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迟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青铜时代,在中国北方分布着不同类型的金属耳饰,主要有单环状、弹簧状、珥状和喇叭状等(图一)。关于它们的研究,林沄先生认为喇叭口形耳环也是从哈萨克斯坦经新疆传入北方长城地带的,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部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多有金质的,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传统装饰品。并且指明,珥状金耳饰可以作为山西境内的“绥德——石楼类型青铜文化”也属于李家崖文化的间接证据①。乌恩先生在多篇专著和文章中,将金耳饰纳入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又进行了文化因素的比较研究,提出北方青铜器常与金装饰品共存,是北方青铜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②。马健先生认为北方草原流行的包括金耳饰在内的黄金制品,是在夏商之际由中亚草原传入的③。他将金耳饰置于更大的金器系统中来做分析,更具说服力。党郁在文章中,对各类金属耳饰进行了详细的型式划分,并考证源流,指出弹簧状耳环最早发端于西北,至战国晚期大多被复杂的耳坠所取代④。不过,她并未对珥状金耳坠做类型学研究,相关问题的探讨也略少。
近年来,珥状金耳坠和弹簧状金耳环时有出土。前者集中分布在晋陕地区,后者大多以“西安——太原——北京——宁城”一线为轴向两侧分布(图二)。此二者虽然形制完全不同,但均由贵金属制成,需穿耳才能佩戴。穿耳的做法对于华夏族群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这种穿戴方式具有明显的戎狄色彩。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孝经》,其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⑤,这是契合古礼和传统孝道的。夷夏之别,在《左传》中已有相关记载,襄公十四年,戎子驹支对晋大夫范宣子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同,言语不通”⑥。考古材料也是支持的,党郁先生已有论证,此不赘言。
就珥状金耳坠来说,仅知其流行年代和文化归属还是不够的,更需要具体的类型学研究,并尝试分期断代。至于弹簧状金耳环,西传东渐是其横向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要进一步理清哪些地点和区域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且在如此广阔的空间范围和长期的时间跨度里,促使金耳环东传的动力是什么,背后的使用人群是否从未发生变化,以及它和珥状金耳坠在晋陕地区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至今还缺乏令人满意的答案。故本文以晋陕地区为中心,结合传世文献,对商周时期金耳饰的演变、年代、族属、分布及传播等问题做初步探究。
郭政凯先生在文章里就有过对于珥状金耳坠的定名和归属等问题的思考,认为晋西和陕北作为鬼方文化圈大概是没有问题的⑧。直至目前,这种金耳坠仅见于晋陕地区,时代均为晚商。可见,其存续时间和分布地域是特定的。它形似人耳或同扁豆状,金片纤薄,头端金丝弯曲打钩,上穿有绿松石,防止耳环脱出。尾端内卷数圈,金丝逐渐变细。目前见诸材料或展出的金耳坠的地点,山西地区有6 处⑨,分别是山西洪洞县双昌乡发现1件⑩,永和县下辛角⑪和郑家塬⑫各发现2件和13件,吕梁石楼县后兰家沟⑬和桃花庄⑭各发现3件和8件,晋中太谷白燕商代墓葬中也有珥状金耳坠出土。陕西地区有4 处,陕西清涧县寺墕村发现6件金耳坠,应出于墓葬⑮。淳化黑豆嘴M1、M4 各出土1件,M3 中发现大小形制的各1 对⑯。李家崖遗址出土有珥状金耳坠,但已被盗取⑰。华县野沃沟遗址⑱也有发现(野沃沟的两件金耳坠现藏华州区文管会)。
对于以李家崖为代表的一批遗存的文化归属问题,学界时有分歧。但随着考古材料的增多,李家崖文化就是鬼方文化的观点被普遍接受。鬼方活跃于陕北和晋西北,文化面貌极具地方特色。石楼地区及附近的几个地点出土了这类金耳坠,李学勤先生认为石楼金耳环的地方色彩很浓厚⑲,其实指的就是这种珥状的金耳坠。石楼、清涧等地在当时是鬼方的主要活动范围,所以这类金耳坠应属于李家崖文化遗存,相关的遗址与墓葬也可以初步归入该文化。
