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对北汉存亡的影响

2019-03-22 04:13刘丽影
关键词:北宋

刘丽影

摘 要:北汉是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政权朝代,存在于河东29年,与后周、北宋进行了多次战争,主要包括与后周发生了晋州之战、高平之战、晋阳之战,与北宋发生了宋太祖天宝元年、天宝二年的战争,公元979年,宋太宗对汉主刘继元招降,北汉灭亡。战争形势随着北汉实力的变化而变化,而辽对北汉的扶持也是其能够与后周、北宋抗衡的强力后盾,使其能够存在29年之久。

关键词:北汉;辽朝;后周;北宋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001-04

北汉自951年刘崇建国起,到979年刘继元投降北宋,国内经济、军事实力无法支持与后周、北宋的数次战争,辽朝对北汉战争的援助成为北汉的坚实靠山。在辽朝对北汉政权进行扶持的情况下,北汉政权是如何存在29年的呢?本文以北汉政权存在29年时间内与后周、北宋的战争为主线,通过辽对北汉的战争的支援及产生的影响,论述北汉政权产生、存在及灭亡。

一、辽朝与建立初期的北汉

北汉的建立源溯于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后汉建立不久,刘知远逝世,隐帝即位。新帝即位,人心不齐,政局紊乱,“隐帝少,政在大臣,周太祖为枢密使,新讨三叛,立大功,而与旻素有隙”[1],隐帝政事上无能,处于被动状态,枢密使郭威屡建战功,因生谋反之心“乃罢上供征赋,收豪杰籍丁民以益兵。”[2]乾祐三年(950年),隐帝被杀,郭威举兵谋反,请立刘崇之子斌为后汉皇帝,刘崇因一己私心,放弃了对郭威谋反的征讨。当时太原少尹李骧认为郭威谋反将来定不会为后汉所用,不会立刘崇之子斌为后汉皇帝,“因劝旻以兵下太行,控孟津以俟变,庶几斌得立,斌立而罢兵可也。”[3]刘崇认为李骧这是在离间其父子,斩首了李骧及其妻子。但事实如李骧所料,951年,郭威建周代汉,为周太祖。同年,刘崇建立北汉,都晋阳,“仍用乾祐年号,所有者并、汾、忻、代、岚、宪、隆、沁、辽、麟、石诸州之地。”[4]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区。

北汉的建立正合辽朝之意。据《资治通鉴》记载“及北汉主立,契丹主使聿捻遗刘承钧书;北汉主使承钧复书,称:‘本朝沦亡,绍袭帝位,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5]辽朝在得知北汉建立后,就有意拉拢北汉,在汉主刘崇自立时就对其厚赠,“然兀欲闻旻自立,颇幸中国多故,乃遣其贵臣述轧、高勋以自爱黄骝、九龙十二稻玉带报聘。”[6]公元947年,辽灭攻占汴京,灭亡后晋势力北归,但辽朝仍有意进行南下征伐,而后汉的建立为辽朝势力介入中原提供了机会,辽朝结援北汉能够为辽朝继续南下掠取中原奠定了基础,并且可以利用北汉太原易守难攻的势形成防御屏障,防御后周一统中原的军事攻击。北汉对于辽朝的态度也表现的很积极,愿像后晉一样依附辽朝,危难时刻可得辽朝援助,这样可使北汉依靠辽朝强大的军事力量立足于河东地区,稳固国家实力,并且辽朝与北汉约为父子之国,刘崇向辽世宗称侄,受辽朝册封。北汉建立初期的辽汉结援得以实现。

二、辽朝对北汉与后周战争的影响

北汉与后周初建之时,两国属于一种敌对争霸关系。矛盾起源于后周杀刘崇之子,并且后周与北汉先后建立于中原,均有图霸中原的野心,为此二者进行了数次战争,最为标志性的就是晋州之战、高平之战、晋阳之战,此三次战争,辽朝的援助对北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晋州之战

