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盛名之下的减法人生

2019-03-23 03:52林饱饱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19年3期
关键词:速用杨澜诺奖

◎林饱饱

素材聚焦

2019年1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在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屠呦呦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一块儿成为候选人。

屠呦呦,早就是中国的骄傲。她提取的青蒿素,救疟疾患者于危难。她的发现走向世界,获得诺贝尔奖。 但这一回,屠呦呦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亚洲唯一入选的科学家,更是整个科学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

人物背后:

/减法人生其一:一生只做一件事/

屠呦呦与青蒿素结缘,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肆虐,全球都没有控制这个病的办法,很多生命就此告终。1967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要集中全国的科技力量,联合研究对抗疟疾的新药。

屠呦呦所在的单位响应号召,对抗疟疾的523项目启动,而屠呦呦成为中医药协作组的组长。那一年,屠呦呦39岁。她带着一批研究员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了380种提取物用在小白鼠身上做抗疟疾检测。 长达4年的时间,毫无进展。对于药物研究,这太正常了,枯燥、寂寞常常令人绝望,但屠呦呦没有放弃。

“东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中写道。

就是在这种忘我的研究中,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适合治疗疟疾。

素材速用:39岁受命,85岁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历经无数次失败挫折,把自己当做人肉实验,以身试毒,一度肝中毒也毫不退缩。成功的路上,我们需要这种义无反顾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

/减法人生其二:不争名,不夺利,不上位/

屠呦呦,这三四年来成了全国无人不晓的大名人。

她人生的高光时刻,从85岁才开始。

但她从二十来岁起,就献身中药研究,三十多岁就献身青蒿素研究。

这中间,漫长的五十年,她有成果,没认可。

有人调侃:“屠呦呦,你这个三无科学家。”哪三无呢?一无博士学位、二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

她读大学那会儿,正赶上大跃进,之后是文革,没法读博士,没法出国留洋。

但手握二十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却没有院士头衔,太不可思议了吧?

其实她也好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都落选。

原因呢?用她周围的人的话来说:“屠呦呦,太不善交际了。”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说:“她何止不善交际,还特别爱说真话、不会拍马屁。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也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她骨子里也并不介意,她眼里只有科研高低、真理与否,你不给我院士当,我正好待在实验室里,继续研究、继续优化成果。

很多年后,屠呦呦功成名就,杨澜问她:“人们称你为三无科学家,请问您为什么没有当选院士?”

屠呦呦说:“我如果当选了院士,怎么还会搞科研获诺奖?”

杨澜接着问:“您的科研成功70年代就完成了,为什么40年后才得奖?”

屠呦呦说:“因为诺贝尔奖一直等着我。”

杨澜问:“您获得了诺奖,现在可直接晋级院士了,是吗?”

屠呦呦摆摆手:“不,我现在这样比院士强多了!”

素材速用:曾经有人说过:“成功这事儿,你不该去追求它,你得老老实实去追求过程,等你把过程做好了,成功和名利自然而然扑过来。”在名利面前,屠呦呦没那么着急,更像试试一个默默耕耘在科学研究路上的践行者。

/减法人生其三:盛名之下,不邀功/

在获诺贝尔奖、被全中国熟知之前,屠呦呦就被国际生物医学界盯上了。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这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

这也算是人生殊荣。但屠呦呦淡泊惯了,盛名来了,她依旧淡泊。

她曾委托北京校友会校友向母校赠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并亲笔写上“赠母校惠存”,盖上她的印章。

这是她一辈子的研究成果著作,最能作为感恩礼物回馈给母校。至于为什么不出席,她不希望母校校庆的聚光灯落在自己身上。

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还是尽量保持低调。

据说,她住的北京四环某个小区,当时诺奖出来,还没人知道她就是得主。因为她叮嘱亲戚朋友还有同事,一定要保持低调,自己平时也跟普通老太太一样,谈最多的就是女儿、孙女,不谈科研。

打电话来祝贺的,约采访的,上门来约谈的,多得不得了。屠呦呦老伴儿知道她个性,就是不喜欢整这些花边儿,尽量帮她挡掉:“一大早起来,不知道接了多少电话了”“获奖和我没有关系,我不好讲”“老太太今天太累了”……

屠呦呦说:“说实在的,我也没有老是想着得不得奖的问题。荣誉的根本问题是荣誉多了,你的责任也大了。对不对?”

屠呦呦说:“如果我获奖,能够作为新的激励方式,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多做点工作,我会很满足。”

屠呦呦说:“科研成功能否获得世界公认,不是靠期待和愿景,而是需要创新和发现。”

直至今天,屠呦呦依然很低调,关于青蒿素,她原本可以孵化出无数研究的感人故事,但是她没有。

她出名之后,有署名屠呦呦的鸡汤文流传甚广,帮她的人生增光增辉,让人们对她记忆更深刻,但她也公开说那不是她写的。

关于青蒿,她只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关于科研,她只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素材速用:荣誉面前她却有着更强的社会责任,一个单纯到眼里只有手中事的人,拿了诺奖;一个单纯到眼里只有眼前人的人,家庭圆满;单纯的力量,减法的力量,也是屠呦呦的力量。

猜你喜欢
速用杨澜诺奖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无人机研发:“中国制造”不甘落后
无人机研发:“中国制造”不甘落后
养一条鱼需要多少水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真实也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