这些地点多数以石楼为中心,分布于黄河两岸。但有两个地点比较特别,位置上远离这个中心。一处是太谷白燕,位于晋中盆地,还有一处是淳化黑豆嘴,南临关中盆地。黑豆嘴的金耳坠的发现,当与部族迁徙有关⑳。晚商正值李家崖文化繁荣期,鬼方对外强势。周太王古公亶父原居豳地,豳地范围包括甘肃宁县,陕西彬县、旬邑等广大区域㉑。而彬县、旬邑最有可能为古公亶父迁居前的居所。淳化县与此二县相邻,由此从地域上更加证实了周人因受到鬼方攻战,才迁居于岐,可见鬼方的势力在晚商时已经到达了关中盆地附近。
选定金耳坠坠体的外部形态、尾部金丝的卷曲程度来做类型学分析。洪洞双昌、下辛角及后兰家沟的金耳坠坠体较宽,尾部较内卷,金丝缠绕不超过一圈。寺墕和黑豆嘴的金耳坠,尾部卷曲更甚,金丝螺旋缠绕,圈数均超过一圈半,有的可达数圈。但相比之下,黑豆嘴出土的金耳坠的坠体较寺墕略长。华县野沃沟遗址出土的金耳坠,坠体更为窄长,尾部卷曲度小,金丝纤细。由此,暂将李家崖文化的金耳坠分为三组,第一组遗存包括双昌、下辛角及后兰家沟这三个地点,第二组遗存有寺墕和黑豆嘴,第三组遗存目前仅见于华县野沃沟。
虽已有学者对晋陕高原多数地点的铜器做过年代和分期整理,但有关这三组金耳坠的各处遗存,暂未见有以金耳坠为核心的分期分段成果。蒋刚先生根据共出的中原青铜器,对洪洞双昌的年代做出了判断,认为其相当于早商三期偏晚㉒。不过,在殷墟一期偏早的山西隰县庞村青铜器群㉓中,发现了同双昌非常形似的鼎和爵。而且双昌出土有一件戈身呈舌形的直内戈(图三,1),在殷墟地区能见到原型,即花园庄M23 出土的一件铜戈(图三,4),时代为花园庄早期㉔。不论花园庄早、晚期是否归入殷墟一期,双昌铜器及金耳坠的年代不晚于殷墟一期偏早阶段,是没有问题的。
这几座墓葬的随葬品以铜器为主,出土的铜戈类型多样,但无陶器。直内戈发现于山西永和下辛角和洪洞双昌,尺寸均在20 厘米左右,内中部有一圆穿。清涧寺墕发现了一件磬折曲内戈,长22 厘米,内后段饰饕餮纹㉕(图三,2)。永和下辛角发现了一件曲内岐冠式戈,内后段饰鸟纹㉖(图三,3)。铜戈在殷墟各期均有发现,时代特征变化明显,故选择将铜戈作为两地文化的主要比较对象,来帮助判断晋陕地区出土有金耳坠墓葬的时代。
殷墟一期早段仅见直内戈,如三家庄及三家庄东㉗。一期晚段开始出现磬折曲内戈,以59 武官M1 为例,整体造型略短宽,内上无孔,夔龙口向援端㉘。以妇好墓为代表的殷墟二期早段,仍有直内戈和磬折曲内戈,新出有较多的曲内岐冠式戈(图三,6)。妇好墓的Ⅱ式戈与上期相比,整体窄长,均约38 厘米,内上普遍有孔,夔龙口亦向援端。属于殷墟二期晚段的郭家庄东南M5 出土有一件磬折曲内戈,长26 厘米,内饰兽面纹㉙(图三,5)。殷墟三期如郭家庄M160㉚和戚家庄M269㉛出土的铜戈,简化体薄,制作粗糙,明器化严重,完全失去了殷墟二期的风格。
清涧寺墕的戈虽然器形上与妇好墓的Ⅱ式戈、郭家庄东南M5 的戈均类似,但这件铜戈的尺寸、纹饰及风格同后者更接近。下辛角的戈则与妇好墓Ⅲ式戈相同,且与殷墟三期的铜戈差异较大。故可初步认为,永和下辛角属于殷墟二期早段,清涧寺墕属于殷墟二期晚段。清涧寺墕和石楼后兰家沟均发现一件蛇首匕,形制、尺寸等非常相似。因而,与寺墕同出蛇首匕的后兰家沟,可归入殷墟二期晚段。
关于黑豆嘴的几座墓,郭政凯认为单从铜器上看,几乎与商文化器物无法区分,年代上属于晚商至周初㉜。李学勤、朱凤瀚等先生基本也持相近的观点,认为黑豆嘴遗存年代当在晚商㉝。黑豆嘴出土了一件有銎戈,戈有短胡㉞。短胡有銎戈最早出现于殷墟二期㉟,殷墟三期时流行,殷墟四期时基本消失,开始大量出现长胡戈。另有两件有銎斧,尾呈圆柱体,同殷墟二期大司空M539 出土的銎斧㊱很相近。另外,也有学者对黑豆嘴M3 出土的一件青铜壶专门进行了年代、风格和产地的研究,论证其为南方器物,铸造年代在武丁末年之前㊲。那么,这件青铜壶在黑豆嘴墓地的下葬年代可能会更晚。综合判断,黑豆嘴墓葬及金耳坠的年代,应属殷墟二期晚段至殷墟三期。
另外,石楼桃花庄虽未发现铜戈,但出土的鱼纹盘形制和纹饰都酷似殷墟武官北地M259 的青铜盘㊳,年代定为殷墟二期,难再分段。
通过对金耳坠及相关遗存的分析可见,初步的分组情况基本反映了分期结果,第一至三组分别代表第一至三期。不过,后兰家沟的金耳坠似有略晚的趋势,归入第二期更为妥当。那么,第一期包括双昌和下辛角,第二期包括后兰家沟、寺墕和黑豆嘴,第三期有华县野沃沟(图四)。由此,可以大致给出各期的具体年代。第一期约相当于殷墟一期偏早至殷墟二期早段,第二期相当于殷墟二期晚段至殷墟三期,第三期相当于商周之际。
弹簧状金耳环,或称螺式回旋状耳环㊴。这种耳环两头尖细,中部螺旋上升,有圈数多少之分,少则两三圈,多者可达十余圈。其分布范围较广,以晋陕高原、华北平原为主,最东可至赤峰地区,山东目前没有发现。甘宁地区仅见单环或单环加坠的金耳饰,如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㊵和宁夏杨郎墓地㊶,时间较晚。再往西,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M455和M849各出土两件弹簧状金耳环,圈数为两圈左右㊷。这两座墓的时代为卡约文化中期,相当于商末周初。据报道,齐家文化磨沟墓地M230 中也有金质的耳环㊸,或是当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弹簧状金耳环。新疆地区弹簧状耳环数量并不少,但主要为铜质,也有少量银质,却不见金质。
