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鹿野苑遗址的发掘及研究综述

2019-03-22 02:27邹飞
敦煌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发掘艺术特点佛教

邹飞

内容摘要:鹿野苑,即今天印度的萨尔那特,是佛教、印度教与耆那教的著名圣地,也是佛教典籍所谓“初转法轮”之地,以佛陀在此第一次讲法著称。截至目前,鹿野苑遗址总共进行了大小九次发掘,最主要的两次发掘均集中在20世纪初期。本文以出土的佛教遗址和文物为主线,对鹿野苑遗址从其地理位置、发掘过程、文物综述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鹿野苑在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佛教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鹿野苑;佛教;发掘;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1-0071-09

鹿野苑(Deer Park),即萨尔纳特(Sarnath),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Varānasi)城北10公里处。瓦拉纳西旧称贝拿勒斯(Benares),地处恒河中游地区,是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著名圣地。关于鹿野苑最早的记载首推中国古代两位朝圣者,公元5世纪东晋高僧法显,7世纪唐代高僧玄奘先后造访该地,都对当地的人文、风俗和艺术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记录。欧洲学者和探险家注意到鹿野苑是在18世纪以后,其重点集中在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层面。截至目前,在鹿野苑遗址总共进行了大大小小九次考古活动,揭露了大量的佛教遗迹和遗址,为我们全面了解鹿野苑遗址的规模与布局,深入研究鹿野苑佛教造像乃至整个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一 截至20世纪初期的发掘概览

自17世纪后半叶英国在印巴大陆确立殖民统治以来,一大批欧洲学者和探险家对古老印度文明的兴趣日渐浓厚。在强大殖民统治的支持下,他们进入印度开始了长达几个世纪的考古活动,主要是调查和发掘,其中有些发掘是破坏性的,对印度的考古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鹿野苑经历了8次主要的发掘,每次发掘都伴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本文根据印度考古局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1},将20世纪30年代前的考古发掘分为两个阶段。

(一)1902年以前的发掘

1794年,贝拿勒斯的首领加扎特·辛格(Babu Jagat Singh,the Raja of Benares)的工人在拆除萨尔纳特的一处遗迹时,将所拆除的砖块和石头用作修建一处市场,即如今的贾格特·根杰(Jagat Ganj)的原材料。这次偶然的发现使欧洲探险家的兴趣大涨,揭开了鹿野苑遗址发掘的序幕。1815年麦肯扎因上校(Colonel C.Mackenzine)将所发掘的雕塑尽数运往孟加拉亚洲学会,在1933年时藏于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1]。虽然此次发掘有不少文物的出土,但是并没有出版任何详细的记录以及报告。

1834—1836年间,亚历山大·坎宁汉将军(General Alexander Cunningham)在鹿野苑遗址的活动主要是:揭露了答枚克窣堵坡(Dhamekh stupa),对乔堪祇封土堆进行调查,出土了大量的雕塑。然而,约有48尊雕塑被坎宁汉用于巴娜河(Barna)上顿坎桥(Duncan Bridge)的修建,即将雕塑投入河中,起防浪堤的作用[1]39{2}。1851—1852年间,政府考古咨询官马卡姆·基托少校(Major Markhan Kittoe)对该地进行了发掘,勘察了位于答枚克窣堵坡周围的许多小窣堵坡(stupa),揭露了一个耆那教寺院的遗存,即编号Ⅵ的寺院(Monastery Ⅵ, 后期称作Hospital);另外还有寺院Ⅴ(Monastery Ⅴ),它包括一个开阔的院子,那里出土了一块赤陶印章,其上铭文显示为9世纪;一个黏土的钵盂,包括煮熟的大米[1]46。此后,1865年霍恩(C.Horn)、1877年卡纳克(Rivett   Carnac)也在鹿野苑进行了发掘,后者还发现了一尊佛像。总的来说,这一阶段虽然进行了部分发掘活动,出土了大量的雕塑,但其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发掘方法,没有考古报告、图录的出版,甚至对于文物的处理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破坏性的发掘。