北汉成立之初就开始对后周用兵。乾祐四年(951年)正月、二月两次进攻晋州,最后失败。北汉对后周的兵败,并没有放弃,转而寻求辽朝的帮助。十月,辽遣兵援汉,再次入寇晋州,即发生了晋州之战。此次对晋州的进攻,是辽朝首次派兵协助北汉抗周,从兵力上来说,这是一场本应该胜利的战役,“契丹遣彰国节度使萧禹厥将奚、契丹五万会北汉兵入寇;北汉主自将兵二万自阴地关寇晋州”[7],契丹相比北汉,在出战人数上居多,在整个战争中可起到领导作用,稳定军心,成为北汉对周战争坚定的大后方。但是,战争拉锯五十余日,由于出战时间为十月,天降大雪、粮草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契丹思归,闻王峻至蒙阬,烧营夜遁。”[8]辽朝军队听闻敌方援军将近,没有正面迎敌,思归逃窜,扰乱军心,对北汉没有进行良好的助战,加之此为辽汉首次协同作战,战前没有完备的作战计划,导致战争失败,双方兵力损失惨重。

(二)高平之战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去世。刘崇趁“周有大丧,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击其不意。”[9]汉即乞兵于契丹,与辽朝发起了对周的进攻,进逼潞州,军于高平之南,但由于汉主刘崇轻敌冒进,不听劝阻,导致战争失败。在这场战争中,辽朝再次以重兵援助北汉,“契丹遣杨衮将铁马万骑及奚诸部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以助旻。”[10]在战略计划、军事配合上,杨衮听从汉主分列三阵,契丹军居西,并且在面对强大敌军时,杨衮劝阻汉主不可轻敌,冒然进军,但刘崇却没有听从其建议,扬言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11]最终战败,自己仓皇而逃。杨衮见北汉战争形势不利,并没有带兵援助,而是作壁上观,全军而退,并未与周军正面交战。

(三)晋阳之战

高平战后,汉主“收散卒,缮甲兵,完城堑以备周。”[12]杨衮则领军退守至忻口。周世宗乘胜追击,不待修整,发兵北伐,意图兼并其城,围城打援,以符彦卿、史彦超北控忻口,阻断契丹援军,随着周世宗一路北上,所得北汉州县诸多,“北汉忻州监军李勍杀刺史赵皋及契丹通事杨耨姑,举城降;”[13]辽朝则再次派遣南院大王挞烈助攻讨伐,结果周兵军败死伤惨重,辽俘获敌军众多。忻口兵败,晋阳久攻不克,匡国节度使药元福言于周世宗“进军易,退军难。”[14]经药元福建议,周世宗同意撤军回銮。因此,北汉能够顺利地摆脱周世宗围攻,使北汉险些亡国,关键之举在于契丹冲破了后周在忻州的阻拦,从而为北汉脱难提供了机会。

在北汉与后周的三次战争上,辽朝对北汉胜周免其兼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

积极方面:首先,据《资治通鉴》记载“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众。”[15]经济生产匮乏,赋税难收,很难承担战争的经费开支,加之北汉军事力量薄弱,兵微将寡,契丹对北汉的援助能够为北汉减轻一定程度的战争负担;第二,北汉依据辽朝的军事援助得以与后周进行军事较量,在汉辽与周作战时,辽军在兵力上处于主导地位,高平战败刘崇逃跑都是“独乘契丹黄骝”[16],并且晋阳之战契丹助攻,击败后周主力军队,使周世宗晋阳受困,退师南下,北汉得以存活。

消极方面:晋州之战与高平之战使辽朝了解了后周的军事实力,使契丹能够通过晋阳之战一举击败后周的阻军为北汉解围,但在晋州之战与高平之战中,辽朝本可以与后周交战,其表现消极退避,为与北汉联军分散溃逃,这是否表现了辽朝对北汉的援助是虚张声势,并非真正想要协助北汉,而是通过这种虚探的方式来为契丹南下入主中原做准备。

