廻銮碑

2019-03-22 02:16聂保春
卷宗 2019年8期

摘 要:廻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是记载北宋时期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是中华民族和睦友好的见证。宋辽和平百余年,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廻銮碑、御井、契丹出境

廻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是记载北宋时期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是中华民族和睦友好的见证。宋辽和平百余年,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碑为宋真宗亲笔诗文,内容记其亲征之事,字体苍劲秀丽、潇洒流畅,是宋真宗遗留后世的书法珍品。御井为其附属文物,据载为宋真宗驻跸时所凿。井水清澈、甘甜,旧志称“御井甘泉”,为濮阳八景之一。

1958年11月,中央首长视察河南时,曾询问过宋真宗所登的北城门楼;1945年秋,陈毅元帅驻军濮阳,曾赋诗一首《秋过濮阳》,其中“能掷孤注寇莱好”即指此事。

1 廻銮碑简介

廻銮碑,时代为宋代。地址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御井街。

廻銮碑又名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阳老城御井街路西,是公元1004年北宋宋真宗与寇准亲赴澶州(濮阳),登上澶州北城门楼指挥宋军击败辽(契丹)兵,并订立“澶渊之盟”的历史见证。其碑体残高2.6米,宽0.99米,厚0.32米,上刻《廻銮诗》一首由宋真宗撰文并书丹,又称《契丹出境》诗,书体行草。诗文是:《契丹出境》“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廻旆跃龙骧。”廻銮碑旁的御井,为宋真宗驻跸时所凿。旧志称“御井甘泉”。

2 廻銮碑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廻銮碑地处东经115度,北纬35.7度。位于濮阳县城内御井街中央,属本县城关镇御井街居委会管辖范围。东北约500米为明代四牌楼,北约50米为西大街,西约1000米为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南约500米为五代城墙,周围是民宅,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红色的围墙与山门和新建的全石质仿宋北亭交相辉映,错落有致,显得古色古香,肃穆庄严。御井位于廻銮碑前,为宋真宗驻跸时所凿,泉极甘冽,旧志称“御井甘泉”为濮阳八大景点之一。

3 廻銮碑历史沿革

廻銮碑刻于北宋仁宗嘉祐在二年(公元1057年),宋真宗赵恒撰文并书丹。是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历史见证。

清乾隆七年(1742年),在御井前立“御井甘泉”碑一通。

民国二十五年河北省濮阳区行政专员兼濮阳县长丁树本立碑,将“廻銮诗”用隶书重刻于上,并撰题记。

1945年9月,陈毅《秋过濮阳,月下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诗有“能掷孤注寇来好”之句,即指此事。

1958年11月,中央首长在新乡火车站接见豫北各县县委书记时曾向濮阳县委书记王惠民问起宋真宗所登的澶州北城门楼。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后,濮阳师范红卫兵推到了“廻銮碑”,至此,廻銮碑碑身与碑趺丢失、分离。

1978年11月,濮阳县革命委员会修补了契丹出境原碑,粘接了民国年间的廻銮碑。并按原文复制了“契丹出境”碑,碑阴刻“契丹出境简介”。

1979年,在御井北侧,建原殿顶碑楼,长4.9米,宽2米,将三碑同立于楼内。

1988年,濮阳县政府复立“御井甘泉”碑,孙聚五书丹,同年,对御井地面进行了硬化。

1991年2月5日,时认总书记的江泽民参观了廻銮碑,同年有县政府投资修建了山门与仿古围墙,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

4 廻銮碑概况

4.1 描述

廻銮碑为青石质,长方形,顶部有榫以连碑首,碑首遗失无存,碑身下接碑趺。碑身残高2.6米,宽0.99米,厚0.32米,因碑身下部年久风化严重,早年用水泥修补加固,因而掩去大部碑文。碑文阴文大字行草杂章五行,首行题“契丹出境”下仍有字,因水泥局部脱落而显出部分字迹,余仍为水泥固封而不可见。正面碑文即廻銮诗,现存31字,草书阴刻,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潇洒豪放有力,旁题“契丹出境”四字。

