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社会的严密控制

2019-03-22 11:43任世江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明朝朱元璋

任世江

[关键词]明朝,社会控制,朱元璋,治国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03-07

初中教科书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以五军都督府统兵,皇帝直接掌握军权;用锦衣卫(厂卫)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科举严格从四书五经命题,禁锢思想,等等。20世纪下半叶的高中课本大致就讲这些,有时删减。从王朝制度说明强化君权是历史学的传统,从社会控制角度也可以说专制,似乎更生动,可能更接近学生经验,对深入学习也更有意义。鸦片战争以来,底层民众对外族入侵持观望态度,不到保家之时不知卫国,甚至不分敌我。追溯历史,原本家国一体的观念,自明清以来逐渐分裂,国家管教民众,不爱护民众;政府有权,民众无权。处于被奴役、被管制的个体不会将国家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吴晗说,朱元璋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①他开创的一套控制官僚和民众的制度,使秦始皇相形见绌。他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也是剥夺农民最狠、管束农民最严的皇帝。课文“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都是描述他建立新朝的统治秩序。明朝延续200多年基本遵循了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先講朱元璋这个人,再说他怎样实施对全社会的严密控制,这样的历史课比描述王朝制度更有意思。而且按照时序,改变省级和中央体制也在新政权稳固之后。深入学习也应着[于社会变化,了解明清社会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前提。

一、贫农朱重八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四,祖父叫朱初一。宋朝时平民百姓一般不起名字,元朝不许起名字。“五四”就是出生时父母年龄合计54这个数字,也许父亲28,母亲26;也许父母都是27岁。明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重五,父名常六六。②“重”是行辈,朱元璋之上还有重一、重二、重三……重七,7位兄长。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是朱五四的侄子,重八是朱家大排行的顺序,是朱五四最小的儿子。朱五四还有两个女儿,共有4男2女6个孩子。后来朱重八给自己起名兴宗,再改名元璋,字国瑞。登基做皇帝后取年号洪武,后人又称其为朱洪武,或洪武皇帝。

朱家祖籍江苏沛县,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刘邦也是起义打下天下,但他不是贫下中农,是不劳动的痞子,成年后做个小吏。中国古代史上打江山、坐江山的农民只有一个洪武皇帝。朱五四没有土地,一贫如洗,为租地多次搬迁,最后落脚安徽凤阳,仍然从这个村搬到那个村。吴晗解释朱五四总搬家的原因是:租到几亩荒地,起初地租是交收获物的六成;待生地变成熟地,地主又要加租,加租后所剩无几,不能维持生计,又无处说理,无奈只得搬迁,另觅田主,重复垦荒历程。③同时期的西欧,领主与农民订立的租地契约,领主不能随意增加地租,只能“依法剥削”。法庭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维护佃户的权益。这是中西封建时代的一个不同点。像朱五四这样的佃农一辈子贫穷,因为租地权和地租权都在地主手里;而西欧农民可凭契约维权,有可能积累财富。1793年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留下了他们的观感:在普通中国人中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看不到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朱元璋生活的14世纪下半叶(即欧洲中世纪晚期),西欧农民极少造反,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甚至超过领主。①到18世纪末所谓乾隆“盛世”,中西农民的反差愈加明显。

朱重八落生时朱五四已经47岁。朱重八16岁之前整天给地主放羊放牛,帮助家里干活儿,大概没吃过一顿饱饭。他16岁那年,一场瘟疫夺走了爹妈和两个哥哥的性命。家徒四壁,“殡无棺椁,被体恶裳”,②草草埋葬了亲人,他出家当了和尚。时逢饥荒,没多长时间寺院粮尽,朱重八被打发出门,成为手持木鱼、瓦钵的化缘和尚,四处游荡。云游三年后他又回到凤阳的寺庙。这时反元风暴四起,天下已经大乱,朱重八观望了几年,“既忧且惧”,③在寺院被焚后无处安身,这才下决心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这年他24岁。朱重八是地道的穷苦人,但是,极端贫穷没有促使他积极参加“革命”。也没有证据表明,朱重八因受到蒙古人的欺压而奋起反抗。他更像是被乱世裹挟进造反的洪流之中,课文也没有说他是农民起义领袖。加入造反队伍后,他改名朱元璋。

