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 任红 特约主持/ 伍绍东 编辑/ 王芳丽
剪春天的韭菜,就得趁着夜雨,此时春天的菜,湿润,饱满,鲜嫩,清香。春天,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受到了特别的青睐。那些怀揣着春天的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传递着春的气息,带给读者春天般的温暖与柔情,当然,也有“无计留春住”的惆怅与无奈。
文 | 王淼
有人说,民谣和摇滚是两种不一样的孤独。而马条的音乐,偏偏两者兼具。
马条曾是新疆克拉玛依的一个石油工人,如果一直在那里干下去,婚后还能分到一套房子。可是这个多数人眼中的“铁饭碗”,却让马条感到乏味与无聊。在他看来,“铁饭碗”不如学吉他。
于是,他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学吉他。当时的马条带着自己“黑油”般的富有颗粒感的嗓音,走出了克拉玛依,也远离了他所熟悉的一切。
初到北京时,马条住在一间不到五平米的屋子里,一天三顿吃面。可马条现在回忆起那段日子,还是觉得很幸福。因为那些日子里,马条做的事情,除了吃饭睡觉都与音乐有关。
2016年,在二十二年的沉淀之后,马条迎来了他的第一张黑胶唱片《篝火》。
这张《篝火》虽然在马条的创作序列中已是第四张,但它的经历却可能是最奇特的。
原来,在《篝火》创作过程中,本来录制了一年多的音乐文件意外丢失,只好重新录制。可一年多后,乐手和创作动机都发生了变化,要有血有肉地重现每一个音符谈何容易?更何况,要做的不仅是音符的再现,而且要回忆那些瞬间斑驳的情感。好在马条没有放弃,在重录的过程中他不仅沉淀了自己的情绪,还找到了新的感觉。这样,我们才得以听到这张感情真挚又极富生命力的专辑。
篝火马条国语/独立发行/2016
整体而言,这张专辑虽然承续了马条民谣与摇滚并蓄的风格,但却减少了些冲动,增添了几分成熟。如果一定要挑出一首风格上“承上启下”的作品,非《遥远的精彩》莫属。这首歌风格欢快,配合着马条粗旷的嗓音,每一句歌词都带有着“马条式”的张力与奔放。
除了《遥远的精彩》之外,其他所有的歌曲似乎也都透露出了“马条”想要开启新风格的心思。不知是年龄渐长的原因,还是做了父亲,心态变化的缘故,马条在有意地对音乐中的感情加以克制和收敛。
《篝火》中与青春关联最紧密的歌曲有《榕树下》、《傻瓜》和《叶子》,但其中却不见了马条年轻时的那股幼稚。这三首歌曲整体节奏偏于舒缓,感情的表达也比较含蓄。从这三首歌曲中,我们几乎可以见到一个人年轻时所有单纯美好的感情:眼见心爱的人要离开,却只能像个傻瓜一样假装潇洒;那时的我们还以为分离与无奈不是生活常态。
其中有一首《榕树下》,曲子是马条用十分钟一气呵成创作的,曲调清新但不刻意,不仅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催生了后来的知名音乐品牌“民谣在路上”。
至于《夏夜》则节奏明快,里面既有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有经历起伏后的忧伤,但一切情感的诉说都是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如一股清泉汩汩流淌。
《秋语》作为与《夏夜》相呼应的歌曲,弥漫着“一人独舞,愁也过”的沧桑与无奈。这两首歌有着相似的音符,却因不同的节奏处理而成为两种不同的故事与情感。
《叶子》里的感情是细腻而执着的,同时又略带着沧桑。每一片树叶的生命与爱情,它的一切经历都被嵌入纹理当中,它们在灰飞幻灭以后,终将蜕变成纯粹的情感。
同名主打歌《篝火》,是我单曲循环最久的一首歌。从最先入耳的风琴节奏开始,歌曲中的深情就抑制不住地淌了出来。“河对面的姑娘啊,我是那么的想见你。”直白的情感表达,深情而有力。在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感、姑娘的动人舞姿和一切美好的想象,都在脑海中如潮水般翻涌着。就要见面了,却发现自己在路上早已把想要说的话早说尽,即便见了面又能说些什么呢?所以,即便内心的情感如篝火般熊熊燃烧,在胸中跳跃,最终还是要调转方向,继续默默守望。
马条用他自己的音符,表达着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在他生长的土地上,清晰可见的是他一步一步坚实的脚印。粗旷叛逆也好,细腻柔情也罢,马条向人们呈现出的,是一个永远抱有热情的,越来越年轻的灵魂。
