彦,杨蕾,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以北京某高校本科生“星火基金”课外科技实践项目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79-82.
[9]马斯洛,林方.自我实现及其超越[J].心理科学进展,1985,3(2):9-15.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