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当代价值

2019-03-25 20:14林文康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民族

于 华 林文康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三亚,272022)

我们党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始终将其作为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全党必须牢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民族关系认识,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基础。民族关系问题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民族关系问题时,强调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新时代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的关键。“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面临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民族团结观必须因时而变、顺势而变。我们也必须基于新的发展条件,深入认识和思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观的相关问题。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观的具体内涵

所谓民族团结,是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发展差异、文化差异的客观条件下,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互助合作,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奋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观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于对我国民族关系科学认识的基础,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整体把握,并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一)民族团结观的深刻含义

新时代,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呈现新变化,民族问题也面临新情况。民族团结工作必须从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观的内涵出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观的含义具体表现为以国家统一为根本目的,以党的统一领导为核心,以民族发展为战略目标等三个方面。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唯一在同一块土地上得以完整历史传承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纵观中国5000年文明史,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但其发展的主流趋势始终是统一的,这为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各个民族的百姓提供了温暖的家园。

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社会安定发展才能有强有力的保障,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才能有持续性进展,各个民族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内国外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为民族地区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新挑战。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观,提高各族人民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将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2.以党的统一领导为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核心。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为各民族团结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不竭的智力支持。党通过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路线,保障民族利益,团结民族力量。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使命感,扛起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力、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3.以民族发展为战略目标

不同围岩初始温度的支护结构表面和岩壁交界面的温度过程对比见图8,最高温度、最大温升和发生时间见表3,可见3种初始岩温条件下的支护结构温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支护结构表面温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在66.20 d时出现最高温度,初始岩温11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28.0℃,9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22.76℃,6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14.90℃,此后温度逐步降低;岩壁交界面的支护结构温度在16.20 d达到最大,110℃初始岩温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97.84℃,9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81.21℃,6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50.90℃,此后温度逐步降低。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各族的利益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只有民族的发展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才能带动民族的前进。各民族利益追求的一致性,是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力往一处使,从而实现民族繁荣发展的前提保障。将民族发展作为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利益诉求,从而成为各民族互助团结,实现共同发展的追求和动力。

在各民族利益追求一致的同时还存在着各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追求。各民族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必然受到地域文化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有将自身价值的追求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相互贯通,将民族发展深深植根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把握以民族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民族团结观。处理好民族团结问题,才能促进民族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作为党的民族团结观的内涵,以国家统一为根本目的、以党的统一领导为核心,以民族发展为战略目标,三者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集合体。以国家统一为根本目的注重的是民族团结工作从始至终的原则问题,以党的统一领导注重的是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力量问题,以民族发展为战略目标注重的是民族团结工作的策略问题。三者不仅集中体现了党的民族团结观的内涵,同时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为新时代团结各族力量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观的特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团结观的理论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升华而来,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发展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了解、掌握这些特征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团结观的历史性

民族团结问题是历史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团结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时,表现为以坚定维护党内团结作为民族团结的核心,在一段时间注重民族团结的规模,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注重调整民族团结效益,调整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中国步入新时代,民族团结表现为鼓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团结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中国目前这种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新型的民族团结关系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反复的磨合调整,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来的。

(二)民族团结观的具体性

民族团结观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地区以及不同的民族发展条件下,民族团结观必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团结观随社会矛盾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而民族团结政策在民族团结观的理论指导下也不断做出调整和完善,具体表现不同条件下民族团结的表现形式的差异。

在一些困难群众多的民族地区,党中央通过扶贫开发,抓好贫困民族和贫困群众的脱贫工作,让贫困民族的困难群众们切实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和帮扶,从而在物质上、精神上团结贫困民族群众;在经济发展较为良好的民族地区,党中央更为重视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助力当地特色文化的发展,凝聚各族人心之力,将各民族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三)民族团结观的发展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思想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观也同样表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观的发展性与其历史性、具体性是相互联系的。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民族团结观也不断随之完善,民族团结的发展方向从总体上来说是前进的、上升的。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当前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基于这样一个国情,民族团结工作就着重表现在团结各民族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民族团结观的相对独立性