文 |王春
读《春醪集》,扑面而来的感受是:梁遇春真是个可爱的年轻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被匆匆带过的一笔:18岁进入北大英文系读书,熟悉英美文学,除诗歌外,最喜欢读Essay(梁译作“小品”),20岁开始写散文,26岁感染急性猩红热去世,留下《春醪集》和《泪与笑》两本散文集。他喜欢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深受其影响,文章多从平常生活入手,见解新奇,总引经据典,文风幽默有趣,没有给人“掉书袋”的感觉。
《春醪集》收录的13篇散文,是梁遇春20~23岁期间写的。那是90多年前的事,他在北大读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总是迟到旷课,去茶馆酒肆电车上消磨时光。他不讳言自己的懒散,如实记录下来,并勤快地为“懒散”辩护,说赖床给自己带来了最大益处,因为“脑子里所有些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说“真要得智识,求点学问,不只那东鳞西爪、吉光片羽的讲演不济事,就是上堂听讲也无大意思”。他给自己找了些读书的好去处:床上、炉旁、烟雾中、酒瓶边。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对生活中的种种事情,都有着与主流不同的想法,像是叛逆的青少年,故意同人唱反调。文学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他说这面镜子靠不住;大家就人生观争个不休时,他惊讶,还没讨论够?不如好好聊聊人死观。
不过,切莫以为这些只是抖机灵的俏皮话。事事与他人不同,还能找出恰当理由来说明,不是件容易事。梁遇春不是刻意出新,而是对待普通生活的日常事,也保留几分检省与认真。新文化运动以后,“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学,进化论等思想成了占据主流的“常识”,青年们就这些问题侃侃而谈,不加思索就能够讲出几句冠冕的大道理。梁遇春却不愿做学舌的鹦鹉,这些问题,他想不出个所以然,便不去说。不仅如此,他还提防一切剥夺自己思考、使精神死亡的事务,当时流行开列“青年必读书目”之类的书单,他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既是青年所必读,那么不去读的就不好算作青年了。年纪轻轻就失掉了做青年的资格,这岂不是等于不得保首级。”在他看来,这种利用权威统一思想的行为,无异于刽子手,前者夺人思想,后者夺人生命,都是砍头的行为。
梁遇春的文字诙谐,但他是有些物哀的。一年四季中,他最害怕春天,“一看到阶前草绿,窗外花红,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塌旁听到少女的清脆的笑声,不,简直好像参加婚礼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他觉得满目疮痍的世界配不上美好的春天,他知道这春天同青春一样,会转瞬即逝。纵然辛酸,但仍旧努力去发现这终将逝去的美,“残春也别有它的好处,甚至比艳春更美,为的是里面带种哀颓的色调,互相同春景对照着,十分地显出那将死春光的欣欣生意。”并且全情投入去享受当下的美好。
梁遇春欣赏流浪汉,他们“对于自己一时兴到想干的事趣味太浓厚了,只知道口里吹着调子,放手做去,既不打算这事对人是有益是无益,会成功还是容易失败。”他想做这样一个流浪汉,忘我地享受当前的生活。游戏时,不把它当做一种消遣,而是认真对待,“热烈地将一己忘掉在里头”。游山玩水时,不去想在这样的景色里读书是怎样的乐事,因为心思全被美景吸引了去,无暇顾及其他。恋爱时,不去写甜蜜的爱情故事,失恋时,不去写痛苦的哀歌。
“春醪”是一种美酒,醉后经月不醒。在序言里,梁遇春说青年人都是偷饮了这美酒,做了美好的醉梦,梦虽美,做梦的同时衰老也在靠近。“这的确是很可惋惜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又想世界既然是如是安排好了,我们还是陶醉在人生里,幻出些红霞般的好梦罢,何苦睁着眼睛,垂头叹气地过日子呢?”