总之,辽朝对北汉与后周战争的援助,保证了北汉的存在继续与北宋较量,也使北汉继续在辽朝的庇护下存活,更加的依赖辽朝。

三、辽朝对北汉与北宋战争的影响

晋阳战后,北汉与契丹北归,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南下战争。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建宋。在对外战争上,北宋采取的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争策略,此在宋太祖与大臣赵普的对话中可知,宋太祖表明自己欲兼并太原,赵普劝说“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17]赵普认为北宋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太原之地,不急于此一时,若太原被一举兼并,北宋要面临的则是契丹异民族国家,继而会产生的边患问题,若北宋与辽朝动用武力,不胜则败,到时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北宋当务之急应该南下作战,兼并土地人口,扩充国土,提高北宋国家军政实力,为北伐积蓄力量。所以在北宋取荆、湖之地后,开宝元年六月,宋太祖对北汉发起了“战争邀请”。

(一)宋太祖对北汉的战争

宋太祖对北汉的战争主要有开宝元年和开宝二年两次。

开宝元年秋七月,北宋向北汉约战,宋谍者曾这样对北汉主说“若有志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18]而北汉主却已不具图霸中原之心,只想苟存与河东之地,宋太祖言于汉主“开尔一路以为生”[19],但其北伐之意犹存,九月,新主刘继恩被杀,太原尹刘继元即位,汉主被杀,新君即位,为宋太祖第一次北伐提供了机会,史载“继元始立,王师已入其境,乃急遣使上表契丹”[20],北汉刘继元即位之初就遭到了北宋的打击,急忙遣使请辽朝支援,最后不见辽军来,北汉枢密使马峰在渡汾河时遭到北宋何继筠的打击,北宋顺势“夺汾河桥,薄太原城下,焚延夏门”[21],汉败。北汉战败,不见契丹援军,是有一定原因的,由于汉主刘承均新即位,对于辽汉关系的维持并不像汉世祖时“每事必禀之”[22],公元963年,契丹遣使持书来责,事因三个方面:第一,“尔父据有汾州七年,止称乾祐,尔不遵先志,辄肆改更。”[23]第二,“李筠包藏祸心,舍大就小,无所顾虑,姑为觊觎,轩然举兵,曾不我告。”[24]第三,“段常尔父故吏,本无大恶,一旦诬害,诛及妻子,妇言是听,非尔而谁?”[25]因北汉更改年号、结援李筠不告知、恶杀故吏段常,契丹对北汉的谢罪、请援、修贡都不予理会,所以,此次北宋对北汉的战争,没有契丹的援助,北汉遭受惨败,试想契丹不责于北汉三次过失,在北汉请援时出来助,结果也许就会不同。因此,辽朝对北汉的战事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开宝二年正月,宋太祖准备再次北伐并下诏亲征。此次宋太祖亲征采用的是周世宗模式的围城打援,以筑长连城、引汾水筑堤灌城的方式围城,命彰德节度使韩重赟、棣州防御使何继筠兵分两路先后阻击契丹对北汉的援助。但此次宋太祖亲征却没有攻下太原城,主要因为北宋的引水灌城策略不当,耗时过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对敌策略,使得北宋失去许多将领;其二,由于天气原因,战时正值暑期,遇大雨,兵将则多破腹病,使得军心涣散,加之此刻契丹又遣兵来援,宋更是无力再战;其三,太常博士李光赞向宋太祖上言曰“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国家贵静,天道恶盈。所虑向来恃险之邦,闻是役也,竭府库之财,尽生民之力,中心踊跃,各有窥觎。”[26]他对此次宋太祖北伐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议南下回师,得到了太祖赞同。宋太祖天宝二年的亲征太原以北宋撤军而败。

