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多杰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中,记载了茶圣被“授予”茶博士这一称号的故事。文中写道:“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时茶饮初盛行。陆鸿渐(即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乃手自烹茶,口通茶名,区分指点。李公心鄙之。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此茶博士之名之始也。”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茶饮初盛行”之时。李季卿本是李唐宗室,长期生活在北方,对于茶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作为“宣慰江南”的官长,李季卿会见了前来拜访的茶学领军人物陆羽。
陆羽为李季卿烹茶,并有详细的讲解。按说以陆羽的专业水平,这本该是一次宾主两欢的茶会。但不知是哪里出了差错,使得李季卿非常不高兴,即原文所讲的“心鄙之”。喝完茶,竟然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甩给陆羽,顺带还给陆羽起了个称号—“茶博士”。
在中国古代,博士本有师长的意思。西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到后来,四方学者都慕名来学习“五經”,皇帝就下旨,请五经博士授业。所以当时的弟子称自己的老师为“博士”。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北齐时的张景仁,曾教授皇子高纬书法。高纬登基后,对张景仁十分尊重,人前人后仍称其为“张博士”。
以此类推,所谓“茶博士”应是茶学老师的尊称。但若真是尊敬,又怎么可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来打发呢?试想一下这个场景,老师在茶室请你喝茶,作为客人自是要连连称谢。如果临走时给老师撂下些钱,那岂不是把老师当成服务生了?再结合李季卿“心鄙之”的情绪,我们可以推断:“茶博士”应为一句反话。
由茶圣陆羽的遭遇可知,“茶博士”绝不是赞美爱茶人、懂茶人、习茶人的词汇。你要说苏轼是“茶博士”,那东坡居士肯定不高兴。你要说宋徽宗是“茶博士”,那估计就得有牢狱之灾了。
久而久之,“茶博士”脱离了茶学界,而演变成为一种职业。《杭州府志》记载:“杭州先年有酒馆而无茶坊,然富家燕会,独有专供茶事之人,谓之茶博士。”
在旧时的杭州城,“茶博士”特指那些在大型宴会上“专供茶事之人”。我一直认为,泡茶如同做饭。小家庭的饭好做,食堂的大锅菜难炒。三五好友,围坐品茗,本不难应付。但要在大型活动中,伺候上百人同时饮茶,没点手艺还真是不行。
“茶博士”更多地存在于戏曲、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当中。像《清平山堂话本》《水浒传》《古今小说》《三言二拍》《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侠义传》等作品中,都有“茶博士”的身影。篇幅有限,我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万绣娘仇报山亭儿》开篇便写道:“(万三官人)在襄阳府市心里住,一壁开着干茶铺,一壁开着茶坊。家里一个茶博士,姓陶小名叫做铁僧。自从小时绾着角儿便在万员外家中掉盏子,养得长成二十余岁,是个家生孩。”
这篇故事中,万三官人家里专做茶叶生意。一间干茶铺卖茶叶,另一间茶坊则做茶水生意。家里的茶博士叫陶铁僧,从小就在万家“掉盏子”。所谓“掉盏子”,就是清洗茶具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位茶博士是万家专门打理茶事的奴仆。显然,这里的茶博士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一篇中,也有茶博士出场:“一日,俞良走到众安桥,见个茶坊,有几个秀才在里面,俞良便挨身入去坐地。只见茶博士向前唱个喏,问道:‘解元吃甚么茶?俞良口中不道,心下思量:我早饭也不曾吃,却来问我吃茶。身边铜钱又无,吃了却捉甚么还他?便道:‘我约一个相识在这里等,少间客至来问。茶博士自退。”这里的茶博士就是茶坊中的服务员。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里,曾称茶博士是“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用这个定义来形容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茶博士,想必是再贴切不过了。
那么,“茶博士”作为一份工作,其社会地位如何呢?
清代光绪《永嘉县志》曾记载了这样一群“文艺青年”:“季观乐号碧山,初名镇海。家酷贫,卖菜为业。……时有黄巢松充营卒,祝圣源茶博士,梅方通贩鱼,计化龙修容,周士华锻铁,张丙光冶银。皆能诗,结社联吟,有市井七才子之目。”
文中记载的“市井七才子”,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仍醉心于“结社联吟”。身上的文艺气息,可谓是扑面而来。
这其中便有一位茶博士。他的另外六位诗友,分别从事卖菜、营卒、贩鱼、修容、锻铁、冶银等工作。由此可见,“茶博士”在古代是地地道道的市井职业,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其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