(二)马歇尔主持下的印度考古局发掘

1902年印度考古局成立,以约翰·马歇尔为局长,下辖多个部门,对印度文物进行保护、发掘工作。1904—1905年冬,贝拿勒斯区执行专家厄特尔(F.O.Oertel)对该地进行发掘,整理出主祠(Main Shrine),发现了阿育王石柱及柱头、大量的窣堵坡,出土了476尊雕塑和41幅铭文。本次发掘还制定了详细的发掘计划(图1),是历次发掘中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

1905—1906年,马歇尔,科诺博士(Sten Konow)、尼克尔斯(Nicholls)和达亚·萨尼(Daya Sahni)开始了连续两个季节的发掘。他们发掘了主祠的西边,出土了三座贵霜晚期的寺院和一座中世纪时期的建筑,发现了许多小的窣堵坡和祠堂,共计出土74尊雕塑和25幅铭文。1914—1915年间,哈格里弗斯(Hargreaves)成功地发掘了主祠的东边、北边和西边,获取了一个巽伽时期的半圆形寺庙、大量雕塑碎片、主尊立佛和一些铭文。随后,达亚·萨尼连续进行了五个季节的发掘,主要集中在答枚克窣堵坡和主祠之间的区域。

与第一阶段的发掘相比,这一阶段的发掘显得较为科学规范。首先,所有发掘都是在印度考古局的主持下进行的,排除了私人性质的勘察活动;其次,马歇尔、厄特尔、萨尼等人采用了科学的考古方法,并出版了大量的发掘报告和图录;第三,他们对所发掘的遗址遗物都进行了较翔实的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的发掘,他们基本上厘清了鹿野苑周边的遗址状况,对鹿野苑的建筑规模、整体布局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对多达550尊的雕塑和76幅铭文的研究,确定了鹿野苑各遗址具体的修建年代,为研究以鹿野苑为中心的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最基础的证据。

总的来说,截至20世纪30年代,主要发掘的遗址有:寺庙7座(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主祠、答枚克窣堵坡、乔堪祇封土堆、阿育王石柱及柱头、达摩拉吉卡窣堵坡以及大量的雕塑和铭文等。此后,对鹿野苑遗址的勘探发掘是在1992—1993年间由辛哈(A.K.Sinha)主持进行的[2],他使用了地層学的方法,即将其地层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和第三层属于孔雀王朝晚期,但并没有重大遗物的发现。

二 佛教遗址考述

20世纪初期鹿野苑的考古活动中,发现了多处重要的佛教遗址,如主祠、答枚克窣堵坡、乔堪祇封土堆、阿育王石柱和寺庙I、Ⅱ、Ⅲ、Ⅳ、Ⅶ等,现结合文献资料,将这些佛教遗址考述如下:

(一)主祠

主祠位于发掘平面图正中的位置,包括一个单独的大厅和一处院子。其中大厅面积为45平方英尺6平方英寸,墙体高18英尺,面朝东,用砖块和灰泥混合建造。大厅的北边、西边、南边各有一间小室。院子从东至西长271英尺,院子中建有排水管,用碎砖和石板筑成,排走整个区域的雨水。主祠前面有一个编号NO.36的窣堵坡,全部用砖建造,如今仅存基座。编号No.40的窣堵坡基座上雕刻有佛教教义,铭文显示大约在公元8或9世纪。大厅的三间小室原先都有图像,1905年的发掘中仅在南边小室发现了一尊笈多时代的无头立佛雕塑[3]。另外,厄特尔在发掘南边小室地基时,发现了一个没有任何装饰的巨大栏杆,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8英尺4英寸,高4英尺9英寸。栏杆上有两处用梵语书写的奉献铭文,分别转写为“āch[rya]nam sarvvsti-

vādinnam....parigahetāvam”“(a) āchāryyann-

am sarvvāstivā-(b)dinam parigrāhe”,分别译为“一切有部尊敬的师父”、“一切有部尊敬的导师”[1]50。据《大唐西域记校注》记载:

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阶,砖作层龛,龛币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4]

