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雄鹰
含山县耕地52.2万亩,常年水稻面积45万亩,年产稻谷约23万吨,“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6.3万亩,其中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面积15万亩、绿色稻米认证面积1.2万亩、有机稻米认证面积816 亩。全县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0多家,年产大米近10万吨,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取得有机稻米认证2家、绿色稻米认证3家,创建了“小河村”牌、“运漕玉龙”牌、“长凌”牌等6个稻米知名品牌。现将2017年含山县稻米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1主要工作
1.1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提高稻米品质
县农业部门每年引进30个水稻新品种进行集中展示,选择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作为下一年度的主导品种。对遴选出的主导品种率先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水稻绿色增产攻关示范片等各类示范区和标准园示范应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品种。
1.2普及應用绿色生产技术,提升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通过建立绿色增产示范片,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稻田养鸭、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推广使用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全县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已全覆盖,绿肥种植达5000多亩。
1.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水稻集约化生产水平
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3.5万亩,各类经营主体数量788户,5000亩以上2户、2000~5000亩15户、1000~2000亩69户、500~1000亩116户、100~500亩496户。同时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思想素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水生产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全县共培育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85个、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312个,创建了1个省级、4个市级示范合作社,6个省级、9个市级家庭农场。
1.4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稻米产业化开发水平
为提升稻米产业化开发水平,组建以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含山县玉龙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分别组建了联邦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和玉龙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将龙头企业与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实现了产业的紧密链接,从而稳定了原料来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多方效益。
1.5创建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食宝含山”为背书品牌,率先启动“含山大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于2017年1月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时正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含山大米”地理证明商标。按照“含山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对达到绿色稻米标准的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含山玉龙米业、铜闸绿野粮食合作社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授权使用“含山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
2 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含山县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农田整治项目,在一定基础上改善了局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但所占比例较小,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生产。
2.2新型经营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全县现有粮食经营主体788户,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小农意思强,仍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很多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过大,对农业知之甚少,缺乏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2.3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含山县农技人员老年化现象严重。50岁以上19人,占总数的20%,36~49岁人数达67人,占总数的70.5%,35岁以下仅9人,占总数的9.5%。
2.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市场开拓不广
在众多大米加工企业中,只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未能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水稻生产基地少、订单少。同时,稻米品牌起步较晚,市场竞争力不强,且多数企业对品牌认识不够,仍停留在原料加工上,没有自己的稻米品牌。
3下一步工作安排
3.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高标准农田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有利于绿色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建议整合国土、财政等农田整治项目资金,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避免出现实施过农田整治项目的地区仍然无法全程机械化生产。
3.2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学专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来。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提升含山县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
3.3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继续教育和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技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公开招考,选拨优秀的农技人员,加入含山县农技人员队伍中来。优化职称聘用制度,增加中、高职称岗位数,中级职称岗位应聘尽聘,高级职称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打破“一聘定终身”现象,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3.4实施品牌化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
抓好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和基地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确保含山大米产品质量;将“含山大米”宣传工作为含山县重点宣传任务,由宣传部门策划,在省级以上媒体大力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
3.5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带动能力
县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从事粮食加工龙头的用地、贷款等给予倾斜,解决企业用地难、缺资金等难题。培育以联邦、玉龙为代表的规模较大、品牌意识较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功能性稻米和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签订紧密的订单合同,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带动能力。
3.6加强农旅结合,提高农业附加值
利用含山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绿游游”乡村旅游契机,鼓励粮食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将优质稻米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开发稻米文化游、稻田养虾垂钓游、水稻生产体验游、绿肥观光游等,提高稻米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238100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农技推广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