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卓睿
【摘要】成功的商业公共空间离不开合理的尺度,尺度的研究可以更明晰一个空的广场和街道的空间实用性,也是其未来举办各种活动可能性的保障。本文通过核心空间、参与空间和交通空间的方式来推导所需的广场空间尺度,同时探索了通过餐饮外摆尺度的研究来创造更丰富的商业户外休憩空间的多样性,从而让尺度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而是设计不可缺少的骨架和支撑。
【关键词】商业;尺度;广场;街道;餐饮外摆
1、引言
近年来,电商曾经一度因其快捷便利的消费模式,刺激其井喷式增长,让不少实体商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能回归到线下消费,商业不断趋向于体验式消费经济的模式发展,曾经的商业景观从可有可无的点缀,或形象展示的定位方向,逐渐转型成为吸引消费者、丰富消费体验的一种空间媒介,营销策划团队也越来越意识并重视到户外空间对于消费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因此近年来也涌现了不少成功的商业项目,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有着宜人舒适的户外休闲活动空间,而这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背后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等密不可分,而这些是常规而有形的设计,本文更多是期望从尺度这个更无形但也更本质的结构基础出发,来研究商业空间背后的合理性。
2、商业空间的几大误区
在研究尺度之前,想先分享一下根据多年商业空间的设计经验,以及与几大不同地产业主的工作交流中发现对于商业空间普遍存在几个常见的观念:
(1)商业空间无非就是广场、街道、餐饮外摆与绿化;
(2)广场要大才能有更好的灵活使用性;
(3)绿化基本满足绿地率即可,树木不要遮挡立面。
这些观点也都是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所谓的老生常谈,但是推敲细想却不尽然。诚然从商业的构成简单提炼来看,广场、街道、外摆和绿化是最主要的元素,但是就如同菜肴的烹饪,不同的配比不同的调味结果很可能大相径庭。广场的尺度多大合适多小也合适,一个定位清晰的广场即便是空的也是舒适而人头攒动的,定位模糊的空间同样也会让人使用上产生困惑,成为一个空大的空间。同样的道路是否能兼顾消防功能,通行功能;商业的軟硬比如何搭配都是必须要有一定的考虑,绿树成荫的日本难波广场也一样可以成为商业空间的标杆,花园商业的概念由此风靡,因此本文就是从空间尺度研究的角度切入,让商业空间更合理、更好用、更明晰也更舒适,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跳出更多的束缚,营造更有创意也更有吸引力的独特商业空间。
3、好的商业尺度初探
对于好的城市广场和街道的尺度研究,已有不少著述:卡米诺·西特认为古老城镇令人愉快亲密的广场约在15米至21米,林奇在《场地规划》中指出25米左右是城市空间中最舒适得当的尺度,费雷德里克·吉博德的《城镇设计》认为80英尺约25米左右的距离可以产生亲切感。此外,大部分的著述都会讨论D/H的比例关系研究。然而这些是对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更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对于建筑已经设计完全,物理条件已经明确的商业广场和街道的更进一步的尺度研究,或者说,对于已经是舒适尺度下的空间的再进一步深入尺度研究细分的研究却鲜有探讨。本文则是对这一领域进行初探,以期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共通点。
4、商业空间尺度
商业空间多种多样,虽然每一个空间类型都有其独特性,但是最为关键和普遍的仍然是广场、街道与户外活动空间,因为这些空间的研究方式是可以继续推演到诸如屋顶花园空间、商业下沉广场空间等,其他类型的功能区域。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广场、街道以及户外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餐饮空间这三类来进行切入讨论。
4.1广场与街道空间
广场作为人群聚集和举办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整个商业的户外核心焦点,很多时候面临着活动时拥挤不堪,或者场地不足,但平日又空旷无人尺度过大的尴尬局面。很多的业主也会认为大总比小的好,空比有设计的好,可以让广场有更多的灵活度,但其实并非如此,好的广场设计是需要考虑其使用的定位,未来建议举办的主要活动类型,通过活动类型所需的尺度研究来反推广场的活动范围,然后植入必要的交通疏导空间最终确定广场的边界范围。因此一个所谓空的广场其实是由一系列的分析推演而形成的空而有实的空间。街道设计亦然,通往商业的道路到底多宽合适,虽然建筑很多时候是设计限定了,有时受消防通道因素会让街道变宽,但如何设计道路以及道路的平日假日使用也是需要通过功能拟定的方式进行反向推理,下面就通过一个实际项目之前的思考来呈现这一反推思维下如何定义和设计广场以及街道的空间。(图1)