对照玄奘的描述,这里的主祠应是文献记载中的“主寺(Chief Fane)”[1]49,即根本香室精舍。

(二)答枚克窣堵坡

“答枚克”一词来自梵语dharmekshā 以及巴利语dhammaikkha, 意为“看到的法”[1]68[5]。答枚克窣堵坡坐落在耆那教寺庙(寺庙Ⅵ)的东北边,是一个砖砌的圆柱形塔,高143英尺(包括地基),底座直径93英尺。塔的上面是覆钵形,塔基砌筑出突出基面的8个仰莲瓣,每面皆有雕刻精美的图像,有专为雕塑而刻凿的壁龛。砖砌的表面曾在1794年被加扎特·辛格的工人破坏,坎宁汉将军于1835年对此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块6或7世纪雕刻有佛教教义的石板。他认为答枚克窣堵坡是阿育王为纪念佛陀的遗物而专门修建的,是为纪念释迦牟尼授计弥勒菩萨成为下一任佛陀[6]。对照玄奘关于该地的记载:

三佛经行侧有窣堵波,是梅呾利耶。菩萨受成佛记处……有婆罗门子慈氏者,身真金色,光明照朗,当舍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其济度者,皆我遗法植福众生也……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从座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4]565

根据玄奘的记录及注解可知,梅呾利耶,梵文为Maitreya, 巴利文作Metteyya, 即弥勒或慈氏菩萨。他礼敬三宝,广度众生,弥勒转世之际,释迦牟尼正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之时,弥勒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成为世尊的弟子。

(三)乔堪祇封土堆

位于答枚克窣堵坡南0.5英里处,称作“乔堪祇封土堆”或“正方形土堆”,也叫做“五比丘迎佛塔”,这个称呼来源于玄奘的记载:

此处原是一个大的封土堆,这是玄奘见到的窣堵坡的遗址。1588年阿克巴皇帝为纪念其父亲胡马雍,在其上建造了一个八角形砖塔。门道上有阿拉伯文书写的铭文:

胡马雍,第7任皇帝,如今居于天堂……他的儿子,人类的仆人,于A. H.996修建了漂亮的建筑。[6]74

1905年,厄特尔在第三层进行发掘。通过发掘得知有三个正方形的平台,彼此叠加,三个外观如一块折叠的方形手帕[6]77。

(四) 阿育王石柱及柱头

阿育王石柱位于主祠的西边,柱头和一些杆状物的碎片发现于主祠西边的墙体。整个石柱包括狮子柱头最初的高度大约50英尺,石柱用整块石料雕刻。石料来自距贝拿勒斯20英里的丘纳尔(Chunar)采石场[3]24。柱头雕有4只背靠背的雄狮,面朝四方,中间是一个大的石轮,是神圣法轮的象征。石轮有32根辐条。狮子的前肢站立在圆鼓形的顶板上,四周雕刻四个动物,即大象、马、瘤牛和狮子,两两用较小的法轮分开,每个法轮只有24根辐条。柱头上部雕刻美丽的波斯波利斯钟形图案。石柱打磨得非常光滑,正如玄奘所描述的“如玉石般”:

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4]562-563

圆柱西侧雕刻著名的阿育王诏令,是婆罗迷文字,警告鹿野苑的和尚和尼姑反对僧团分裂[1]54。第二块铭文是贵霜时期的,第三块铭文是早期笈多时代的字母。此外,1914—1915年间哈格里弗斯发掘了阿育王石柱西边的区域,发现了一个贵霜晚期的半圆形寺庙和另一块阿育王石柱上的巨大轮子。这是中国朝圣者在鹿野苑没有提到的,可能属于巽伽时期[3]26。另外他还发现了一尊公元2世纪的立菩萨雕像、一个小窣堵坡壁龛中出土的一尊坐佛像。

