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XT 赵增宝 张建伟(潍坊市计量测试所)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荧光能谱仪测试手段对一件“清代”翡翠的宝石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此“清代”翡翠是处理翡翠,经过酸洗注胶染色处理,俗称B+C货翡翠,绿色染料不含铬元素;从侧面证明其年代并非清代,是近45年的现代人工处理品。
翡翠是以硬玉为主的多种细小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它的主要组成矿物是硬玉,次要矿物有绿灰石、钠铬辉石、钠长石、角闪石、透灰石等,其中绿灰石在有些情况下会成为主要组成矿物[1]。翡翠作为玉石使用,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其通灵欲滴的绿色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颜色,细腻润透的特性十分符合国人的审美观,在国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翡翠文化的形成于清中晚期[2],在慈禧太后和宋美龄时期分别达到过高峰,这两个时期的“老”翡翠物件受到收藏界狂热的追捧。然而,老翡翠行业中也充斥的大量的现代仿品,比如注胶染色处理的翡翠,俗称B+C货翡翠,使很多老翡翠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
一般来说,经过认证的珠宝检测机构对珠宝玉石成分和处理方法的检测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都不具备判定其年代的能力,然而,有些成分和处理方法的鉴定结论,可以作为其判断年代的一个有力证据,比如翡翠的注胶染色处理结论。李建军[3]等研究表明翡翠B货和B+C货翡翠自诞生到被发现,不会早于上世纪70年代,如果翡翠制品确定为B货或者为B+C货,该样品加工时间一定不会属于明清或者民国,而是近45年内的现代产品。笔者从古玩市场,购得一件“清代”翡翠镯,如图1,并对其进行宝石学特征研究。
表1中,样品表面蜡状光泽以及反射光下表面具有蛛网状纹路、长短波下具有强烈的白垩蓝荧光,表明样品可能经过酸洗处理,是否经过注胶处理,还需红外光谱仪进一步验证;放大观察中,颜色呈丝网状分布,裂隙中有色素点残留,表明样品经过染色处理。吸收光谱中红端(600~700nm),没有明显吸收,表明此样品的吸收光谱中没有铬元素的吸收谱线,即此样品的翠绿色,并不是铬酸盐染料染色。(天然翠绿色具有红光区末端三条间隔排列的吸收线690nm、660 nm、630n m;铬酸盐染料染色的翡翠具有650nm宽吸收带[4])
图1 “清代”翡翠手镯样品
图2 样品表面的蛛网状纹路
表1 样品的宝石学特征
采用布鲁克TENSOR 27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测试,测试条件:透射法,分辨率为2cm-1,测量范围400~4000cm-1,扫描信号累加为32.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
图4表 明 谱 线 在2872cm-1、2926 cm-1、2964cm-1、3038cm-1、3057cm-1出现吸收峰,这是环氧树脂中苯环特有的吸收峰[5],说明样品经过环氧树脂充填处理,俗称B货。但是,样品经过染色处理的特征在红外光谱图谱中表现不特征。
图3 样品中颜色呈丝网状分布并有色素点残留
图4 样品的红外光谱测试图谱
图5 样品的X荧光能谱图
采用Thermo Quant’X 能谱仪对样品测试,测试条件:电压20kv,电流自动,空气环境,无滤光片,并利用设备软件自动寻找元素峰位,测试结果如图5。
从图5看出,排除设备铑靶导致的Rh峰,以及其他元素叠加导致的杂峰以外。样品含有的元素有Si、Al、K、Ti、Ca、Fe等,这些元素与翡翠的主要元素类似。但是,图谱中没有Cr元素,说明样品翠绿色的致色元素不是Cr,即样品的染色原料不含Cr元素,验证了样品非铬染料染色的结论。
该“清代”翡翠为处理翡翠,经过酸洗、注胶、染色处理,俗称B+C货;其经过染色处理的特征,在红外光谱测试中没有明显的特征表现;绿色染料中不含铬元素;该“清代”翡翠的年代并非清代,是近45年以内的现代人工处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