二、打天下的朱元璋

朱重八阅历丰富,胆大心细,有勇有谋又有主见,入伍之后屡建战功,受到郭子兴的关注,由士兵逐步升迁,成为郭子兴的心腹大将。郭子兴还把他抚养的义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三年后郭子兴战死,27岁的朱元璋成为这支义军的首领。

元末农民起义集中在淮河以南原南宋地域,因为“南人”地位最低,从元世祖忽必烈时起,汉人的反抗一直没有停止过。朱元璋做云游和尚时,淮西、浙东一带起义,元军镇压乏力。1351年,聚集在黄河工地的十几万民工造反,烽火蔓延,各地相应,元军顾此失彼。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朝人称之为“顺帝”,元朝人给他的庙号“惠宗”)荒淫无能,政府财政空虚,内部争斗不止,军队腐败已经没有了横扫亚欧的锐气。如果起义军像秦末农民战争那样,先合力推翻元朝,两年之内也能夺取大都。但是,各路义军相互倾轧,几个较大的集团,各自称王称帝。张士诚称诚王,国号大周;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陈友谅自称汉王,国号大汉,等等。朱元璋名义上归属小明王,实际上独立发展。他从27岁开始,到40岁称帝,用了十几年时间打败了同属一个阵营的阶级兄弟,然后攻取大都,在两年内统一了全国。历史学家一致认定,民族压迫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但是,朱元璋用兵最多的是兼并起义的各个山头,推翻元朝统治似乎成了次要问题。1357年,红巾军三路北伐,而朱元璋则以应天(南京)为根据地向南扩大地盘。

朱元璋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不是偶然的,他的政治才能和战略[光超乎寻常,狡黠和冷酷也令人生畏。元末各支起义军纪律都不大好,郭子兴的队伍也经常烧杀抢掠。朱元璋做首领后为约束部队,几次斩杀抢掠的小兵示众。他的队伍不仅服从命令听指挥,能打胜仗,而且军纪严明,深得民心。朱元璋知道“得人者昌”的道理,广泛招贤纳士,虚心求教。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心领神会,一直甘愿隶属小明王麾下,缩小自己的目标;直到自己称帝的前一年才弄死小明王。朱升还告诉他“杀降不详,惟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④不轻易杀俘虏成为朱元璋的一个政策,使他的队伍不断壮大。朱元璋礼贤下士还能做到既往不咎。浙东名士刘基是元朝进士,做过官还参与镇压起义军。朱元璋对他礼遇有加,用之不疑。元朝的刑罚很重,朱元璋则减轻刑罚,慎用刑狱。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朱元璋用军队屯田的办法解决军粮问题。在打天下和建立政权初期,朱元璋还多次强调“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①并申明要向唐太宗那样从谏如流,希望身边多几个魏征。但是统一天下之后,朱元璋立马变脸。吴晗在《朱元璋传》里说,他从小就是个孩子王,在游戏中假扮皇帝。不知吴晗的依据是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朱元璋骨子里不是个反抗者。红巾军北伐中原失败后,朱元璋曾派使臣携重礼和亲笔信,向元军统帅求和。②张士诚同属红巾军系统,朱元璋攻打张士诚之前发布讨张檄文,檄文所列八项有六项是背叛元朝的罪状。吴晗惊呼:“不看头尾,使人容易误会成是元朝政府的讨伐令。”③朱元璋在诏书中多次恭敬元朝,推翻元朝后他仍对身边人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④他既不是反抗民族压迫,也不是与地主阶级为敌。他明确说:“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唐之王仙芝……等辈,皆系造言倡乱者。”⑤农民出身不见得代表农民阶级利益。他是个极具权力欲望的强人,生逢乱世,一心想取代元朝自己做皇帝。在打败其他义军,基本统一南方之后,他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政治口号。“立纲陈纪”就是要重建秩序,“救济斯民”只是个幌子。打江山时,因为要“广积粮”,朱元璋从不开仓济民。要坐稳江山,他即刻动手控制土地和农民,把人民的权利剥夺干净。

