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吴璇璇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125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并将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1]。职业院校举办技能大赛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职业院校的各类专业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把握行业企业新工艺、新标准,依托技能大赛,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近几年,随着船舶行业的回暖,对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将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和新工艺引入专业教学,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问题。
为促进学生的技能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在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时,坚持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的“学赛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赛研”三者相互融会贯通。“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理论与岗位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能力;“赛”是通过参与创业创新大赛及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与实操能力;“研”是就大赛、课改等项目展开科研,吸收学生参与技术研发,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及研究、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学习、参与技能大赛,及开展科研三方面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的核心岗位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对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赛项五部分内容(船舶轴系定位、工艺参数的测量与调整、轴承负荷测量与调整及船舶主机安装垫片的配制、小型柴油机拆装与调试)的技能点进行分析总结,对照技能竞赛要求,发现课程体系构建的不足,并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实训教学设备与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技能竞赛成果惠及全体学生这一终级目的[2]。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依照大赛的方向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学过程与比赛过程相结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得以改进,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显著提升,实现了学以致用[3]。通过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大赛等技能大赛,设计项目化教学,实现了赛教融合、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竞赛项目的定位上着重技能竞赛模块与专业改革相结合,以核心岗位工作能力为标准开发竞赛赛项、选拔竞赛选手,侧重考核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与岗位核心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加入船舶行业规范标准,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双向课程比重更加均衡。因此,举办技能大赛推动了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完善了服务于核心岗位职业诉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据技能大赛的规则与标准,将大赛所对应的专业课程重新规划,统一思路,融入船舶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最终按比例确定考核成绩[4]。通过大赛考点设计对应专业课程的竞赛方案实现以赛代考。明确每个任务模块的具体考核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如6S),实现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与钳工职业资格考证有效融合。技能大赛的设备是按船舶制造企业的工艺与设备确定的。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设备的造价高,而设备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教学、融入教学一直是专业建设的焦点。以骨干校建设、辽宁省双高建设等国家级、省级项目建设为契机,结合大赛的设备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室,实现资源共享,并逐步形成了功能完备、贴近企业生产的一体化实训体系。
将技能大赛的标准融入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等课程,扩大竞赛参与程度,在课程中设立竞赛环节,实现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素养。逐步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的运行与保障机制,以保证技能大赛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在完善了整个比赛机制以后,优中选强参赛,在参赛过程中进行强强对抗、交流,实现以强带弱的良性循环。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通过带领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技能比赛,进一步明确了教学重点,改进了教学方法,进而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把专业教师带队参加技能大赛与教师去船舶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有效结合,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最贴合企业生产实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授课,将船厂的新工艺、新技术融入课程,从而实现“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形成一支技能型双师教学团队。
作为船舶类职业院校,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船舶、面向军工、服务社会”。船舶主机和轴系的安装与调整,是动力系统安装的核心技能,技术含量高,要求操作人员技术过硬、做事细致,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也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按照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大赛的评分标准,将“精、细、严、实”的军工质量观与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及其考评体系,还原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形成追求创新、严谨求实的综合职业素养。
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的实际工作过程可简化成五个典型工作任务,即“船舶轴系定位”“工艺参数的测量与调整”“轴承负荷的测量、计算与调整”“船舶主机安装垫片的配制”“小型柴油机拆装与调试”,并将五个子项目作为竞赛内容,引入专业技能教学,作为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有力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船舶主机和轴系的安装”是船舶动力装置安装的核心内容,其安装质量将直接影响船舶主机和轴系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是保证船舶正常航行的关键技术,是轮机工程建造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然而由于船舶主机和轴系均为大型高技术含量设备,受学校场地、资金等因素影响,一直无法引入专业技能教学。自2015 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大赛以后,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总结三年的参赛经验,引进大赛设备,针对五个模块开展练习,既帮助学生掌握了船舶动力装置课程教学的实操技能点,又增加了参赛经验。同时将上述五个典型任务编写成实训指导书,有效促进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工艺水平大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显著提升。
根据船舶相关企业用人职业标准和核心岗位技能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将技能大赛的要求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按照新的标准进行评价。开展校内竞赛,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校内大赛,并通过校内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赛及国赛,形成“以赛促学”的局面。
船舶动力装置安装的实训课程一直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收获不大。将职业技能核心要求转化为项目化教学的典型任务,同时将课程的授课学年进行调整,不断优化专业教学方案,促进船舶动力专业的课程改革,培养创新技能人才。比如,在轴承负荷测取教学时,按照大赛的岗位要求及标准将百分表的使用、液压千斤顶的安装与使用、轴承高度调整的规范要求、Excel 表格的使用等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操结合,进而完成轴承高度的调整。
依据修订的专业教学标准,将典型任务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赛”相结合,利用优慕课等网络平台将微视频、规范、文献等资源上传网络,实现24 小时在线自主学习,从而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授课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典型任务,明确技能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专业课程的课堂授课质量得以提高。
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是职业院校教学的重心,实训室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主机轴系技能大赛,参照赛项要求,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院为轮机综合实训室、船舶动力装置实训室、柴油机拆装实训室等更新和添置了轴系、柴油机等设备。这样实训室的建设按照主机轴系安装大赛的项目进行设置,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生产,在提升参赛选手竞赛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
全国船舶主机轴系安装大赛等技能大赛,其意义不在于赛事本身,而是在推进职业院校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的更新及拉近学校与船舶企业的距离,进而体现出船舶行业与相关企业对技能的最新要求,及对高技能动力人才的需求。近几年,船舶行业逐渐回暖,企业对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船舶类院校需要结合社会发展、船舶行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模式,弘扬工匠精神,根据自身的发展状态,积极参与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