公元十一世纪初,我国出现了宋、辽、夏等几个政权相互攻伐的局面。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园一零零四年),辽军大举南侵,直抵澶州(今濮阳)。对北宋王朝造成严重的威胁,以宋真宗赵恒为首的统治集团惊慌失措,纷纷议论弃汴南逃。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逃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逃成都,同知枢密院事寇准则反对迁逃,坚决主张抵抗,并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在百姓的要求和寇准的督促下,勉强渡过黄河,北进至澶州以抵御契丹(辽)。河北军民大受鼓舞,当宋真宗的銮驾登上澶州北城門楼时,宋军将士士气大振,辽大将肖挞览中箭身亡,宋兵大获全胜。辽乃遣使讲和,当时宋真宗借口“屈已安民”,也主张议和。便不顾主战派的反对,遣曹利用等出面与辽谈判,议定宋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撤兵,两国和好,保护边境和平局面,签定了条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澶渊之盟”。宋真宗班师回朝时,听到曹利用以三十万成约后,大出所料,高兴异常,不但对曹利用给予重伤,而且欣然“作廻銮诗,命近臣和”。据《玉海》记载:“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甲寅,幸龙图天阁观真宗幸澶渊诗碑文。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丙戌,诏澶渊御制亲书廻銮诗存于州廨,其令刻石藏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戊申命宰臣彦博篆书澶州信武殿真宗御诗碑额”。即廻銮碑立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诗文为宋真宗赵恒撰文并书丹,是为御碑,即现存“契丹出境”碑。

“澶渊之盟”是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毛主席视察河南时,曾询问过宋真宗所登的北城门楼。一九四五年秋,陈毅元帅在濮阳整军所作《秋过濮阳,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诗有“能掷孤注寇来好”句,即指此事。

廻銮碑是记载“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仅存的唯一实物。

4.2 附属文物

御井位于廻銮碑南侧,是廻銮碑的附属文物。御井西侧“御井甘泉”原碑立于清乾隆七年,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在“御井甘泉”碑石复制品,立于1987年,为清丰书法家孙聚五书丹。碑阴刻石云:“御井甘泉,宋真宗驻跸所凿,据载景德元年,契丹出兵南犯,直抵澶州,京师大震,议论纷纷,庙堂折冲无策,寇准力排众议,保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破辽取胜班师回汴时,真宗赋契丹出境诗,由寇准书丹镌石于御井北”,后人为纪念寇准,建寇公祠于井西。碑碣挺立,松柏参天,苍翠阳翳,景色清幽壮观,为州八景之一。清乾隆七年,时人又立御井甘泉碑于此。文人名士临瞻凭吊者络绎不绝,且多有感怀之作。若:“宋家留御井,去意旆还时,孤注功难泯,堂堂列像祠。”“御井甘泉,水清冽厥味甘美,濮阳历代佳酿多沿用此水,今濮阳御液名酒,即传承之遗风,质纯味甘,柔润芳香,回味悠长。然历史名胜御井甘泉碑因风雨侵蚀,屡经动乱,碑身断裂,残缺不全,文字剥落难辨,今广大群众社会各界要求修葺之声日甚,濮阳酒厂尤为关注,并予输绢。濮阳人民政府秉承民意,揽制新石,恢复旧观。碑使灿烂渊远之民族文化而流长为记。”落款:“濮阳县孔德钦,书丹孙聚五,篆刻周云峰;监制斐经武、焦进文;石刻王安民。”

5 廻銮碑的价值评定

1)廻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是记载北宋时期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是中华民族和睦友好的见证。宋辽和平百余年,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在艺术方面,廻銮碑由宋真宗赵恒撰书并书丹,草书阴刻,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潇洒豪放有力,是真宗遗留后世的书法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御井为其附属物,据载为宋真宗驻跸时所凿。井水清澈、甘甜,旧志称“御井甘泉”,为濮阳八景之一。御井经历千百年現仍可使用。

4)“澶渊之盟”是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中央首长视察河南时,曾询问过宋真宗所登的北门城楼。一九四五年秋,陈毅元帅转战到濮阳,所作《秋过濮阳,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诗有“能掷孤注寇来好”句,即指此事。

作者简介

聂保春(1962-),男,汉,河南濮阳人,大专,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