三、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手段

废行省、废丞相、建五军都督府都是洪武八年(1375)后的事情。设置锦衣卫的时间更晚,但此前皇帝已经采取特务手段监视官员。吴晗说,朱元璋“对历史特别爱好”,⑥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吸取古人治世经验。他的学习成绩优秀,治国首先抓户籍制度。洪武元年(1368),他命令各地领兵将帅及地方官随时注意收集户籍资料,占领元大都后,即令收集元朝户口版籍。转年又公告属民,凡脱离户籍者,立即自首。推翻元朝后不打仗了,他下令百万大军分别下到各州县,挨家挨户清查户口。隐瞒人口,家长处死,家人发配边地,改入军户。地方官有意隐瞒户籍,也是死罪。动用军队清查户籍,几无一人漏网,政府掌握人口6000多万。

朱元璋创建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每户的户口本叫“户帖”,登记户主姓名、年龄、住地、从业、家庭成员姓名、年龄及财产状况,加盖官府勘印。户帖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不同种类,民户当中还要细分,如务农为农户、从医为医户、经商为商户。农户世代务农,军户世代从军(军户屯田也要务农),匠户世代为匠,不能随意改行,更不准随便搬迁。按照户籍,农村居民编入里甲,城镇居民编入坊厢。里甲、坊厢实行相互作保,一家犯罪,全体连坐。政府通过户籍制、里甲和坊厢制控制到每个人。人民不能随意出行,离家百里必须到官府申请“路引”,申请路引的手续非常严格,发放的路引要注明持有人的姓名、住地、职业、出发地和目的地。各关津都有巡检司盘查过往人等,没有路引立即拘留。城镇也有巡逻人员随时检查外来人,没有路引客栈不得留宿。在沿海地区则实行禁海,不准渔民下海,禁止出海经商。路引制度严格控制了国内人口流动,禁海几乎断绝了向海外谋生的可能。农民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界更加狭窄、思想更加愚昧。

在清查户口的同时,朱元璋开始清查土地。洪武元年,他派国子监监生164人到浙西丈田,根据田亩确定赋税。推翻元朝后,清丈耕地在全国陆续展开。因为不断鼓励垦荒,清丈工作延续进行了十几年,政府掌握的田土比元朝增长了4倍。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朱元璋给农民土地,实行垦荒免税政策,先后强迁苏南、浙北等南方上千万农民到北方耕种,等等。但是,他认为“为吾民者当知其分,田赋、力役出以供上,乃其分也。”①农民的本分就是要为朝廷交田租、出劳役,就应该规规矩矩遵守朝廷法度。而且明初恢复经济也没能改变农民生活。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突然想起儿时的邻居和伙伴,于是下令将20家近邻接到南京,负责接人的报告说,这些人衣衫褴褛,无法入朝,朱元璋下令赏赐每人一套衣服、一双鞋、一顶帽子。接见时朱元璋很是兴奋,但这些邻里已经不能像当初那样与他无话不谈、亲密无间,更不敢同皇帝叙旧情。朱元璋对风阳老家还是网开一面的,8年前他安排这些邻里为他守护皇陵,还赐姓朱,每户赐给田地还减轻劳役负担。可这些人仍贫困不堪,完全是一副臣民的样子。这些人如此,其他农民也好不到哪儿去,尤其是精神状态,不是社会高压政策造成的,还会是什么呢?朱元璋也很失望,传旨说“今后不必来了”。②他的重农思想比前代帝王更强烈,控制社会的手段也令前朝君主望尘莫及。

漢代以来的编户制度力图控制人身自由,但秦汉以来的皇帝还没有想到控制人的思想。朱元璋非常重视控制民众思想。白莲教脱胎于佛教净土宗,夹杂民间信仰,在元末农民起义起到发动作用。朱元璋做皇帝第一年,即颁诏书禁止佛、道以外一切民间宗教,宣布白莲教、弥勒教、大明教等为非法的邪教。禁令成为法律条文写进大明律,凡组织者处以绞刑,信徒杖一百还要流放边地。

