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根平
40年前,昆山是苏州的“小六子”,周市镇市北村更是“老鼠尾巴最后一节”。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一任任村书记接力奋斗,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始终以“党建、发展、为民”为工作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逐渐从一个普通的小村子发展成为村级资产超2亿,人均收入达4.5万元的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改革开放前,市北大队是周市人民公社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大队。大部分村民辛苦劳作一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住的茅草屋钻风漏雨,路是泥路,坑坑洼洼,到昆山县中心要穿越大片田埂,走上两个小时,或者等半天才能坐上船摆渡出去。那时市北大队书记叫陈惠南,在任11年,他总是尽可能省吃俭用,一旦听到有村民青黄不接、孩子饿肚子的消息,就竭力帮助他们度过困难,他还带领全村10个生产队开挖中心河,保住了逢雨必淹的庄稼地,让村民的辛苦付出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1978年,市北大队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97元,全大队固定资产总价值不过数万元,即每个生产队都有的几间仓库加一个打谷场,几条农船加一辆手扶拖拉机,以及村大队部的几间办公室,集体经济面临资不抵债的窘境。为了走出困境,一任任书记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1978年,实施“定额包工”为主要形式的劳动管理制度;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村民王金林、王振其合伙承包66亩农田,成为当年全镇最大的种田大户。市北村的一任任书记引导村民加大副业生产,积极参与家禽养殖,前后延续近20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改革开放前的197元,增加到1998年的4718元,增长了24.4倍,同时办起了村办企业市北电机厂、波纹管厂,经济逐步有了起色。老百姓除了种地,有了第二条、第三条路子,口袋里也开始有点钱了。
1997年,为推进昆山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建设,需要充实一批政治素质高、创业能力强的“双带能人”,土生土长的吴根平成为市北村支部书记的人选,而他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在当过兵、经过商、任职过机关部门负责人后,开始了“二次创业”。1999年,吴根平担任村书记,在全村确立了“党建、发展、为民”的发展思路。
2001年,市北、范潭、蔡泾三村合并,吴根平毅然挑起重担,在全体党员群众的支持下,利用市北村毗邻城市北部片区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坚持一产稳村、二产强村、三产兴村的指导方针。坚持“迎着困难埋头干”的精神,一方面抓土地流转,建立绿色无公害种植基地,变“农民”为“股民”,进一步拓展基地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外向配套,拓宽发展门路,营造村民竞相创业的浓厚氛围。500亩粮油基地,近800亩绿色无公害种植基地,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商业用房、农贸市场等一批强村富民载体相继建成。随后市北村又提出“跳出市北、发展市北、壮大市北”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与昆山市政府一河之隔的河北岸,建成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市北大厦,村级集体经济大幅提升,市北村面貌焕然一新。
2004年5月3日和2012年5月21日,胡锦涛同志、李克强同志分别视察市北村,对市北村的“党建引领发展为民”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成立的“老书记工作室”,既是调解室又是议事厅,老书记发挥余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夸奖。以“内增党的元素,外树党的形象”为目的,建设党员群众学习教育实践展馆,推动党建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完善市北村荣誉室,引导全村党员干部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升级村法治展厅、更新法治长廊和法治公园内容,将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推向纵深。改造廉政宣传教室和清风谈心室,进一步落实党建责任、规范党员日常管理、开展廉政教育,将“廉”字融入党员灵魂。
市北村始终牢记“党建、发展、为民”的总思路,在“党建”引领下,“发展”和“为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市北村以超前的理念发展村、治理村,领导们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做人民的好公仆。40年来,市北村党委求真务实、接力奋进,深入村民家中,听民意、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困,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做村民的贴心人。同时以三大经济合作组织为平台,扩大富民合作项目,股权固化分红、收入稳步增长。农贸市场部分商铺面向村民优惠招租,促进村民创业和增收。率先推行“五道保障”“八业富民”和“八项福利”,所有户籍村民享受免费医疗保险,大病报销不封顶,完善农村社会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扩大“幸福市北”品牌影响力。
富了“口袋”之后,如何让村民的“脑袋”同步富起来,是摆在市北村党委班子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市北村发展起来的这些年,以吴根平为代表的一批村干部十分重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一方面,坚持“脑袋里有才,就不怕口袋里没财”。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凑不上学费,吴根平自掏腰包让孩子上学,并建立一项特殊的制度— —“十大名校奖励金制度”,即村里有孩子考上全国十大名校,村委会就会送出一份奖励金以兹鼓励。同时在村里设立市民学校,针对农民转型后从事的行业,开展各种培训班,丰富村民脑袋。
另一方面,村里紧扣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契机,紧抓队伍建设。首先是抓党员队伍,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戴党徽、亮身分、担重任、做表率、树形象”,开展“党员户挂牌亮身分,模范作用心中记”行动,将全村党员家庭从幕后拉到台前,增强党员和党员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时刻接受群众监督,争做表率。其次是抓志愿者队伍,成立了楼道长队、尊老服务队、青春市北志愿者服务队、老书记团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再次是抓全体村民,通过市民学校、道德讲堂、评选优秀家庭和身边榜样等活动,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影响村民,提升村民的素质。此外,市北村还积极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成立舞蹈、歌唱、门球等队伍,帮助村民协调场地、协助演出,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村民融入城市发展的大潮中,自觉主动地提升思想素质。通过不懈努力,市北村村民走上了“收入多元、保障多重、生活多彩”的“三多”幸福之路。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市北村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扬帆再出发,谱写着“富口袋”和“富脑袋”的新篇章。确立“七星市北”党建品牌,寓意其如北斗星始终围绕北极星旋转,肩负着指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振兴的红色使命。同时七星亦指“齐心”,寓意市北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奋斗的汗水换取老百姓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建设美丽家园、幸福市北。具体内容是:一颗红心照市北,二条主线在其位,三类举措农业兴,四大提升环境美,五项约定乡风清,六种治理民生惠,七个方面百姓宁,乡村振兴民心归。完善“一站三点”党群服务体系,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为农业兴、环境美、乡风清、民生惠、百姓宁贡献力量,最终实现民心归。争做务好农、管好村、育好人的新“三好生”。
开展“喜庆十九大 共圆中国梦”系列活动,组织村两委会委员和党员代表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闭幕式,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当晚,举办市北文艺专场演出。以冬训为契机,向党员同志发放党的十九大学习笔记本和签字笔,并开展“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讨论。市北村与维信诺、市一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组建党建红色联盟,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开展精准扶贫,通过物资扶贫、文化扶贫、结对扶贫、就创业扶贫“四步走”,推进“贫、志、智”同扶和“口袋、脑袋”同富。组织党员干部慰问高龄老人,并开展志愿服务,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到每家每户。
不忘农业根本,在市北农场和高效农业种植园的基础上,引入正大田园综合体和绿聚能都市科技农场等项目,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加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多方协力、多管齐下,改善农村和小区的生活环境,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幸福市北”建设。同时市北村作为昆山市乡村振兴讲习所北校区的主阵地,将“育好苗、补好秧”作为今后主要工作之一,奔着“让田间地头多一点职业农民,让基层一线多一点全科社工,让每个角落多一点志愿服务”的念头,努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
党建引领是前提,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活富裕是关键,乡村振兴是目标。40年来的砥砺奋进,努力拼搏,市北村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特色村、共青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一批省级创业型村等百余项荣誉。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市北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不忘初心,再起征程,努力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转变为现实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