图1
图1中展示的是一个实际项目的几个广场和街道空间,项目由于受建筑首层平面,消防登高面,下沉广场挑空等多个物理条件制约形成了大大小小若干或规整或异形的广场空间,因此在空间的使用上也期望根据广场的尺寸和容量来拟定可能的活动使用空间。
首先拟定功能,商业广场由其面积大小,和整体业态及主要人群需求来看,可以考虑展演、集市、产品发布、秀场、露天剧院等可能的活动。在拟定活动之后,整理收集出对应功能活动空间所需的各个尺寸,本人总结为三大类空间尺度:核心空间(功能的主体所占用的面积),参与空间(体验群体所需要的活动范围面积)和交通空间(包括参与的交通流线、紧急疏导空间)。以集市空间为例,则是要将集市的售卖区(核心空间)、买卖交流区(参与空间)和过道空间(交通空间)的相关尺寸都纳入考虑;以展演空间为例,则是要将表演区(核心空间)、观演区(参与空间)和通道空间(交通空间)的相关尺寸一并考虑。最后更进一步的研究三类空间中各自可以产生的不同组合方式,以集市为例,其核心空间的布展方式不同就有很多种组合方式,如果是传统的帐篷方式,那帐篷下可能就同时包含了核心空间和参与空间,因此仅需要设计过道空间即可;那如果是比较新潮的彩色集装箱的方式,参与空间与过道空间就很可能是统一考虑形成一个模糊化的空间,而这种方式就不仅适合于广场,宽敞的街道空间(尤其含消防通道和登高面的街道空间)也是非常适合这类的临时布局。
由此可见,逐级地不断剖析空间,虽然最后得出的只是一个广场或街道的长宽尺寸,但是其背后的梳理和支撑却一定可以满足其实用性与未来的受欢迎性。
4.2外摆空间尺度
广场的尺度研究里谈及了如何层层剖析和设计出合理的尺度的方式,在外摆的空间上,则想更多尝试通过尺度的基础研究来帮助实现甚至突破传统商业布局和功能使用的模式。
商业的户外餐饮空间一直受人青睐,因为人的活动是能带来更多的人气,舒适而热闹的外摆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的驻足,从而刺激消费、提升空间愉悦度。从这一目的性的思考来看,外摆是否一定是对应餐饮体的专属?是否一定是移动家具式的方式?是否可以再开发出其他类型的户外“外摆”空间,让空间的使用方式更丰富化,外摆的专属性也更模糊化的一种探讨。(图2)
图2
户外外摆于所属店铺的关系通常是紧贴墙角或紧挨入口的方式,通过铺装、花池(固定或移动)、矮围栏等方式诠释出来,每家都会放置自己品牌专属的户外家具和遮阳伞,这一目前常见的方式来布局。而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外摆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人的活动,人有趋近于人群聚集的区域的生物本能,因此外摆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活化元素,由此也就联想到除了餐饮需求外,是否可以考虑结合商业的公共休憩座椅,甚至公共区域设置吧台等方式,从而模糊商业的店铺专属性,鼓励和提升人对于商业的户外空间的参与度,让商业空间变为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因此在创新的餐饮空间上根据室内的桌椅组合尺寸,使用需求尺寸和公共空间通行尺度等多个尺度的研究,从而营造出各种空间和组合搭配方式,如中庭的林下休闲交流,可以搭配移动售卖亭打造出舒适的林下休闲小吃空间;将传统的户外座椅与固定的花坛座椅结合,形成更为灵活的绿色社交空间;打造吧台区,平时也可作为户外办公空间;结合水景延边座椅与可移动桌椅的搭配,形成更多舒适的餐饮和交流空间。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结语:
尺度的研究不只是为了了解一个数字,而是數字更多背后的逻辑关系甚至新的可能性,通过层层的剖析以及功能清晰的定位,从而获得的尺度是成功的商业空间的重要骨架支撑,同样的创新的设计其合理性与可实施性的背后也是需要尺度的仔细推敲和借鉴的支持。从某种角度而言,尺度就是商业魅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克里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张永刚,陆卫东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卡米诺·西特,《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仲德崑 译,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4] F·吉伯德等,市政设计,程里尧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