读书人有见识、思想活跃。朱元璋一方面广招有学之士,为其所用;一方面公开申令: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诛其身而没其家。对愿意为新朝尽力的读书人,他要求思想统一于程朱理学,声称“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③为什么推崇理学?因为先秦儒家还没有“君为臣纲”的理念。朱元璋读《孟子》,见有“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④等几句话,大怒说,这老头儿要活在今天,我非宰了他不可。他下令删节《孟子》85条有违君权神圣的语句,只准颁行《孟子节文》。程朱理学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上升到“天理”,要求人们无条件遵守,这完全符合朱元璋的政治要求。他最重视的道理是敬天、忠君、孝亲,特别指派东阁大学士从经典中摘取有关语录,编成《精诚录》广泛发行。敬天是为抬高君主地位,论证君权的神圣与合法性,为忠君作理论依据。因为“奉天承运”,所以全国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忠君与孝亲都是道德规范。为此,朱元璋不惜表彰为元朝尽忠的将帅,树立榜样。尽孝与尽忠相辅相成。理学家强调修身、齐家,认为治国要从家庭抓起。朱元璋深明此理,积极推行“以孝治天下”,下令全国各乡里每月组织老人巡游六次,边敲打木梆,边呼喊“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⑤他用这种方法宣教民众安分守己,将“六谕”传送到每家每户。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大力表彰孝子、义父和节女。洪武五年,他下令各乡村城镇建立“申明”“旌善”两个亭子,用以集中传达上谕、宣讲律令和表彰好人好事。教化民众的点子都是朱元璋想出来的,做得如此到位,谁人能比?有人赞叹说:“能兼师道而善教者,唯明太祖一人。”⑥此言不虚。

朱元璋不仅命令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朱程的注疏为认知标准,而且规定“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宋代一般读书人都关心国事,北宋和南宋都发生过学生群体干预朝政的事件。朱元璋严令生员妄议国家政事,造成读书人不看现实、不关心国家和民情,进而使整个社会思想日趋僵化。对于少数不肯合作的读书人,朱元璋毫不手软。洪武初年,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不愿应召为新朝服务,以自残手指的方式拒绝。朱元璋闻之大怒,令把二人抓捕送京,并亲自审问,后下令抄家、押回原籍处死,“以绝狂夫愚夫仿效之风”。①苏州人姚润、王谟拒绝作新朝的官同样被处死、抄家。“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诛其身而没其家”写入法律案例,让所有人知晓,断绝读书人的后路。

朱元璋管控社会还有两手,一是用礼治,二是用法治。建立明朝前夕,朱元璋就广征耆儒,研究礼制。洪武元年,他下令启动礼制建设工程;洪武二年指定刘基等人分头拟定各方面的礼书;洪武三年颁行《大明集礼》。在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李善长、朱升、刘基等20多人加速工作,陆续完成《大明礼制》《礼制集要》《洪武礼制》等十几部涉及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比如官员,下级见到上级,下级要站到右边,让开左边,行两拜礼。三品以上官员出行乘轿,四品以下骑马。一至三品的官员可带随从6人,四至六品官可带4人,七品官只能带2人。官员的服饰也有繁琐的规定,住房也按级别,高官7至5间不等,六品以下3间,普通百姓3间(都是指一栋标准,低级官员和普通百姓不能造大房子,拥有多栋都不能僭越),不许用斗拱。民间男女衣服都不准用金绣和绫罗,不能用大红、鸦青和黄色,靴子不能绣花。官员死了棺材漆成朱红色,普通人用黑色不能用红色棺材。对妇女的发型也有严格规定,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没出嫁姑娘头发只能梳三个发结,小丫鬟要梳两个发结,衣服也有区别。朱元璋为什么用心管这些生活细节呢?目的就是让所有人从小事中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身份。社会等级划分清晰,使人的不平等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久之人就麻木了,就像《红楼梦》里的丫头,做惯了奴隶反而不愿离开大观园。礼制培养顺民,是建设专制秩序。

礼制有效,还因为法治高悬。早在明朝建立前一年,朱元璋就颁布了律令,并下令用通俗口语编写《律令直解》,普及民众。洪武七年又发布《大明律》,后来他又亲自编定《大诰》(用法案例及他本人对法治的训话)。明朝刑法恢复了很多极刑,还增加了许多花样。死刑有凌迟、枭首、刷洗、秤竿、抽肠、剥皮,等等。对挑战君权的行为都要处以极刑。子弑父、妻弑夫也要凌迟处死。违反三纲的行为都要受到处罚。违反礼制的各种规定也有相应的处罚,比如破坏“申明亭”杖一百,流放三千里;违反住房规定除房主治罪外,造房工匠鞭打五十;民女不准用金首饰和玉翠,一经发现必然没收,还要问罪。历代法律都维护礼制,明朝亦如此。

