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娟 李俊杰
摘 要:财务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核心要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发生财务风险是必然的。在分析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特点的基础上,剖析电力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优化改进建议,以期促进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291X(2019)01-0106-02
财务风险的发生也即是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因财务结构的不合理或者融资行为失当致使企业收益下降,进而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或丧失。在现代化企业管理当中,财务管理处于核心地位,电力企业作为企业的种类之一在经营过程当中具有筹资风险大、资产比重高、资金高度集中、投资收益小确定且依靠国家计划和优惠政策来配置生产要素等特征,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发展依靠国家效益和政策,自身缺少对市场经济变化应变的能力和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一、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特点
第一,资产负债率过高。由于电力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必备要素,具有投资大、规模大、风险高等特点,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同时,资产负债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的成本处于不断递增状态,收益则处于下降的状态进而影响到企业偿债能力,财务风险由此而生。
第二,金融市场波动性。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过程当中或多或少会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例如,当遇到金融紧缩,银行利率将会上升,企业贷款的利息随之增长;反之,若遇到通货膨胀则企业资金的购买力下降,同样存在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尤其是在市场紧缩,企业资金获取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即使其获得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利息费用剧增则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若短期内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则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性。电力企业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其电力供应将主要服务于区域范围之内,资产负债要采取现金流量的方式进行表现,只有基于现金流量的变现才能够去偿还债务。然而,现金流的收益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直接的联系,经济水平发展较高则意味着营业收入较高,现金流量变现能力较强;反之,则会影响些收益以及现金流量的变现的效率。尤其是当企业现金流量变现的额度不足以支付生产经营成本时,财务风险隐患较大。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控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控存在的问题
1.财务内控制度重视度偏低。由于电力企业属于“国字号”以及市场刚性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对于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的重视度普遍较低。一方面,多数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分内之事,只需财务部门做到及时记账以及核对乃至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即可;另一方面,基于上述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缺乏重视,致使财务管理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当中缺乏力度,不仅难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而且即使发现的问题亦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此外,财务部门在内部管理当中同样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财务风险控制意识的缺乏是普遍性的现象。
2.财务内控制度过于宽泛。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大多是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相关文件和国内外较为成熟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践经验得出的。这种制度制定的方法中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一方面,电力企业在借鉴它国或相关行业成功经验的过程当中,因忽视了与本企业实际特征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所借鉴的经验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不足以为提升本企业效益服务;另一方面,虽然电力企业在内部管理当中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这两者之间存在间隙,执行中并没有将制度的各项要求进行量化以及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实施,由此阻碍了内控制度效用的发挥。
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老化。就国情而言,电力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基于我国政治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影响,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理念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当前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理念相对较为传统,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相比则处于落后的状态,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未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未能及时更新与完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4.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缺乏。风险控制同内部控制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当前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中,往往没有成型的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内容,对于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管理没有做到明确的规范和细分。由此直接导致了电力企业在内部管理当中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致使企业不仅缺乏风险预警能力而且缺乏后续的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控问题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上述因素是企业在内部管理中无力改变的,但却受到此类因素的重要影响。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唯有积极面对并寻求应对之法,方可及时转危为安;反之,在缺乏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前提下,企业必然要遭受一定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者财务风险认知不足。在市场经济当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是不可消除的,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最大程度上的预防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然而,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认知局限在只要财务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忽视乃至无视财务风险的存在,甚至管理者认为只需要做好财务登记与核对工作,成本的增加以及企业是否盈利则与之无关。
3.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关系较为混乱。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力企业在跨部门及同部门管理过程当中存在权责不明以及管理混乱等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资金在管理上的不明确以及使用上的乱象,不仅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危及到资金安全性以及完整性,致使企业财务风险的隐患不断。
4.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即使电力企业具有国字号的头衔,但是在市场经济当中必然有参与各类项目的投资。在投资环节,若管理者对于市场的把控以及企业整体实力掌控不足,基于个人经验以及主观判断的影响下,则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误进而将企业拖入财务危机之中。
5.企业资金结构中负债比例过高。基于我国电力企业的特性,其资本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资产负债率偏高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体现,多数电力企业负债率达到了30%。在缺乏有效现金回笼以及投资回报的情况下,企业偿债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在短期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长假危机。同时,若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则企业必然处于财务困境之中。
6.企业财务监控管理制度缺失。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然而,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电力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主要集中于事后控制,缺乏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而且事后控制也未必有效。
三、电力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完善措施
第一,完善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环境。人的行动受到个体意识的影响,意识的正确性与先进性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工作态度与综合能力。首先,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必须转变和提升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并以身作则强化内控管理;其次,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财务风险内控环境的建设。例如,不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组织员工就财务管理及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交流。同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专家对员工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培训,进而从上至下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第二,细化财务风险内控细节内容。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与发展当中,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虽然电力企业虽然属于国企部门,但在市场经济当中同样受到经济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影响,为此必然要强化财务风险的管理以提升财务管理的可控性,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明確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细节。结合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进行量化,以明确和控制相关人员的行为,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其次,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中还应明确对财务内控制度落实及考核方式、措施、情况进行细致、量化的规定,将财务内控问题责任落实到岗、到人,采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切实落实电力企业的财务内控活动。
第三,动态更新与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时代在发展,社会形势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在财务管理环节,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在市场经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电力企业同样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要及时建立与电力企业相适应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并将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量化,确保相关人员能够以此作为工作的基准;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及时更新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摒弃财务内控管理当中的老场以及僵化思想,同时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意识方面的培训,使之认识到与时俱进改变自我以提升工作理念的重要性。
第四,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配套制度。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中还应建立科学完整的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制度。针对电力企业面临的电力生产活动和国内电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在财务内控制度中应对企业风险预防及控制机制的设立进行明确,结合企业自身现状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制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以及时预测财务风险并由此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四、结语
在国企改革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大趋势下,未来电力企业势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管理必然存在潜在的风险,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是任何企业必须要持之以恒加以关注和强化管理的环节。电力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中,必须要树立高度的财务风险意识,从内部强化管理以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能力,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任国毅.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优化[J].财会学习,2016,(1):74.
[2] 戴莉红.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7,(7):241.
[3] 路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