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红松人工林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9-03-24 14:13:32姚博
防护林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红松林红松间伐

姚博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 丹东 118003)

红松(Pinus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林区顶级森林植被——阔叶红松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也是该地区森林经营的主要树种之一。其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部山区及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少量地区[1]。

20世纪初由于人口增长、战争、毁林开荒等原因,在辽宁境内的红松林几乎全部被破坏,面积和蓄积急剧减少,原始的阔叶红松林更是早已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人工营造的红松纯林。据记载[2],最早栽植的红松是1895年在辽宁新宾县那家村那家坟栽植的红松野生苗木,以及1909年在辽宁义县老爷岭大石头沟直播的红松人工林,但因管理不善及鼠害等原因栽植的红松并没有成林。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恢复红松林木资源,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更新和营造了大量的红松人工林,我国最早成片的红松人工林是1931—1937年,在辽宁省本溪县草河口的荒沟、喜鹊沟及烈士墓等地营造的[2,3]。

由于红松林具有很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近几十年来我国针对红松林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4,5]。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红松人工林的发展及以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对红松人工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对策,为辽宁地区培育速生、丰产、优质的红松人工林提供参考。

1 辽宁地区红松人工林的发展概况

我省人工培育红松自1895年至今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现存林龄最大的红松人工林就是草河口地区的喜鹊沟、烈士墓等,目前林龄约85 a(不含苗龄),总面积约11.6 hm2,平均胸径42 cm,平均树高25 m,蓄积量约312 m3·hm-2。现在这些林分依然比较稳定,生长良好。

新中国成立以后,红松的人工栽植在辽宁东部山区得到了快速发展,1949年在草河口栽植的7.3 hm2红松人工林,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栽植的红松林分,1956年被本溪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解放林”[6]。据2017年最新调查数据显示[7],林分平均胸径达35.4 cm(以中度间伐为准,下同),林分平均树高26.3 m,林分总蓄积765.073 3 m3·hm-2(包括采伐蓄积),共进行了5次抚育间伐。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清原、桓仁、新宾、宽甸、凤城等地营造了大面积的红松人工林,近年来,红松人工林面积还在不断扩大。2014年,辽宁省林分总面积464.47万hm2,其中红松林面积6.10万hm2,占全省的1.31%[8]。到2018年,辽宁省红松人工林面积就达到了10万多hm2[9]。随着红松人工林在省内不断快速发展,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对红松人工林的研究也在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

2 研究进展

2.1 红松育苗

对红松育苗技术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10],现在红松育苗的主要方法是播种育苗与嫁接育苗,播种育苗繁育快、成活率高,嫁接育苗成本高但可以促进苗木提前结实等特点。国内研究学者也对扦插育苗及组织培养做了一些研究[11,12],但因红松生根困难、易腐烂、培育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在红松苗木繁育中很少见到。因此种质资源对红松苗木繁育尤为重要,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红松苗木的质量。王行轩等[13]以草河口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我省红松适宜采种时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月15至20日为最佳采种期。同时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对红松的种源、苗木质量、开花结实规律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4-16]。

2.2 造林及幼林抚育

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对红松人工林的造林密度提出了建议。徐绪双[17]通过红松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分析红松幼树生长、林木分化、林分郁闭年限等,提出辽宁东部山区红松造林最适宜的密度为4 444~6 666株·hm-2。王景章、吴耀先[18,19]对造林时间及不同区域栽植红松进行的试验认为:春季造林成活率最高,适宜红松生长的区域湿润度在0.4~0.6之间,海拔在350 m以下。造林方式上主要以红松纯林为主,也有带状混交等方式。

红松人工林造林后以全面割除灌木、杂草抚育对幼树生长较好,保存率高[20]。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越来越高,全面割灌除草虽然对幼苗生长较为有利,但对林地破坏较为严重,可采用穴状抚育较好。抚育次数一般为5年7次,但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因为树高生长较慢,因此可适当增加抚育次数。

2.3 红松人工林经营

对红松人工林培育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内容,第1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建国初期对木材需求较大,红松人工林主要是以用材林为培育目标,这一时期针对红松人工林生长规律[21]、抚育间伐时间及强度[22]、修枝[23]、大径材培育[24]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第2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红松分布范围比较有限,且近年来红松种子价格居高不下,林农对以果材兼用林为培育目的林分越来越多,贾云等[25]对14地位指数下红松人工纯林进行了研究,培育红松果材兼用林的适宜密度为:N=21 182×D-1.182 7,墰学仁等[24]提出截干能明显促进红松人工林结实,截干处理大强度间伐后的红松人工林,可提高林分种子产量。

2.4 林木育种

在育种方面,前期主要研究是对红松无性系开花期[26]、结实规律[16]、红松种植园的营造方法[27]、对种子园树木坐果[28]、良种选育[29]以及树木分叉与结实关系[30]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我省红松种子园营建及良种繁育等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有学者对营建红松果林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红松结实机理及红松矮化试验,但尚在试验阶段,并没有成熟的技术。红松矮化试验成功将大幅降低红松采种成本,为林农带来更多收益。

2.5 森林生态及保护

由于红松在辽宁地区发展迅速,红松人工纯林带来的生态效益低下、病虫害等问题也越发的严重。杨会侠、齐金虎、于立国等[31-33]对不同保留密度、不同发育阶段下的红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强度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有明显改善,并且成熟林理化性质要好于其它林龄阶段林分。于立忠等[34]对不同间伐强度林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认为,间伐改变林下光照环境,对物种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且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

病虫害对红松人工林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许多学者[35-36]对红松球蚜、松针锈病、落针病、烂皮病等进行了研究,基本搞清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出了许多防治措施,为辽宁地区红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奠定了基础。

3 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红松人工林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在各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是以培育果材兼用林为目的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随着纯林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的问题不断凸显,2016年在辽宁省大连市首次发现了松材线虫病[37],后在全省多地相继发现松材线虫病。其次各单位对红松人工林的研究多有重复,缺乏合作。第三由于缺乏资金导致研究深度不够,对前辈们留下的许多成果没有连续的观测,如果能对红松人工林生长动态进行连续全面的观测,定将对红松人工林培育做出巨大贡献。

3.2 对策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林区顶级森林植被,首先各地应转变思路,多在红松林林下营造适宜的伴生树种,既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林木多结实增加林农收入,又可提高红松林内生物多样性,为以后红松纯林培育阔叶红松林打下基础,能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充分发挥红松人工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其次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各单位间相互合作,这样既能发挥各自长处,又能避免资源浪费;第三增加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加深对现有资源及已有成果的连续监测和总结工作;第四应做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为今后更深入的发展和研究红松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红松林红松间伐
绕口令
没有红松的红松林
梨园间伐改形技术探索与建议
河北果树(2021年4期)2021-12-02 01:14:56
不同间伐强度对香椿中龄林生长和干形的影响
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的应用
——以杉木抚育间伐为例
绿色科技(2020年21期)2021-01-08 06:11:54
红松林采伐更新的确定方式
间伐强度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结构的影响
东折棱河枫桦红松林与柞树红松林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防护林科技(2017年7期)2017-09-01 01:08:43
选择红松宝就是选择财富
选择红松宝就是选择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