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伟
从去年11月28日张家口盛华化学有限公司爆燃事件,到今年3月21日江苏盐城响水县天嘉宜化学有限公司爆炸事件,4个月内,连续因危化品安全造成重大事故。毫无疑问,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向前演进的过程中,危化品安全已成为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从几次事件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特点:一是危化品企业与人群聚集区的安全距离不足,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二是危化品企业从富庶地区向贫困地区转移,而后者防灾应急的能力薄弱;三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危化企业通常布局在城乡接合部,基层基础应急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化工园区内危化企业集束式布局有利于集约生产,但却增加了连锁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以往,安全监督主要侧重的工作有三:一是对危化品企业的日常管理与执法检查,即风险管理:二是在响应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并参与专业救援:三是事后调查追责等。但在实践过程中,既有的模式遇到了新问题。首先,传统安全生产主要是对企业围墙内的风险监管,忽视与社会的交叉关系,在危化品企业与村落、社区安全距离不足的情况下,危化企业风险就有可能波及社会面,如“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11·28”张家口爆燃事件等,都是因危化企业事故造成群死群伤的例子。
其次,以往危化品安全生产靠安监部门对企业监管,监管人员面对点多、面广、环节长的监管对象,难以做到全覆盖、零死角、全过程、零盲区,责任重大、压力“山大”。面对监管,企业本能地出于节约成本的动机,机会主义地逃避、应付监管,与安监部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样,政府安全发展的理念与企业追求经济利润的动机就存在鸿沟。
再次,重大危化品事故发生后,安监部门往往会釆用全行业大检查的方式紧急排除隐患。大检查作为一种运动式治理模式,是治标行为,它可以为治本赢得时间,但若只治标、不治本,大检查就会成为一项格式化动作。
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我们必须更新既有的危化品安全生产模式,以现代应急管理模式取代旧有模式。
现代应急管理是全主体、全过程、全风险管理。全主体体现的是治理理念,呼唤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形成合力,协同应对。全主体应急模式要求企业的自律和政府、社会的他律有机结合,形成无缝监管网络,让零死角、零盲区成为可能。同时,这也有助于解决企业与社会交界面监管乏力、特大危化事故频发的问题。此外,全主体也可以把企业应急与社会救援整合起来,是危化企业增强公众信任、修复被损声誉,避免邻避现象的有力举措。
全过程是指现代应急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环节与活动。在现代应急管理模式下,风险管理要转变为风险治理,多元化主体协同发力,并釆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样化政策工具,让危化企业不想、不愿、不敢铤而走险,使安全成为名副其实的底线、红线、高压线。在准备和响应环节,危化企业要被纳入到政府应急体系中,企业通过参加培训、演练等形式,可提升安全意识、培育社会责任、塑造安全文化,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在恢复阶段,危化品事故调查评估要发挥学习效应,全面、认真、真实、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智库和外脑的作用,不溢美,不隐恶,以斑窥豹,全面反思、持续改进应急管理。问责很有必要,但问责取代不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化危为机。调查报告不能仅停留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等抽象表述层面,必须深挖事故背后的问题。同时,把调查评估作为科学追责的前提,而不是应对舆论的形式。
全风险就是统筹应对各种危化品风险,包括自然、技术与人为的风险。危化品风险可能由企业外溢到社会,也可能是社会风险向企业的输入,治理必须有跨界跨域的思维,不能是撞击-反射式的。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我国组建了应急管理部,整合了安监部门的绝大部分职能。危化品安全生产釆用现代应急管理模式恰逢其时。安全是监管出来的,也是生产出来的。在社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背景下,强化危化企业安全责任不能仅靠外部控制,也需要内部激发,使危化企业的安全行为不仅因为慑于被罚得倾家荡产,而且因为慑于头顶上的利剑和心中的道德。无知者无畏,无能者无力。危化品安全生产的应急模式是对企业的教育,使其知畏知止。同时,它也给企业赋能,使其有效管控风险、应对危机。▲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