写下这段话时,梁遇春只有23岁,一定想不到他的生命仅剩三年。如果他提前知道又会怎样呢?一定也是“醉也似的躺着,一直躺了好几个钟头,静听流莺的巧啭,细看花影的慢移”。认真地、尽情地享受这春日时光。
他有些悲伤,有些认真,有些苦涩,有些诙谐,他努力做一个流浪汉,享受眼前的痛快和生活的乐趣。
春醪集 泪与笑梁遇春 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7版
LINKS
春牧场李娟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版
2007年春天,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的扎克拜妈妈一家,在新疆阿勒泰山区游牧。哈萨克牧民逐水草而居,春夏秋冬四季牧场,一年要转场多次。每个人起早贪黑,放羊、找牛、赶马、挑水、捡牛粪,生活辛苦而单调。李娟用白描的手法记述草原的严寒和转场过程中恶劣的生活条件,同时又善于发现枯燥生活中的趣事。失去妈妈的小羊、陷入沼泽的马、直不起驼峰的骆驼、淳朴勤劳的哈萨克人,在李娟平实活泼的文字下,每一个生命都个性鲜明,每一天的生活都生机勃勃。
文 | 王梦迪
爱情的时间有多长?《春逝》这部电影给出的回答是,可能是一个季节。
一季之间,爱情可能到来,也可能消逝。“春逝”是春日逝去,还有随之而去的情感、爱恋、青春,也可能是生命。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春天,导演也曾给过答案:“我很喜欢中国的唐朝,那时好像整个国家都在写诗,对季节和情感都有生动的描写,我的电影《春逝》就是受到唐诗的启发,唐诗中有很多表现春天逝去的伤感,通过写景将那种淡淡的伤感情绪表达出来。《春逝》就是青春的流逝,在这部影片里,我用季节的消失比喻青春和美好爱情的流逝,通过人在自然景观里的细腻感受,表现那些诗意的淡淡的伤感。”
片中男主角的职业是录音师,在这个春天里,他记录下了竹林的风声,水声,寺庙雪夜里木鱼风铃的声音,两位老人一起唱《阿里郎》的声音。这些声音最后也成为了消逝爱情的纪念。影片拍摄的地点选在了风景如画的江原道,导演用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铺陈开这些风景,也奠定了影片缓慢而克制的基调,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诗意。
在这样的诗意中,导演对细节的注重是多于情节的,影片本身没有较大的矛盾冲突,男女主角爱情的到来与消逝都发生在这一个春天。爱恋的到来无需刻意言明,尚优望着雪夜里恩素的睡颜,恩素在下车之后又飞奔回车窗旁问尚优要不要来家里吃一碗泡面,当这些事情发生时,观众都已然明白有一些爱恋在这两个人之间悄悄地滋生。
然而就如同爱恋到来时的猝不及防,爱情的消逝也是悄无声息的,恩素喜欢开车的时候再快一点,而尚优则会想带着恩素回家见爸爸。爱情对恩素来说是孤独人生中像开车时“再快一点”的激情。而在尚优的心中,爱情不应该是只把自己当作需要的时候才想起的一碗方便面。有过一次婚姻的恩素不相信爱情的永恒,也不相信它带来的安全感,无法安定也无法快乐。尚优则是爱情的初学者,不知情为何物的他沉浸于爱情的甘美,会在想起自己的爱人时独自在夜里害羞地笑起,也会在喝醉酒的晚上奔波到另一个城市去见她。只是这样的他无法明白为什么对奶奶那么好的爷爷最终还是会出轨,更无法理解自己的爱情为何消逝得如此之快。
在许秦豪导演的电影中,爱情总是作为遗憾存在的。《八月照相馆》中男女主角最终生死相隔,曾经美好的回忆只剩一幅幅照片留给生者独自咀嚼。而《春逝》中恩素在割破手指之后下意识地将手抬高摇晃时,她还是想念起了尚优,这种遗憾是没有任何阻隔但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哲学系出身的许秦豪导演在自己的电影中一直保持有一种追问,爱情究竟是什么,如何到来,如何逝去,但是这些问题不一定要有答案,重要的是一直在寻找的这个过程。
导演让尚优与恩素在樱花树下完成了告别,而尚优自己也完成了在爱情中的最后一步成长——他接纳了逝去。不同于尚优,奶奶一生都在等待她心中那个开火车的丈夫回来,最终的死亡也是在去车站等待的路上。她可以认出年轻时自己的情郎,却无法接受年老时背叛了爱情的他。最终她的遗照和她最不接受的丈夫摆在了一起,被迫完成了原谅与和解。文艺片的外壳下包裹的是对人性中复杂矛盾冲突的关怀,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爱情的消逝。曾经的爱情有多美好,接纳其消逝时的痛苦就有多深刻。
失恋的尚优不愿想象自己恋人孤独老去的样子以安慰自己,恩素没有因为不相信爱情的永恒就在爱情到来的时刻抗拒接受,奶奶可以洒脱地安慰尚优“女人就像巴士,一旦走了是无法挽回的”,但是自己依旧执着地等待不可能回来的恋人。这些平凡的爱情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导演拍出了这种在爱中不算计得失的真诚。
影片的结尾,尚优在一片金色的麦芒中说服了自己,至此他终于可以记取这个春天的美好了。既然春日终会逝去,求而不得或者错过,都好过不曾遇见。
春逝(2001)导演:许秦豪主演: 李英爱、刘智泰等
LINKS
八月照相馆(1998)导演:许秦豪主演:韩石圭 等
汉城郊外的青年余永元经营着一家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小照相馆,女交警金德琳(沈银河饰)由于工作的关系,每天都要到照相馆冲洗照片,由此认识了永元。 他们日久生情,永元身患绝症,一直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很短暂的时光,他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德琳。八月过去,照相馆突然闭店,见不到永元的德琳写信给他,塞在照相馆的门缝中。冬天的雪地里,德琳在闭门的照相馆橱柜中,见到自己的照片。影片非常含蓄,将一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讲述得温暖而动人。