据材料判断,这些弹簧状金耳环最初属于西北羌戎遗存。为证此说,我们再引驹支不屈于晋的史实。戎子驹支被范宣子呼为姜戎氏,表明了驹支一族属于姜戎,亦别称羌㊹,其祖居于瓜州。瓜州之地,学界多认为在今甘肃敦煌或兰州一带,地望上符合卡约文化时期羌人活动的区域。晋惠公时,驹支先祖受秦人压迫,率各部戎人归顺晋国。惠公在位年代大致在春秋早中期之际,证明了羌人最早进入晋地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公元前638年,也就是晋惠公离世的前一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㊺,这解释出了弹簧状金耳环为何会出现在河南,也从文献上证实了它的确发源于羌戎,而其东进的原因是被动性的族属迁徙。
晋陕地区最早的一件弹簧状金耳环发现在陕西华县东阳M67 中,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出现时间正好是在华县野沃沟的珥状金耳坠消失之后。而且该墓稍晚于上孙家寨,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㊻。故弹簧状金耳环发现于陕西华县乃是上孙家寨金耳环东传的结果,其流行也是当地传统的珥状金耳坠消失的原因。这也说明,在李家崖文化强盛期羌戎未能东进,当鬼方被周征服后趁势进入晋陕地区。不同金耳饰类型的先后出现,代表了晋陕地区统治群体的变化,故华县地区对于研究晋陕地区商周之际的族群变化有着关键意义。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晋陕地区仅刘家洼和闻喜上郭发现有弹簧状金耳环,京冀地区反而成为出土这类金耳环的主要区域。刘家洼墓地中,个别中小型墓出土有弹簧状金耳环,其中特小墓M34 中出土有2 个3 圈的,4 圈的在该墓地亦有发现㊼。上郭M55 盗洞内发现2件6-7 圈的弹簧状金耳环,共重46.8 克㊽。除晋陕外,多个地区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弹簧状金耳环,但耳环圈数均不超过3 圈。这些墓葬有军都山玉皇庙YYM2、YYM18、YYM156、YYM174、YYM250㊾;内蒙古宁城南山根M101㊿,小黑石沟M8501 和M8061(52);河北唐县钓鱼台积石墓(52),中山访家庄M8004(53)。宁城地区出土有弹簧状金耳环的墓葬为夏家店上层遗存,墓葬的下限年代相当于春秋早期,故将其作为金耳环的使用年代。那么,宁城的三座墓与玉皇庙墓地最早期的YYM2 和YYM18 时代相同。冀中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这类金耳环都出土在鲜虞墓中,时代为春秋中期。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晋陕地区出土有弹簧状金耳环的地点仅有两处,且均在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M3 的墓葬北部偏东发现2件弹簧状金耳环,圈数分别为7 圈和11 圈(54)。长治分水岭M126 发现3件弹簧状金耳环,长1、宽0.3 厘米(55)。同时期的周边地区却出土了较多此类型的金耳环,如北京延庆龙庆峡别墅工程M30(56),河北怀来甘子堡春秋墓群(57),北辛堡M1(58),新乐中同村M2(59),行唐故郡M2(2件7 圈)(60),灵寿西岔头村战国墓(61);内蒙古桃红巴拉M1(62),阿鲁柴登沙漠古墓(63)。除墓葬外,还有两处窖藏也发现了这种弹簧状金耳环,见于察右前旗白家湾金器窖藏(64)和东胜市碾房渠金银器窖藏(65)。但白家湾窖藏中的金饰呈立体锥形,十分特别,是否属于耳环,还有待商榷。河南伊川徐阳春秋时期贵族墓出土了弹簧状金耳环,遗存的归属比较明确,属于陆浑戎(66)。
以上单位遗存中,能辨别形制的墓葬共有17 座。其中土坑竖穴墓有8 座,积石墓有9 座,可见弹簧状金耳环并非单独出在某一类型的墓葬里。这批墓葬的葬具主要为木质,仅宁城地区见有石椁,这应与地方文化有关。墓葬内人骨均为仰身直肢,与典型的中原墓葬的葬式无异。尽管如此,墓葬在耳环圈数、墓葬规格、墓向、墓主性别及身份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仍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这类金耳环及相关问题的突破点。
本文以4 圈为界,将弹簧状金耳环分为两式,Ⅰ式为2-4 圈,4 圈以上的定为Ⅱ式,称为多圈型。西周晚期以前,弹簧状金耳环见于上孙家寨(图五,1、2)和华县东阳(图五,3),且均为Ⅰ式。此式金耳环在刘家洼、玉皇庙墓地、唐县钓鱼台、访家庄、北辛堡等诸地点也有发现(图五,4-9),战国以后这种耳环基本消失。Ⅱ式金耳环最早发现于闻喜上郭M55(图六,1),墓葬年代很接近刘家洼M34 的年代,介于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之间。