(五) 寺庙I、II、III、IV、VII

寺院Ⅰ于1907—1908年间发掘,位于答枚克窣堵坡的北边,由曲女城(Kanauj)的国王戈文达旃陀罗(Govindachandra)的皇后鸠摩罗提毗(Kumaradevi)捐建。寺院的基座用凿过的砖块修建,饰有优美的图案。出土了中世纪至笈多时代晚期的11尊雕塑。

寺庙Ⅱ在寺庙I的西边,平面是一个开阔的院子,面积为90平方英尺10平方英寸,被一堵厚度为3英尺3英寸的矮墙围绕。1907—1908年间的发掘主要是西侧的一排小室、东南角的两个天花板以及南侧的小室。

寺庙Ⅲ与寺庙Ⅱ平面相似,院子用磚铺砌,在砖铺院子的地下发现了一条排水管,深10英寸,宽7英寸,另外出土了两块雕刻的石板。

寺庙Ⅳ于1907—1908年间清理了北边和东边的三间小室、部分阳台和院子。出土了一尊巨大的湿婆像和基座、一块用公元12世纪的那加里文字(Nāgari)雕刻的石板。

寺庙Ⅶ于1918年发掘,是一座小四合院,面积为30平方英尺,院子的东北角有口井。出土了黏土印章,是用中世纪时期的字母雕刻的。

截至目前,鹿野苑的九次发掘虽然出土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寺庙遗址和铭文等,但更多的都局限于重复性的勘察和发掘。不论是从所发掘的遗址遗物数量,还是从出土遗物的类型来看,以20世纪初期马歇尔主持下的两次发掘为最。这些已发掘遗址的布局相对集中,整体呈方形,所有遗址均围绕主祠修建,北边是寺庙Ⅰ、Ⅱ、Ⅲ、Ⅳ;南边是达摩拉吉卡窣堵坡和寺庙Ⅴ、Ⅵ、Ⅶ;西南是答枚克窣堵坡。许多小的窣堵坡以环形的方式围绕在达摩拉吉卡窣堵坡周围;向西延伸的是院子和成排组合的小窣堵坡。

三 佛教造像及特点分析

据前文可知,有大量雕塑及铭文出土的发掘是在1904—1905年间(A)和1905—1906年间(B){1}。前者由厄特尔主持发掘,后者由马歇尔、科诺博士等人主持发掘。前者出土雕塑476尊、铭文41幅,后者出土雕塑74尊、铭文25幅。据笔者粗略统计,两次发掘有图录出版的雕塑共计56尊{2},其中有菩萨像10尊、佛像13尊、佛传故事4幅、多罗像4尊、柱头2个、摩利支天像2尊,其他图像11幅。

1. 菩萨像10尊

按坐、立姿可分为两类

(1) 坐姿3尊,分别是A-141(图2)、B-32(图3)和B-33(图4)。

图2为结跏趺坐佛,发现于阿育王石柱的东南边,高4英尺1英寸。佛双手持瓶,置于胸前,胸佩璎珞,戴臂钏和手镯。头冠中一尊化佛结禅定印,佛肩上站立一男一女托钵图像。

图3为观音菩萨,高1英尺2英寸,游戏坐坐于莲座上,右手结与愿印,左手拿玫瑰;背屏上雕刻五方佛,中间的阿弥陀佛结禅定印;基座上雕刻有一男一女两位供养人[6]91。

圖4为坐在狮子上的文殊菩萨,高15.5英寸,菩萨右手持蓝色莲花,左手也可能持莲花;头饰中的五方佛结触地印,每侧各有一位供养人。

(2)立像7尊,即A-5(图5)、A-9(图6)、A-471与A-472(图7)、A-119(图8)、A-120和B-36。

图5是观音菩萨,底座铭文显示为5世纪。

图6是文殊菩萨,铭文显示为7世纪{3}。

图7是一尊较大的菩萨塑像,发现于贾格特·辛格窣堵坡的东北边,高9英尺6英寸,铭文日期为迦腻色伽第三年{4},是鹿野苑最古老的雕像。雕塑彩绘,身披贴体“袈裟”,右胸及右肩袒露,腰部系带,左手握衣服一角,右臂残缺{5}。顶上磨光高肉髻,肉髻残损,额中无白毫。两脚间有一站立动物,造型似狮子。