党和国家之所以注重民族团结观、注重民族团结工作,是因为民族团结观作为社会意识,既反映了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民族团结观如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确反映时代的民族团结需要,便能够成为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积极因素。

民族团结观的相对独立性还体现在其发展进程中。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把握民族团结观的相对独立性基础上,融合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民族地区工作经验,将五大发展理念运用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制定各项民族优惠政策,切实保障民族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满足新时代民族群众更高更广的需求。实现的我国民族团结观必然是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和国内外基本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发展的,但避免不了某个时期先于或落后于基本国情。因此正确把握民族团结观,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观的相对独立性,及时了解国内外环境,及时调整并完善民族团结工作。

民族团结观的历史性、具体性、发展性和相对独立性作为其鲜明的特征,是具有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集中体现了民族团结观发展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对党和国家研究民族团结具有深刻意义。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观的价值追求

中国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观对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梦的实现的追求将更加明确更具挑战性。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观的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发挥精神层面的团结力量,更好地调动各族人民投身于建设伟大祖国的积极性。

(一)发展新时代的民族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观作为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理论前提,指导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中国建设、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增强各族人民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各族人民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奉献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实现民族团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地区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有力的政治保障、这决定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但各民族历史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造成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影响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实现民族团结为前提,构筑一个各尽其能、和谐包容、发展有序、各得其所的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因此,民族团结观对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必须要在充分认识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前提下,做好民族工作,增强各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富强文明美好的社会是中华各族人民集体向往的,大家渴望国家能够健康发展走向富强,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而这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付出实际行动,用集体力量来建设。每位中华儿女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华各族人民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承载者又是共筑者。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2]中国梦不是某个民族单一的梦,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梦想,与每一位中华儿女、祖国各族同胞休戚相关。中国梦是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取向,而中国梦的实现又依赖于民族团结、依赖于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四、民族团结观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观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质,也充分展现民族团结观作为强大的精神武器,对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意义

1.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团结观

关于民族团结,恩格斯指出,无产者从一开始是不带有民族歧视、民族偏见的,无产阶级的真正觉醒才能推动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只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团结观强调世界各国家各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团结。而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主要指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即五十六个民族相互交融,多元统一,组成一个相互包容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观在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基础上,将团结观具体运用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根据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创新发展团结观为民族团结观。马克思主义团结观为我国民族团结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理论保障,而我国民族团结观将马克思主义团结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相结合,可以看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理论基础上,并且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团结观。

2.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新时代民族团结观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实践需要,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引导。新时代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着重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正确回答了关于民族团结重要性以及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相关举措,要求坚持完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二)现实指导意义

1.推进祖国统一和繁荣发展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主义,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凝聚力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各族人民职责。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仍是我们发展进程中需要时时刻刻注意的事情。只有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大繁荣。

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证明,我们祖国的发展与各族人民群众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奋斗,伟大祖国才能持续发展。同时,祖国繁荣也为各族人民的团结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民族凝聚力和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向心力,为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民族力量。

2.稳定民族大团结的大好局面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观通过指导党在新时代的国家民族工作,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交往借鉴融合,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新时代民族团结观强调的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上、行动上的团结。通过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相互交往、团结融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这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环境。各民族在文化差异、各具特征的基础上相互尊重个性特征、相互包容了解个性差异、相互欣赏学习进步之处、相互帮助协同发展,真正做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同志会见怒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之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无论人口众多还是稀少、社会发展先进还是落后,地位都是等同的,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决定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均享有同等权利,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包括诸多方面,通过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文化交往、保障各民族平等地位,充分贯彻落实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民族大团结的大好局面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国家的巨大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而各族人民团结工作的开展同样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

3.深化各族人民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这不仅为民族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障更为各族人民提供了民族团结观的深刻思考和指引。随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必将深化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观要求在祖国统一、各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各族人民要将中国梦作为自己的梦想,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价值追求。各民族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将小我融入大我,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祖国才能够披荆斩棘,保证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让华夏大地再现辉煌。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民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们的民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