另外,刘庄塔岗梁M3(图六,2)和故郡M2(图六,3)也出土了这种新式的金耳环,时代较晚。春秋早中期时,Ⅰ式金耳环在河北南部、北京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已有发现。所以,弹簧状金耳环最早的型式为Ⅰ式,多圈型的Ⅱ式金耳环由其衍生而来,出现年代不晚于春秋中期。
墓葬规格上,选择出土弹簧状金耳环的墓葬与其所属墓群的其他墓葬作对比,试图了解背后的人群及社会阶级状况。华县东阳M67 为中型偏小墓,刘家洼M34 为小型墓。而闻喜上郭M55,刘庄塔岗梁M3 在本墓群中均为最大型的墓葬。北京延庆龙庆峡M30、玉皇庙诸墓、宁城小黑石沟M8501,以及晚至战国早期的故郡M2,墓葬规格均为首领级的大型墓或中型贵族墓。这一现象表明,出土弹簧状金耳环的墓葬存在由小型墓向大型墓发展的趋势。进入东周后,此类金耳饰被统治阶级吸收和垄断,成为专属的附葬品,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墓向方面,除了上孙家寨及宁城这两个地点外,其他地区可确定墓向的墓葬共有17 座。其中东西向墓有9 座,数量最多,8 座集中在北京及其周边,仅灵寿西岔头处在古代中山国统治地区。南北向墓共有5 座,均发现于晋陕地区。东北向墓有3 座,分别是中山访家庄M8004、唐县钓鱼台积石墓和新乐中同村M2,按简报判断均为鲜虞墓葬(67)。根据墓向的不同,可以对这些墓葬地点进行区域划分,晋陕地区为A 区,河北、北京地区的墓向接近,列为B 区。在B 区的北京地带,春秋时期主要分布着玉皇庙文化。东向是玉皇庙文化固有的一种葬俗传统(68),而不见东北向墓。林沄和杨建华等先生均认为该文化的族属为白狄,本文从此说(69)。但据墓向观察,其族属不是早期鲜虞,应为另支白狄。
出土弹簧状金耳环的墓葬,墓主大多为男性,仅玉皇庙YYM2 为成年女性墓(70)。该墓是五座甲B 型墓中唯一的一座女性墓,规格较高,地位仅次于三座甲A 型的首领墓,极有可能为首领夫人墓。墓内随葬品丰富,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和兵器随葬。这种情况在商代即有,商王武丁妻妇好随军出征,得到特别封赏,因而墓内随葬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兵器(71)。但一般情况下,兵器可认为是男性使用。以玉皇庙墓地为例,在156 座女性墓中,除M2 外,其余墓内无一件青铜兵器出土。这种弹簧状金耳环在发展较为成熟的等级化群体中,和青铜礼器、兵器一样,代表着权力和地位,通常为男性高级贵族主导和占有,女性在依附关系下可有条件地获得这种特权。
通过以上分析,能初步勾勒出弹簧状金耳环的发展与传播路线。其在齐家文化出现后,首先传至上孙家寨,并于西周早期趁李家崖文化消失之际,进入关中盆地。春秋早中期,弹簧状金耳环因素东进至刘家洼,沿运城、临汾一线,北上至晋中盆地,越过太行山,首先进入北京和赤峰地区。鲜虞族兴起后,也接受了这种穿戴习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多圈型金耳环很可能随戎狄东迁,进入石家庄地区,行唐故郡M2 所见的多圈金耳环就是证据。
晋陕地区作为三代文明最重要的核心区之一,既是珥状金耳坠的发源地,也是早期弹簧状金耳环的主要传播区域。本文对这两类金耳饰进行类型学研究及分期断代,初步确定了其早晚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在地域上的分布规律。根据金耳饰在各地出现的时间先后的比较分析,建立了这两类金耳饰各自的发展传播路线,并指出这类文化因素的传播直观反映了政治和军事行为常左右着人群的迁徙和活动。
珥状金耳坠属于李家崖文化的本土因素,分布区域局限于晋陕地区。弹簧状金耳环最初属于古羌戎遗存,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这两类金耳饰并不共存,但有着紧密的先后连续性,意味着商末周初时,羌戎与鬼方是东西对立的。当鬼方消失后,羌戎得以东进,占据了关中盆地及其以东的区域。
春秋中期,秦晋争霸,竞相扩张,控制并驱逐戎人。羌戎逐渐与各地的土著人群结合,开始衍生出新的戎人支系,并共同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穿戴习俗。反映在器物方面,即是弹簧状金耳环的分布中心不断改变,一直存在向东、向北的趋势。
春秋晚期后段,玉皇庙墓地废弃,不再有新的人群埋入,这一现象与赵襄子灭代的时事相吻合。故本文赞同林沄先生的观点,玉皇庙文化属由狄人建立并被赵襄子所灭的“代”(72)。据前文分析,这些狄人应为白狄,但不属于鲜虞族。
战国早期,多圈型的弹簧状金耳环开始出现在太行山以东。究其原因,当是戎狄在东周时期,先后受到晋与赵的压力,被迫跨越太行山东迁所致。
注释
