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魏利娟
摘 要 农业产业与民生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多,且各类种子应用途径也多样化。因此明确检验标准,找出控制种子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的种子质量和检验工作还需要深入探究,对此笔者将结合实际开展详尽分析论述。
关键词 种子质量;检验标准;发展趋势
我国进入一个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注重各行各业的品质建设已经成为重要战略目标。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至今,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种子行业必然会走向质量、品牌高标准竞争的环节。所以了解现阶段的种子质量基本情况,将种子应用阶段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能够将种子行业高速发展的目标顺利达成,为我国的经济、科技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
1 种子质量评估基础工作
现阶段我国各类农作物应用增多,农业产业生产安全获得基础保障条件。尤其是近年来的种子质量迅速提升,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食品、用品方面需求。现阶段的种子相关科研工作不断推进,以玉米、大豆、小麦为例,基础性的农作物质量得到保障。但受制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天气情况,水稻技术显然是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种子质量能够达成产业发展目标,但是相对来讲蔬菜、水果等方面的种子质量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改进与优化。
2 种子检测实际情况与改进措施
2.1 实际情况
从业内的调查研究工作来看,抽样检测玉米、水稻种子样品期间,有很大一部分种子与样品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市场上还存在套牌销售的问题,常常会存在各类纠纷,导致我国的种业健康发展进步受到制约。市场营销、服务、管理工作的秩序性不足,对于农户来讲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还有一方面就是企业单位在种子研发期间,由于过于追求相应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品种还不够完全或完善的基础上,自身是适应条件与生长特点还不为明确就直接流入到市场致之中。这种情况之下种子的纯度不够或样品符合程度不佳,后期在栽种管理阶段很容易发生大面积的质量问题。
其次是我国的种子质量整体的竞争力不足,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的依赖性相对较强,但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与一些国际性的商业品牌进行对比,基础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种子的质量能够满足种植要求,但是想要达成高品质发展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性。由于市场内的种子品牌、品种等相对较为复杂,在不同品种以及种植要求的影响之下,很容易出现不同季节、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种子质量差异性较大,最终很难将高品质的种植目标顺利实现。
种子健康问题是后期种植管理普遍存在的,一些企业在种子质量管理阶段,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发芽率、水分、净度等方面,未能关注到后期种植生长期间的健康、活力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导致田间的出苗率逐步降低。还有一些种子在研发阶段就未能将病虫害问题控制到位,对于农户来讲后期的种植管理会面临诸多的麻烦。
2.2 改进措施
提出高标准的种子质量管理要求,对管控引导市场有积极影响作用。有关部门需要将档次提升,将审定作物以及登记作物进行全覆盖式的检测与管理工作,并将种子储藏管理的标准管理体系优化建立起来。其次就是将种子认证扶持政策确立,将生产经营管理、转基因管理等标准规范限定,作为市场管控与产业引导的制度条件。政府给予相关部门一定的政策或补贴,并将纳税工作规范性引导,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公共服务的支持与保障作用由此获取。
其次就是对种子检测相应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引导,通过设立公共培训机构的途径,每年开展定期的培训。从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等多方面入手。在基层建立种子管理存放仓库,做好集中性的管理并给相应的农户提供服务。后期经过规范性的市场监督引导工作,将监管体系构建起来,并确立监管主体已经最终的工作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将专项检查的基础要素确立,尤其是加强对一些蔬菜的检查与管理,从源头控制种子质量的相关问题,对一些不能够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种子,应该勒令其改进并进行处罚,企业参与各个领域的申报、登记相关的工作,规范参与市场各类活动。
种子质量控制基地建立也是不能忽视的工作部分,要求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将种植、销售相应的程序确立起来。通过对程序进行规范,并将稳定成熟的技术手段应用,做好隔离防护工作,在后期的种植、收获、晾晒阶段都能将规范性的工作计划确立。同时配有相应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了解质量情况的基础上,确保其满足行业标准规范。
3 结束语
种子质量与检测工作为确保其发挥自身的价值影响作用,应该根据地方的政策与条件要求,将企业各项市场活动进行规范性的引导。通过设置监督管理部门,定期进行检验与管控指导,能够将种子质量提升,更好的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袁淑榮,苏会贤.种子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0000(04):24-25.
[2]谢达温.决明子品质评价、种子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0000(22-23).
[3]张力科,金石桥.我国农作物种子质量现状与质量提升策略分析[J].中国种业,201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