四、中央集权于皇帝的制度性措施

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邱汉生等人编写的高中中国历史课本,先讲明初大力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然后叙述“极端的君主专制政治”,关于行中书省改“三司”、废丞相、设五军都督府的文字很简略,与现行初中课本相差无几。后来户籍制等内容相继删除,只保留了权力集中和科举制。其实只讲权力制度也有问题。元朝的行省很大,行省的权力集中;如果继承下来,难免有地方自治倾向。明朝与宋代一样,为消除地方割据的可能而设“三司”分权。这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强化君主专制是间接关系,好与不好存在两种视角。中央集权可能压制地方积极性,地方权力大也存在分裂的隐患。废丞相,设五军都督府,是直接将权力集中于皇帝,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交到一人手里,这种危险性显而易见。这样的政治制度不是好制度,但是,14世纪全世界还没有产生更好的制度。后来欧洲也出现新君主制,当然情况不同。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官僚系统,还有强大的教权与君权平分秋色。因此他们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无法与中国同日而语。再晚一些,俄国彼得大帝也是旷世君主。但他的[界和思想却能带领俄国摆脱保守和愚昧。极端君主专制也要看君主的素质和品性。中国出了个朱元璋,他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汉、唐、宋不是连续不断地强化个人专制。汉武帝强化君权事出有因,但他晚年下“罪己诏”承认过失。唐太宗以开明流芳百世。宋代有“共治天下”与“不杀”政策,官僚士大夫敢于争辩,有时把皇帝逼到墙角。蒙元之前,历代王朝的君臣关系基本能保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传统。汉、唐、宋是古代中国的上升时期,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经济、科技、文化成就不是皇权专制、社会控制严厉的成效。蒙元帝国的屠杀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唐宋以来的中国元气大伤。朱元璋远承秦始皇,使皇权登峰造极。

开国之初,稳定社会秩序是第一要务,皇帝与那些位居宰相的功臣和带兵的将领不是没有矛盾,但朱元璋不能贸然下手,他在不断地观察、试探。他视国家为朱家天下,为子孙继位后排除开国功臣的掣肘和威胁,他下决心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1380)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开始,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开国文臣武将及其亲属全部被杀,只有几个人、几个家庭幸免。这一时期以文字狱杀人也特别多,二者总共杀人十几万。借胡惟庸案,朱元璋宣布废除丞相及其办事机构中书省,今后任何人不准提设丞相,违者凌迟处死。

废丞相后,皇帝直接领导政府各个部门,不仅要决策大事,还要处理日常事务。国家政事繁多,朱元璋也吃不消。后来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选拔大学士组成内阁班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代皇帝草拟批文,但无权直接下达政令。这样,当皇帝厌恶朝政,將决定权交给身边太监时,便屡屡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

废丞相的同年设五军都督府。明朝军队平时布防在各地,分别隶属于中央5个都督府。每个都督府设左右都督两位,总共有10位将军管理军政。他们虽然管理军政,但不能调动军队。兵部文官负责发布军令,考察和选拔军官,有时还领军打仗。这样朱元璋还不放心,又派御史监军,又派宫里的太监监军,他们直接向皇帝汇报军中情况。洪武时期全国军队有121万,大致每5600人编成一卫,全国共设立329卫。军队人数虽多但分散管理,有战事只能皇帝决定调集,事后军队仍回原驻地。

正式建立锦衣卫是在洪武十五年。之前朱元璋派检校侦查官员,检校一般出自皇帝的禁卫军。检校是职务,不是机构,只能执行监听、侦查,不能抓人也不能审讯。锦衣卫有侦察、逮捕、审讯和行刑等特权,还有监狱,民间称之为“诏狱”。锦衣卫是组织完备的军事特务组织,与政府和军队都没有任何关系,直接听命于皇帝。校检和锦衣卫的足迹无处不在,严密监控官员和民众,官员在家中说话很快就会传到皇帝耳朵里。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转天朱元璋就问:“昨天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才说:“你没骗我。”宋濂吓得汗流浃背。朱元璋杀功臣主要使用锦衣卫。锦衣卫最高指挥官是正三品,属于外官。后来明朝皇帝用内官太监统领东厂和西厂,锦衣卫的地位下降。由于特务遍布,人们言行谨慎,生怕祸从口出。万历年间宦官魏忠贤当权,一天晚上有5个人一起喝酒,其中一人喝多了,大骂魏忠贤,另外4人劝他不要惹祸,这人不听,借着酒兴说:“怕什么?魏忠贤再凶,也不能剥了我的皮。”谁知骂声未落,东厂特务就冲进来抓人,后来那人果然被剥皮处死。元朝时用“廷杖”惩戒汉族官员,锦衣卫继承了这种办法,到明武宗时,宦官刘瑾又将廷杖升级为脱下裤子直接打屁股,官员的尊严和人格也没有保证。