2. 佛像13尊

按坐、立姿分为两类:

(1) 坐佛10尊,包括A-28(图8)、A-23(图9)、B-3、B-5、B-9、B-10、B-11、B-12和B-19(图10)。

图8为结跏趺坐佛,高4英尺,右手结触地印{1}。头部缺失,双臂残损严重,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双腿间,掌心有凹痕。基座中间雕刻一只狮子,狮子右侧跪着的女人和孩子双手合十作礼佛状。左侧是匍匐的损坏严重的孩子,身后有一裸女,肩膀处飘带扬起。基座有铭文,用笈多时代晚期的字母雕刻而成,阳刻,读作“Dhyadharmmoyam

ākyalhikso[h]sthavira Bandhuguptasya”,译为“这是佛教托钵僧的礼物,高级的班德普笈多和尚。”[6]81

图9为结跏趺坐佛像,高5英尺3英寸,发现于贾格特·辛格石柱的南边,结转法轮印,有圆形大背光,左右侧上部各有一身飞天。头顶有螺髻及高肉髻,双耳下垂,脖子上有三道颈纹;衣服似透明,只在下身可见衣服痕迹。基座正中是法轮,两侧各有一鹿及三托钵僧。

图10为结跏趺坐佛(残),结触地印。基座中间是一件以传统手法雕刻的狮子,右侧有一女性跪地捧钵,左侧是一男一女。铭文显示是公元5世纪{2}。

(2)立佛3尊,分别是A-16、B-16(图11)和B-17等。

A-16立佛像高6英尺9英寸,以带有斑点的白沙岩雕刻的,发现于主祠东南边。佛像螺发,左手执衣服的一角,右手结施无畏印。图11立佛高4英尺7.5英寸,右手结施无畏印,雕刻精美的头光。左手、脚和背光部分残缺。B-17立佛高3英尺6英寸,左臂下垂,右手结施无畏印,脚和左手缺失,具圆形头光。

3. 佛传场景4幅,分别是A-160、A-231、B-50(图12)和B-52等。A-160左下角是佛诞场景,然后是初转法轮,其上是王舍城(Rājagrha)奇迹;中间的图案,从菩提树的叶子及保存的光环来看,是成道的场景;最顶端是涅槃场景,有两棵娑罗树。A-231下半部表示佛诞,上半部分是降魔成道的场景。B-52下半部分的图像表示乘象入胎的场景。摩耶夫人侧躺在床榻上,其脚下及身侧有侍从多名,其右侧为树下诞生场景。在两幅图像中间,是龙王浴子的场景。上半部分左侧是太子出游四门的场景,其右侧是降魔成道的场景。

图12高3英尺1英寸,分八个区间分别表现了8幅佛传故事。左下角是迦毗罗卫(Kapilava-

stu)佛诞生。右下角是菩提伽耶(Gayā)降魔成道。左上角第一个场景是鹿野苑说法,释迦佛结跏趺坐,结转法轮印;两侧的佛结与愿印。下面是轮、鹿,右边是狮子。右上角是佛陀涅槃地拘尸那罗,侧卧在一张睡椅上,上面和下面均有三位悲哀的佛弟子。涅槃下面是舍卫城大神变,佛结跏趺坐在莲座上,结转法轮印。初转法轮之下表现的是佛陀在忉利天(Trāyastrimsa)说法。忉利天说法下是吠舍离论辩,佛结跏趺坐在狮子宝座上,双手捧钵,左侧是猴子,右侧为礼佛图。左侧是舍卫城驯象,佛立在中间,左侧是站立的提婆达多,右上侧是窣堵坡,其下是跪着的大象。

4. 多罗像4尊,分别是A-129、A-131、A-132和A-133。按照坐、立姿势可分为两类:

