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技,严 谨,王宇林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524088)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勇于突破困境的创新型人才,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高校亟需培养出一批能够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新理念、新思想,并能够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同时高校作为建设创新国家的重要力量,其发展也与国家战略联系紧密。在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种子孵育以及创新成果培育是最重要一环。其中,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依托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1]。
近年来,在国家号召、政府引导、舆论宣传、校企合作等方式的联合作用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显著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日益增强,依托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的创新教育模式越来越为学生认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在探索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虽然涌现出了诸如华中科技大学Dian 团队、联创团队、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等一批国内知名团队,但是很多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团队发展缓慢甚至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2-4]:
当前高校针对教师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比较完善,对学生个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但是相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有效地引导师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另一方面,由于相对应的政策缺失,很多科研兴趣小组都是学生自发成立的,师生难以建立有效联系,影响其良性发展;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保障,科技创新团队的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无法得到保障,阻碍了创新团队的发展。
当前很多科技创新团队是基于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或者申报某些学生科技项目而临时组建的,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这种临时团队在构建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从个人角度而言,团队成员未接受过相关培训,成员之间分工不够明确,相互沟通和配合程度不足,合作意识不够强;从团体角度而言,团队凝聚力不强,存在管理混乱,整体执行力度不够,运作效率低等问题。而且此类型的临时团队通常会随着竞赛活动或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很少能够稳定下来形成固定团队,虽然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但无法持久,完备体系的缺乏对团队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目前很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及研究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含量不高,且多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进入试验阶段的较少,研究层次较浅。此外,大学生的很多研究是为了承接导师的项目和课题,对项目和课题的理解程度较低,无法完成导师项目和课题到学生项目的过渡,造成项目和课题衔接上的断层,研究的实际应用前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长时间下来,由于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缺乏有效的持续培养计划,不利于学生创新水平的提升。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是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产业,为适应新时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后备人才队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模式。
根据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就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特色,组建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第一,促进核心课程改革以及明确创新团队建设的方向与目标;第二,在制订基于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建设与改革方案;第三,建立人才选拔与制度构建机制。在此基础上方可组建一个稳定且多个研究方向交叉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且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团队培养体系,培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促进整个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进行团队组建和管理。参照学生个人发展意愿,导师结合报名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初步筛选,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参加不同项目研究。建立以年轻教师为主,高级职称教师为辅的指导体系,结合实际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分层次培养模式,建立阶梯式创新人才队伍,即高年级学生由导师直接管理培养,低年级学生由高年级学生负责引导。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强化创新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有效确立接力型创新实践梯队的分层次培养模式,在招新与培养的过程中建立良性循环,保持团队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与“学”活动的效果,实现了优质教学。
首先,建立校内开放型创新实验室,规范实验室管理,健全实验室保障制度,明确实验室使用权责,制订仪器和设备的借用方案,落实实验室开放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开放型创新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保证学生可按自己的计划到实验室做实验。其次,由高校牵头联合企业共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形成校外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需要加强高校创新团队之间的联系,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起能够及时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接触行业最新变化、对接市场需求的渠道。
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激励机制更是对团队的良好发展起着高效的促进作用。因此设计良好的团队组织架构、完善团队的培养体系、采取长效的激励措施对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相对应的制度及长效稳定的激励措施,例如师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综上,构建一种行之有效且适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就是要从核心课程改革出发,组建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团队,确立“以人为本”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科技创新团队人才模式,搭建多维度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优化制度,逐步形成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团队有序发展的制度体系。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将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科学有序的船海专业科技团队,对新形势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等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