①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2003年14期。
②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代》,科学出版社,2008年;乌恩岳斯图:《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2期。
③马健:《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09年3期。
④党郁:《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金属耳饰初探》,《草原文物》2018年1期。
⑤徐艳华译:《孝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⑥㊺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下)》,中华书局,2018年。
⑦这两类金耳饰均分布在北方地区,南方未见。
⑧㉜ 郭政凯:《山陕出土的商代金耳坠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88年6期。
⑨ 郑家塬和白燕墓葬的材料未正式发表,故不多述;桃花庄金耳坠的图像不清,难以梳理。
⑩朱华:《山西洪洞县发现商代遗物》,《文物》1989年12期。
⑪㉖ 杨绍舜:《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考古》1977年5期。
⑫ 临汾博物馆<晋霸春秋>展厅。
⑬ 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4期。
⑭ 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文物》1960年7期。
⑮㉕ 高雪:《陕西清涧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4年8期。
⑯㉞ 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
⑰ 孟琦、杨建华:《李家崖文化分析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与文物》2016年1期。
⑱ 渭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渭南文物精粹》,三秦出版社,2013年。
⑲ 李学勤:《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⑳ 刘军社:《先周文化与光社文化的关系》,《文博》1995年1期。
㉑ 张亚萍、张多勇:《关于豳地和公刘邑的考察》,《豳风论丛》,2015年。
㉒ 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㉓ 王进、南普恒:《山西隰县庞村出土殷商青铜器再认识》,《中原文物》2018年1期。
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集)2004年。
㉗a.孟宪武:《安阳三家庄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考古》1985年12期;b.杨锡璋:《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考古》1983年2期;c.发掘者认为三家庄及三家庄东遗存晚于二里岗时期,早于殷墟一期。但唐际根先生定其为殷墟一期早段,暂从此说。
㉘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考古》1979年3期。
㉙ 孔德铭、王兴周:《河南安阳市殷墟郭家庄东南五号商代墓葬》,《考古》2008年8期。
㉚ 刘一曼:《殷墟郭家庄160 号墓的发现及主要收获》,《考古》1998年9期。
㉛ 安阳市博物馆:《殷墟戚家庄269 号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3期。
㉝a.李学勤:《商青铜器对西土的影响》,《殷都学刊》1987年3期;b.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㉟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㊱ 杨锡璋:《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 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6期。
㊲ 苏荣誉等:《淳化黑豆嘴出土的青铜壶研究》,《文博》2019年1期。