朱元璋的性格极其残忍。大学士李仕鲁劝朱元璋不要过分尊崇佛道,朱元璋没有理会。这个李仕鲁闹脾气,当面辞职,不干了,惹得朱元璋大怒,命武士当庭打死阶下。员外郎张来顺,上书建议停止已许配的少女入宫,说“于理未当”,被碎肉处死。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万寿贺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朱元璋认為“则”与“贼”同音,是讽刺他,于是处斩。他亲手制造的因奏章文字而处死的事件就有13起。文字狱不限于奏章,因诗文而获杀身之祸的更多。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王府的旧址上建新府衙,请文坛名士高启写了篇文章,文中有“虎踞龙蟠”等套话,朱元璋认为,魏观想做张士诚第二,下令将魏观斩首,高启腰斩,尸体大卸八块。

如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实施的统治措施。重建统治秩序是每个新政权的首要任务,不这样很快就垮台,太平天国就是如此。强化皇权,杀功臣总要等稳定之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应该有所区别,逐渐深入。依笔者之见,初中了解上述第四部分之前的内容就足够了。废行中书省、废丞相、建五军都督府也不是心血来潮之举,此前都有迹象也有些实际步骤,初中留下悬念即可,高中再说,这样形成全景式的洪武朝历史面貌,不是更好吗?初高中中国史两次循环,问题不在于循环,而是内容重复。不能克服重复的根本原因是成人化、专业化的思维定式。实验课标提出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是正确的,而且至今没有解决。不解决课程内容的问题,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无法改变实际教学效果。初中孩子初学历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中心。2011年版课标提出“点-线”结合的设计思路,意在引导教学深入历史细节。因为历史细节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思路旨在摆脱成人化,但是,设计思路没有完全改变成人化思维,具体到课程内容仍暴露出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原因是研究基础薄弱。指望少数历史学专家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一个理想的课标,不大可能,事实已经证明。

从14世纪晚期开始到20世纪初,明清两朝统治长达500多年。在专制的政治制度下,明清商品经济不可能走向市场经济、法制经济,根本谈不上资本主义萌芽。既然课程内容取消了资本主义萌芽,那么,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势就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社会转型。闭关锁国是封锁了外来影响,根本还是内部。一个社会的创造力依赖于自由——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个体没有自由谈何创造力。汉、唐、宋有那么多发明创造,社会宽松是重要条件。而朱元璋对社会各阶层的控制空前精致,严厉而又严密,人们行动没有自由,思想也没有自由。朱元璋对社会的严厉控制是深层次解答中国落后原因,初中学生虽然还不明白其中的用意,但是,这些是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必备知识。社会主义价值观24个字中“自由”“平等”是“富强”“民主”的基础。历史课堂回顾明朝人缺乏自由是间接地教育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

①②③ 吴晗:《朱元璋传》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165、2、6页。

① 徐浩:《欧洲中世纪领主与农民的收入变化》,《经济社会史评论》2017年第4期。

②③ 吴晗:《朱元璋传》(朱元璋撰“皇陵碑”),第4、48页。

④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8页。

①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3页。

②③⑥ 吴晗:《朱元璋传》,第95、114、288页。

④ 《明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

⑤ 明太祖大诰三编·造言好乱者第十二。转引自吴晗:《朱元璋传》,第95页。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五○,转引自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下),第525页。

②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第803~804页。

③ 《明太祖宝训》卷二“尊儒术”。转引自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上),第286页。

④ 见《孟子·离娄篇》。

⑤ 《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四;《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五。转引自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第290页。

⑥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5页。

① 《大诰三编·秀才剁指第十》;转引自吴晗:《朱元璋传》,第266页。。

猜你喜欢
明朝朱元璋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代中国借鉴意义
朱元璋卖药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草莽皇帝朱元璋
明《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