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静 潘爱芬 赵 敏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手术室 江苏 南京 210009)
选取我院2017年50例进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且手术时间>2h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6~80岁。体质量50~90Kg,平均67 Kg,手术时间2h~5.5h,平均3.6h。把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后2018年手术时间>2h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19~75岁。体质量47~100Kg,平均68.5 Kg,手术时间2h~5.8h,平均3.5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都由工龄>20年的骨科相对固定专科护士协助摆放,具有可比性。
1.2.1 压力性损伤评估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工作,患者在体位摆放前充分评估,具体评估见表1。评估内容有患者体型、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性别、年龄、控便能力、活动情况,饮食与食欲,组织营养情况、神经性障碍、大手术及创伤、药物治疗等方面,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总分≥10分为危险;≥15分为高度危险;≥20分为非常危险。巡回护士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并填写压力性损伤评估预防表。
1.2.2 体位摆放前准备 手术床上置俯卧位翻身垫,覆盖床单,铺横单备固定上肢,置好膝垫,摆放好垫在胫骨下的大枕。患者卧于转运车上,核对患者姓名、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脱去患者上衣,观察患者情绪,进行针对性疏导,注意转运车稳定性,防止患者坠床。输液器连接静脉延长管,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术前使用抗生素。
1.2.3 术中术后体位管理 术中q1h借助镜子查看病人面部受压及气管导管情况,有异常及时与术者沟通,取得同意后再调整。交接班时要特别交清患者情况、已手术时间及目前状态。
比较两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及术后体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摆放体位时间从气管插管全麻结束开始计时到体位摆放结束检查完毕皮肤消毒前为止。术中压力性损伤评估表采用美国国家压疮顾问组 (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 推荐的分期标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体位摆放时间为(7.23±2.12)min,对照组为(9.87±1.28)min,实验组的体位摆放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摆放体位时间对比(±s,min)
表1 两组摆放体位时间对比(±s,min)
组别 n 摆放体位时间实验组 50 7.23±2.12对照组 50 9.87±1.28 t-7.5380 P-0.0000
两组患者均无眼损伤、神经损伤发生,颜面部压疮发生率有差异。实验组患者术后Ⅰ度压力性损伤有3例,发生率6.0%;Ⅱ压力性损伤1例,发生率2.0%;对照组Ⅰ度压力性损伤有10例,发生率20.0%;Ⅱ压力性损伤7例,发生率14.0%。实验组的术后受压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体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正确的手术体位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摆放体位虽然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共同完成,但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安置体位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评估患者体型、体质、病情差异,学会评判性思维,预先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能积极预防体位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把它内化到一个复杂的操作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体位摆放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说明在手术室护理操作中根据循证护理及细节护理制定护理路径,把复杂的操作条理化,临床护理人员可按步骤准备用物,进行操作配合,可显著提高操作完成速度,缩短病人麻醉时间。
颈椎后路手术要求的全身麻醉头颈中立俯卧位,使手术患者的颜面部因头部重力作用、长时间手术操作作用力.且局部减压困难,易导致额部、颧骨软组织发生I、Ⅱ度压疮。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体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针对高风险手术填写压疮评估及预防记录表,虽然没有解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根本原因,但结果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可能是充分评估提高了护士对压疮发生的警惕性,采取了预见性护理,充分做好了受压部位皮肤保护。
综上,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发现建立颈椎后路体位护理的具体操作路径,能缩短体位摆放时间及减少术后护理并发症,说明了对于复杂的、易出现护理并发症的高风险操作可以在循证护理及细节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条理化、程序化形成护理路径,这样,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医生满意率;有利于手术室护理操作培训的规范化;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资料积累及护理问题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