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03-25 22:22:25魏金杰
防护林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济林深加工辽宁省

魏金杰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528)

经济林是我国商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资期短、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部,连接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东西两侧为丘陵山地,中部为下降的辽河平原,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在辽宁省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的基础上,2014年,辽宁省启动了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工程完成后将带动辽宁省超过100万的农户从事经济林生产。目前来看,成效显著,经济林已经成为辽宁省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有效调整了林业产业结构[1,2]。

1 发展现状

目前,辽宁省的经济林产业主要以水果、干果类为主,其中以核桃、板栗、榛子、苹果等为主的优质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良好,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在逐步的提高和扩大。2013年底,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62.67万hm2,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965.8万t。朝阳地区是大枣、山杏的主产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科技推广先进的丰产技术,建设科技示范园,带动了周边地区传统经济林产业的再发展,朝阳地区的大枣种植面积超过90万hm2,年产量达到5.36万t,年产值超过12亿元。丹东是板栗的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扶持下,通过推广先进的丰产技术,建设优质的科技示范园,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板栗产业,目前,丹东地区板栗的种植面积13万hm2,总产值达到32亿元。铁岭是榛子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0%。铁岭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通过科研技术改良原有栽培品种,积极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延长榛子产业链,通过深加工,将附加值低的产品转变为高端产品,充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2014年,全市的榛子产值超过50亿元,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涌现了一批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的典型企业,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林产业结构不合理

辽宁省近年来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对经济林结构进行了逐步的调整,成效比较明显,产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经济林产品种类趋于多样性,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但是从整体的经济林产业结构来看,个别地区经济林发展没有科学的规划做指导,存在盲目扩张现象。辽宁省曾经出现过盲目扩张种植山楂,导致产能过剩,严重滞销,不得不砍伐山楂树的现象,浪费了很大的物力和财力。2014年,辽宁种植了大面积的蓝莓、榛子,如果产品上市以后出现供大于求,必然会导致产品价格下跌,甚至滞销,就会影响林农的经济效益,挫伤林农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

2.2 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强

辽宁省经济林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规模效应不大。全省的经济林产品多数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对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足。经济林企业没有在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产品的产业链短,横向发展不足,多数经济林企业各自为战,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一些水果加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建立水果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只能集中对某个生产环节发力,造成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不能很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供大于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阻碍经济林产业稳定有序发展。

2.3 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品牌意识不强是限制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全省获得经济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达到14项,比如丹东的板栗、朝阳的大枣、铁岭的榛子、建昌的核桃等经济林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在推向市场时,由于对产品包装重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产品特点不明确,产品市场份额占比小。同时,由于品牌市场定位不合理,销售渠道不完善,对于市场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经济林产品流通不畅,经济林产品销售市场亟待开拓。

2.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林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辽宁省经济林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而且非专业人员占比较大,在专业的技术指导上面存在不足。另外,发展经济林产业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优化产品的加工工艺,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科研经费的缺乏,导致林业科研的连续性较差,科研创新能力低,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优良新品种,林业专利技术少,科技支撑不足。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经济林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资金支持,政策的扶持,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因此,要协调好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加强对经济林产业建设的指导,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辽宁省应该在国家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全省经济林发展规划,为经济林发展的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产品加工、市场供应等提供指导意见,引导辽宁省经济林产业有序的发展。辽东地区可大力发展板栗、平榛和核桃、刺五加等经济林产业,建设规模化产业基地,打造具有辽东山区特色的经济林产业带。辽中南发展苹果、梨、葡萄、樱桃、树莓等水果类经济林产业,将水果类经济林产业逐步规模化。辽西北地区可在传统经济林产业的基础上,建设平榛、核桃、“两杏一枣”、树莓、沙棘等经济林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地区,构建辽西北低山丘陵特色的经济林产业带。

3.2 开展深加工,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附加值

逐步转变经济林初级产品低价销售的局面,提高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延展产业链条,形成品牌优势,整合资源,逐步向产业化转变。深入调研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技术,注重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附加值,挖掘经济林产品粗加工后废弃物的潜在价值,变废为宝,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3]。

3.3 加强基地建设,提高产品的管理水平

在巩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产业经营,逐步打造一批规模大、产量高、品质优良、经济支撑能力强的经济林产业基地,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要提高辽宁省经济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要规范经济林产业的管理,完善经济林行业质量标准,完善产品的检测和认证体系。对经济林产品,尤其是水果类、干果类产品的质量检验实行全程监督,防止出现药物残留超标,引起产品滞销[4]。

3.4 打造品牌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打造经济林产品品牌可以很好地开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要通过财政贴息、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等利好政策对经济林开发企业进行扶持,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外部连接国际市场,内部连接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将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与市场需求有机对接,以产品的深加工为主,促进经济林产业化发展。加强对经济林产品的宣传力度,用驰名商标或名牌去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5 加大人才储备,做好技术创新与推广工作

积极引进经济林种植、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当前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同时,加大对技术人员以及林农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与省内外高等林业院校、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经济林工程研究中心,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林品种的研发力度要加大,为经济林发展提供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将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推广,做好土壤改良、整形修剪、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到栽培与管理并重,产量与质量并重,提高经济林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为辽宁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猜你喜欢
经济林深加工辽宁省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保鲜与加工(2021年1期)2021-02-06 06:43:22
经济林新资源食品的种类及前景
经济林栽植密度与营造方式
厚朴经济林促发展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24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农产品深加工 亦喜亦忧谨慎前行
新农业(2016年19期)2016-08-16 12:00:18
我国有机食品深加工有待拓展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