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敏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以下简称“双高”建设)单位之一,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关于实施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的意见》《葫芦岛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要求,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覆盖率达到100%。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创业导师团队的保障。因此,“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导师团队建设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014年9 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1]之后,他又多次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将其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浪潮。创新创业的关键是人才,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责任。为此,高职院校要依托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构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和谐、良好的氛围。
然而,目前学院仍存在着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不深入、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数量不足且组成单一、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不完善、创新创业扶持资金不到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系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匮乏、创新创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欠缺等一系列问题。[2]因此,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开展创业导师团队建设研究,确定建设主体和建设途径,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更好地发挥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的作用,实现加快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目标,保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突出工匠精神,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厚德笃行的学风与大国工匠的精神共同建立学院师德师风塑造的长效机制。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业导师队伍。
基于“产教融合”的规章制度建设具体包括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人才引进制度建设、教师发展制度建设和绩效考评制度建设四个方面。
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以“四有”教师为标准,制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与评价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牢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念,将师德师风建设与评价工作贯穿教师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技术研发及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
人才引进制度建设。根据《中共葫芦岛市委办公室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葫芦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细则(试行) 的通知》 (葫委办发〔2017〕44号)文件精神,重新修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特需人才引进办法》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人才引进暂行办法》。
教师发展制度建设。成立院系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制订教师发展中心章程及《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师能力提升发展规划》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高层次人才认定和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学院新进教师职前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兼职教师教法培训、专职教师学历提升等工作。
绩效考评制度建设。完善《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及各单位《奖励性工资考核分配办法》等一系列绩效考评规章制度,改革、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起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3]
深入开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工程,重点选拔政治素质高、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作为专业(群)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组建一支师资结构合理、专业特色明显、技术技能一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学等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紧密围绕“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职业仓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1+X”证书制度改革等项目开展专项培训,深入推进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分别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两个国内先进的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期内,依托发那科等先进制造人才培养联盟扶植建设若干个专业群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开展专业教师技能培训与认证,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在“双高”建设期内,学院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打造一支由创业名人、专业教师、企事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就业创业指导团队。
创新创业项目中心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是广大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学院依托创新创业项目中心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及创业成功人士到学院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讲座,以提高学院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当前国家及地区的创业政策、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方法,并通过与经验丰富的专家交流沟通,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依托创新创业项目中心活动的开展,提升创业导师团队的集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创业导师团队的高质量教育教学和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进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
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建设目标,开展“三个引进工作”即引人、引智、引资工作,全职引进专业发展急需和紧缺人才,以领军人才引领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群孵化人才圈,以创新发展理念发挥人才的“乘数效应”;柔性引进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国家级技能大师兼职任教,建立国家技术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制定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教师互动交流和互聘机制;引进企业资源,组建大师工作站(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以上途径,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使其在掌握创业政策和创业方法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关键问题。
学院通过开展师资阶段式管理培训,将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及海外访学研修的实施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使其能够掌握先进的创新创业理论及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学院开展的阶段管理工程不仅完善了教师培养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而且结合创新团队的建设开启了教师多渠道晋升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了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活力,为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高水平和专业化的支持。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导师团队建设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将创客文化引入学院,通过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以“创客”方式在学习中思考,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实现跨领域的融合[4],并不断在设计中创造,成长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