(1) 坐像2尊,坐姿均为游戏坐。A-129为一尊多罗雕塑,高1英尺10英寸,坐在莲花座上,呈游戏坐姿(Lalitāsana),右手结与愿印(varada-mudrā),左手持一蓝色莲花;头部背光,左右各有一身飞天;左膝下是跪地的女性图案。A-131头戴五佛冠,基座上雕刻的可能是一只大雁{1}。

(2)立像1尊。A-132,高4英尺8英寸,在答枚克窣堵坡北边出土,是一尊站立在莲座上的多罗雕塑,站姿呈优美的S型;头戴五佛冠,两臂肘部以下毁坏,下半身裙带繁饰;左右两侧各有一名侍从,一条莲花的花茎部分保存完好。另A-133在主祠西南角发现,但无法根据一头部碎片判断其坐、立姿,正面的头饰中有4尊小佛像,结不同的手印;厄特尔认为是多罗的一种象征[6]88。

(5)其他图像

除佛像及菩萨像外,出土柱头2个,造型相同,柱头的四面皆有坐佛图像,每侧还有两位供养人。摩利支天(vajravarāhi)像2尊,其中一尊高1英尺10英寸,三头六臂,六只手分别拿着饰品,花朵、剑和绞索等,中间的头戴五佛冠,冠内是转法轮印的毗卢遮那佛(Vairocana),另外一头表现为猪头,基座上雕刻御者及7只野猪。另外,出土7幅其他图像。譬如A-125表现的是7幅较小的图案围绕着一身呈游戏座的男性。A-130是三神一体的图像。B-54表现的是九佛环绕的图像,中间最大的佛结跏趺坐在莲座上,结转法轮印。A-137可能代表夜叉(yaksa)。B-58是结禅定印的佛和窣堵坡。B-63表现的是船首花纹装饰(Akroterion)和摩伽罗(Makara)滴水嘴,其上刻有大象与狮子搏斗的场景。B-72是赤陶材质的头部和胸部图像,眼睛突出。

总体而言,鹿野苑出土的佛教雕塑虽然数量巨多,时间跨度较长,根据其造像风格及铭文可知,大多数属于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時期。孔雀王朝时期,尤其是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统治时期,确立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各地兴建了一批寺院和窣堵坡,为推行佛法设置专门的行政官员,以石柱的形式颁布敕令,资助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并向斯里兰卡、缅甸等地积极传播佛教。这一时期,佛教的流布地区已大大超过当年释迦牟尼活动的恒河中游地区[7]。前文介绍的阿育王石柱是其主要的代表,另外相同的石柱在印度各地也有发现,如比哈尔邦的劳里亚·南登伽尔(Lauriya Nandangarh)的阿育王石柱是现存保护最完好的。

贵霜王朝统治时期,尤其是公元125年,第三代贵霜国王迦腻色伽(Kanishkā)征服恒河流域,定都白沙瓦(Peshawar)。他信奉佛教,在其资助下,一大批工匠在白沙瓦和马图拉周围修建了许多窣堵坡、支提(chaityas)窟和毗诃罗(vihara)窟[8]。鹿野苑已知最早的雕塑属于这一时期,即A-5(图8),其年代为迦腻色伽第三年,采用来自萨尔纳特附近的红砂岩材料,袒右肩服饰,图像的处理较为简单,同巴尔胡特、桑奇相比较而言显得厚重,缺乏节奏感[9]。佛教造像艺术兴起于这一时期,形成犍陀罗和秣菟罗两大雕刻中心,虽然其本质是对佛像观念的不同,但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8]56[10]。

笈多王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马图拉一带。公元380年,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gupta Ⅱ)统治期间,法显造访此地,并对鹿野苑所在区域的宗教、建筑和艺术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如A-28(图8),A-23(图9),B-9和B-12(图10)等佛像,皆呈现出衣服极为薄透,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可以看出,肉体清晰可见等特点。3尊立佛图像A-16,B-16(图11),B-17,均结施无畏印,有雕饰精美的头光,衣服透明可见肉体,有“薄衣贴体”的风格,这些都是典型的秣菟罗艺术风格。笈多时期被称为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两大雕刻艺术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分别创造了笈多式佛像的两种地方样式——马图拉样式和萨尔纳特样式[11]。其中鹿野苑出土的这些雕塑,佛衣更加透明,近似“裸体”,进一步说明“萨尔纳特样式从秣菟罗造像艺术衍生而来,既有秣菟罗风格的特点,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式样” [12]。