前往阿姆河之乡
[英] 罗伯特·拜伦 著 顾淑馨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1 定价:49.00 元
英国旅行作家罗伯特·拜伦在1933年展开了一场奇特的中东之旅。他从威尼斯出发,在塞浦路斯与友伴克里斯多夫会合,接着行经贝鲁特、耶路撒冷、巴格达和德黑兰,最后抵达奥克西安纳──阿姆河之乡。通过追寻波斯和阿富汗伊斯兰教建筑起源的过程,拜伦激发了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的灵感。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
[爱尔兰] 黛芙拉·墨菲 著 阎蕙群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10 定价:49.00 元
1974年寒冬,黛芙拉·墨菲带着六岁的女儿深入印度河发源地巴尔蒂斯坦,展开长达四个月的徒步旅行。她们一起走过喀喇昆仑山的险径断崖,挑战喜马拉雅山冷峻的冰雪世界,穿越深不见底的印度河峡谷。一路上,她们遭遇一连串的惊险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文化的差异、当地生活的不便和巴尔蒂斯坦人的困境带给墨菲强烈的冲击。
多瑙河之旅
[意] 克劳迪欧·马格里斯 著 蔡佩君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9 定价:58.00 元
马格里斯沿着多瑙河游历中欧地区,从颇具争议的多瑙河源头——德国南部的黑森林,到达罗马尼亚地域中黑海的入海口,再现了所游城镇当地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事件,并感受到东西方宗教给文化带来的迥异影响。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许多地区都曾受苏联统治,如今马格里斯描绘的不一样的城市犹如梦境般掠过。
踏脚石:希尼访谈录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 丹尼斯·奥德里斯科尔 著 雷武铃 译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9.1 定价: 128.00元
年近七十的希尼回头凝视,坦诚而深情地追溯了自己从出生到获诺奖之后的整个人生:童年,故乡,亲人,朋友,写作,冲突,困境……这部访谈录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希尼,一个有着“大天才身上根深蒂固的正常性”的希尼,一个始终努力而真诚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希尼。
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
袁越 著 新星出版社2018.11 定价:98.00 元
以浅近的语言,记录上百个民歌手的经历。民权斗士乔·希尔、流浪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民谣之王鲍勃·迪伦……这些人以看似不可思议的方式缔造一个又一个传奇。书中充满着躁动与平静,其间的交错与矛盾,完整展露出一种音乐形式是如何与时代交织前行,它塑造一代人的精神气质,并将影响延续至今。
原节子
徐辰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11 定价:68.00 元
原节子,二十世纪日本代表女演员之一,因参演小静安二郎的多部影片为后人熟知。早期常以温婉贤淑的形象出现,后期角色多回归家庭。事业如日中天之际选择息影,为影迷留下无数遐想的空间。全书以近三十万字描绘原节子的一生,和以她为圆心的整个昭和时代电影生态。其中不乏详实的影史资料,以及大量珍贵的电影剧照和杂志宣传图片。
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1890年代的美国
[美 ] 拉泽尔·齐夫 著 夏平 嘉彤 董翔晓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11 定价:98.00 元
1890年代是现代美国崛起的开端,商业和技术带来清教传统价值的断裂,却没有附赠其许诺的美好和自由。生逢其时的作家企图以写作重新描述、解释,但是不同的年龄、处境、价值观和天赋,使他们陷入不同的困境。作者拉泽尔·齐夫以深厚的笔力展现了他们的痛苦与挣扎,迷惘与希望,艰难成长并争得精神独立的过程。
流浪的星星
[法] 勒克莱齐奥 著 袁筱一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5 定价: 56.00元
一九四三年夏,法国尼斯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的犹太人聚居区,艾斯苔尔宁静的少年时代被打破了,接下来便是恐惧,耻辱,翻山越岭的逃亡,还有父亲的离去。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出发去寻找传说中的家园:刚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在到达那个梦想中到处是橄榄树、和平鸽、教堂和清真寺的圣地时,她遇到了前往难民营的萘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