宋太祖两次对北汉的战争,辽朝只在开宝二年对北汉进行过三次援助,开宝二年的四月和五月,契丹军皆败在了北宋大将何继筠、韩重赟的手中,北宋阻拦了辽对北汉的援助,使北汉陷入宋的围城之危中。第三次辽朝对北汉的援助,是在北宋兵将染疾之时,辽朝入驻太原,北宋的撤军也为辽与北汉减少了军力损失,避免再次发生战争。通过刘继业建议汉主袭击辽朝援军获马数万可知,第三次辽朝对北汉的援军数量较多,那么为什么在前两次北汉受阻危在旦夕之时,辽朝援军接连战败,而第三次援军要选择在北宋意图回銮之时呢?假想原因是前两次辽朝派兵较少,第三次增加军力,那就与前文笔者所论相符,辽朝有虚张声势之意。并且,开宝元年辽朝没有对北汉进行援助,因责在北汉,但开宝二年辽却对北汉进行了三次援助,这是否因为北汉在得罪了辽之后的恭敬态度,屡次遣使修贡,还是因为北汉危在旦夕,辽朝害怕失去太原屏障,从而重兵来援,使得辽朝遣使册封北汉主为帝,史载“时契丹使内侍韩知璠册命北汉主为帝,北汉主夜开北门以纳之。”[27]使北汉开宝二年遭到宋的攻击时得到了辽朝的支援。

(二)宋太宗对汉主的招降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发起了平定北汉的战争,以北宋招降汉主夺取太原为终。此时的北宋正是“国家兵甲精锐,人心忻戴”[28]之时,宋太宗进行的周密计划,召集各州将士,储备粮草,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三月,郭进在石岭关南破契丹骑兵,断绝北汉援兵。在绝援围城的同时,宋太宗以最小兵力损失对汉主刘继元进行了两次劝降,五月,汉主刘继元经左仆射致仕马峰规劝投降北宋,北汉亡国。

四、辽朝与北汉的灭亡

北汉的灭亡是历史必然的。自始至终,它的存在得益于辽朝的扶持与帮助,它的灭亡也离不开辽朝的影响。据《辽史》记载,保宁六年(974年)三月,“宋遣使请和,以涿州刺史耶律昌术加侍中,与宋议和。”[29]与辽朝议和也是宋朝北伐的其中一步,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辽朝放下对宋朝北伐的戒备,宋朝可以使辽朝因违背合约而绝援北汉,辽朝对于宋朝的议和也表现的极为配合,并“遣使谕北汉主以强弱势异,无妄侵伐”[30],辽朝对北汉态度的转变,使北汉失去了对辽朝援助的期望,原本有事必禀于辽的北汉变得孤立无援。但在宋太宗北伐太原之际,辽朝却遣使宋朝“问兴师伐刘继元之故”[31],使臣复曰“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则战。”[32]这使辽朝识破了宋朝当初议和的真实意图,此时,北漢再次请求支援,辽即派兵支援北汉,“耶律沙等与宋战于白马岭,不利。冀王敌烈及突吕不部节度使都敏、黄皮室详稳唐筈皆死之,士卒死伤甚众。”[33]辽朝对北汉的援助不成,损兵折将,汉即投降北宋。

五、结束语

北汉自成立以来,效仿晋朝,依附辽朝,多半命运掌握在辽朝的手中,辽朝对北汉有着很大影响。在与后周、北宋的战争中,多次乞援与辽朝得以存活。在最后一次对北汉的援助上,辽朝大动武力对其援助,也是为了保存太原优势地理屏障,可见,辽朝对其援助并非是真心实意。可以认为北汉政权在河东的存在,也是辽朝布置在中原地区的一枚棋子,只是最终没有走上被辽朝灭亡,而是被北宋招降的道路。

参考文献:

〔1〕〔2〕〔3〕〔6〕〔9〕〔10〕〔16〕(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7〕〔8〕〔11〕〔12〕〔13〕〔14〕〔1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3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9〕〔31〕〔32〕〔33〕(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