四 鹿野苑的历史地位

鹿野苑,作为佛陀“初转法轮”之地,在佛教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佛陀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四个大事件(附表{1}):迦毗罗卫诞生,菩提伽耶成道,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拘尸那揭罗涅槃。

国外学者将鹿野苑翻译为“Mrigāva”和“Rishipatana”,第一个译名的来源与鹿有关[3]1。佛教典籍《六度集经》载: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堕坑……径自入国,国人睹之……王遣鹿去还其本居,敕一国界:“若有犯鹿者与人同罚”。自斯之后。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杀,润逮草木,国遂太平。菩萨世世危命济物,功成德隆,遂成尊雄。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是吾身也。国王者,舍利弗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13]

佛经所载乔达摩的前世是鹿王,彼时贝拿勒斯的国王围猎鹿群,鹿王为保护鹿群,独自面见国王,欲以自身换取其他鹿的安全,国王深受感动,说道:“我人身鹿也,尔鹿身人也(I am a deer in human form, you are the man in the shape of a deer)” [3]11{2}。

鹿野苑的另一译名“Rishipatana”,则是对法显记载的翻译,《法显传校注》载:

复顺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尸国波罗奈城。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14]

法显记载鹿野苑位于恒河流域,有野鹿栖息,并有佛教建筑。7世纪玄奘造访该地,记载如下:

婆罗尼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4]561

自佛陀在此初转法轮之后,佛教所需的佛、法、僧三宝俱全,佛教遂成为正式的宗教。至玄奘造访时,鹿野苑有僧人1500余人,佛教建筑多座,并学习小乘正量部法。

历史上,鹿野苑先后经历了孔雀王朝、巽加王朝、安多罗王朝(Andhra){1}、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的统治,穆斯林入侵摧毁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雕塑,鹿野苑不再是佛教圣地。18世纪以后,欧洲学者和探险家进入印度,开启了近3个世纪的调查和发掘活动,前后进行了八次主要的发掘。对这些发掘过程的考述,廓清了鹿野苑遗址的历史沿革,以主寺为中心,从所有建筑环绕主寺而建的结构布局以及对出土雕塑和铭文的梳理可以看出,其年代跨度虽然较大(从孔雀王朝时期到公元11世纪),出土雕塑作品数量颇多(约550尊),但都属于典型的秣菟罗艺术风格,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萨尔纳特样式,对此后印度及周边各国甚至中国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Majumdar B.A Guide to Sārnath[M].Delhi:Delhi Manager of Publications,1937:7.

[2]Shankar Ajai.Indian Archaeology 1992-93:A Review[G]//The Director-General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Government of India Janpath.New Delhi,1997: 98-99.

[3]Daya Ram Sahni,Guide to the Buddhist Ruins of Sarnath with Seven Plates[M].Delhi:Manager of pu-

blications,1933:20.

[4]玄奘,辯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561.

[5]Hoey W.Dhamek at Sārnāth[J].The Journal of the Ro-

yal Asiatic Socir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08:1156-1157.

[6]ASI.Annual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 of Archarology for the Year 1904-05[R].Calcutta: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1908:73.

[7]晁华山.佛陀之光——印度和中亚的佛教胜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0.

[8]Sundaram K.Monumental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India[M].Bombay,Taraporevala Sons and Co.Private

LTD.,1974:50.

[9]Smith Vicent A.,A History of Fine Art in India and Ceylon: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M].Bombay,D.B.Taraporevala Sons and CO.Private LTD,1962:41.

[10]常任侠.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1.

[11]王镛,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21.

[12]李崇峰.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47-748.

[13]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第1卷:布施度无极章·鹿王本生[G]//大正藏:第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2-13.

[14]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8:114.

猜你喜欢
发掘艺术特点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作文立意的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