㊳[日]难波纯子:《商代铜盘内底上的世界》,《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㊴ 王克林:《戎狄族源的考古学研究》,《文物世界》2004年2期。
㊵ 周广济等:《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10期。
㊶ 许成等:《宁夏固原杨郎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年1期。
㊷ 王国道、崔兆年:《青海卡约文化出土的金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5期。
㊸ 中国考古网,2009年1 月14 日。
㊹ 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㊻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
㊼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芮国遗址》,《考古》2019年7期。
㊽ 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三晋考古(第一辑)》,1994年。
㊾(68)(7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全四册)》,文物出版社,2007年。
㊿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
(5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52) 胡金华、冀艳坤:《河北唐县钓鱼台积石墓出土文物整理简报》,《中原文物》2007年6期。
(5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
(54) 李有成:《原平县刘庄塔岗梁东周墓》,《文物》1986年11期。
(55) 边成修:《山西长治分水岭126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4期。
(56)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龙庆峡别墅工程中发现春秋时期墓葬》,《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
(57) 贺勇、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年2期。
(58) 刘来成:《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5期。
(59) 文启明:《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年6期。
(60) 张春长等:《河北行唐县故郡东周遗址》,《考古》2018年7期。
(61) 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文物》1986年6期。
(62) 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1期。
(63) 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4期。
(64)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察右前旗白家湾金器窖藏发掘简报》,《草原文物》2011年1期。
(65) 高毅:《内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发现金银器窖藏》,《考古》1991年5期。
(66) 吴业恒:《河南伊川徐阳墓地的族属》,《大众考古》2017年6期。
(67) 平山地区还发现几座春秋中晚期鲜虞族墓,如访家庄M8002和M8006、北汲村北M8212等,墓向主要为东北向,也有少量东西向墓。故郡墓群中,战国早期的积石墓也多为东北向或东西向,M2应不例外,所以东北墓向应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鲜虞墓的一大特征。
(69) a.林沄:《关于中国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b.杨建华:《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考古学报》2009年2期。
(71)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72) 同69a。
附表一 珥状金耳坠信息一览表
附表二 弹簧状金耳环信息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