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

2019-03-22 05:50张基尧
百年潮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浪底工程

张基尧

小浪底工程是我国水利战线第一个“国际工程”,是一个与国际管理模式全面接轨并按此规律和法则运行的“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通过该工程了解和实践国际工程现代技术和管理的“窗口”。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1991年9月,前期工程开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实现黄河截流;2000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在小浪底工程建设中,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者会师王屋山下,这里既有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外体制的碰撞,也有东西方价值观的摩擦。这种摩擦、差异和碰撞从主体工程开工时产生,在抢工阶段达到高峰,在截流后走向融合。中国建设者以黄河般的胸怀吸纳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施工企业在这里接受洗礼,工程建设者在这里经受锤炼。我在这里参与了工程建设,并见证了中国建设者的搏击与奋斗。

小浪底工程是我国水利水电队伍走向世界的起点。全國18家中央水利水电企业、万余名建设者在小浪底工程建设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他们学习实践国际工程的法律、法规、规则、惯例,学习国际工程承包商的经营理念、工程技术、管理方式,学习那些在案例中难以寻觅的处理工程和合同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成百支水利水电建设队伍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建筑市场,占领了世界水利水电市场50%以上的份额,成百上千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经过小浪底的磨练和熏陶成为国际工程施工的管理者。这里已成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训的摇篮,水利水电设计施工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小浪底工程在中外建设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它不仅赢得了小浪底工程验收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也被世界银行评定为“世界银行投资水利工程的典范”。

在小浪底工程建设中,作为刚刚走向市场经济不久的水利水电建设者,在遵循合同结合国情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生产实践中向外商学习什么,又向外商学到什么,这是从工程总结的角度提出的重要而严肃的问题,它像小浪底工程一样,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黄河小浪底工程总结和我曾撰写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在这里记叙的只是我对外商工程管理、生活、环境的几点感悟,抑或是我们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吧!

一、管理是永恒的课题

小浪底工程的成功中凝聚着中外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体现着国际工程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艰辛历程。有比较才有鉴别,寻找差距才能促进进步。对比有着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中国的水电施工企业有着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可是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承包商同台竞技还需要不断努力。

1.股份联合是承包工程的惯例

鉴于传统封闭的生产方式,中国的施工企业往往单打独斗地闯荡江湖、开拓市场,国际跨国公司则是组成联营体抱团取暖,增加竞争能力,共同抵御各种风险。

小浪底三个国际标的承包商无一不是由多家公司按照股份组建联营体,参加工程的投标与建设。参与联营体的企业相互信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精干高效,上至项目经理、下至一般员工均为联营体负责。从事小浪底大坝工程施工的黄河承包商(YRC)就是由意大利英波吉洛公司、意大利贸易公司、德国赫兹蒂夫公司和中国水电十四工程局四家公司组成,而英波吉洛公司又是在1963年由几家公司组成的联营体,联营体下面又组建联营体,若干家优势企业的多层次联合造就了不同工程的集约式施工优势。

小浪底中标的国际公司无不沿用国际上成熟的做法,既赢得了工程又创造了效益,而中国的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往往因各自的利益难以实现实质意义上的联合,同床异梦的联合如何能取得竞标及施工的成功呢?

2.合同管理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如果小浪底有一部‘圣经,那就是合同。”大坝工程承包商现场经理马尔亘涅先生一语道破了外国承包商对合同的态度。国际承包商都有一批合同谈判的智囊高手,在标书的编制及中标后的合同谈判中倾其所能、严密翔实,关键条款更是逐条必争。他们依照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结合工程招标文件及现场考察往往一项工程合同谈判长达数月,合同文本如百科全书,既用词严谨绝不模棱两可,又在涉及重大利益之处尽可能留下伏笔。

在执行合同中,外商总的是重合同、讲信誉的,对技术规范一般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对工程质量也高度重视、保证达到合同要求。但若合同条款不严密,业主及劳务分包商管理不规范,只要有空子可钻,外商也绝不会放过从中获得最大利益的机会。

习惯了粗放管理的水电工人不在乎几毛钱一根的焊条,可在OTFF与外商的结算中,曾因超用电焊条、钉子在劳务费中被扣除400万元。某工程局因模板安装误差,在与该工程局劳务费结算时被扣掉18万元。这样的例子在小浪底不胜枚举,我们渐渐地从外商那里明白了与国际惯例接轨首先是思想上接轨、行为上接轨,接轨的唯一规则就是合同,在执行合同中任何的麻痹、松懈、粗枝大叶最终都要付出代价。

3.人事管理是企业及工程管理的核心

外商的雇员管理讲以人为本,更讲严格制度奖优罚劣,职级和薪酬的调整是他们的主要手段。

在黄河北岸小浪底“红线区”以内的东山上,有十几座依坡而建的中层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就是外商雇员的生活营地,雪白的墙壁、明净的玻璃窗、整洁的花纹地板砖,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屋内卫生由服务员专门打扫,衣服、床单、被罩洗好后再送回来。外商每月发给的伙食补助费职员300元、劳务210元,白领实行月薪制每月800—6000元,蓝领实行计件工资制每小时最低3.12元、最高8.32元,加班时另外加发加班工资。从国内工程局来到小浪底给外商打工的罗西曾对我说:“我们在这里吃的住的都很好,尽管工作比原单位紧张得多,但收入还是丰厚的。”其实外商的所有用于劳务的开支都在投标招标中打入了劳务费,并依据物价变化向业主索赔“劳务调差”。除了用于劳务身上的费用,部分外商还收取了丰厚的劳务管理费,而在国内施工企业的投标竞争中,为了中标本来施工人员生活保障方面的合理支出大多被压缩甚至取消。

人事管理制度是严格认真的。Ⅰ标《黄河承包商内部管理规定》涉及人事雇用的程序、手续、报酬、考勤提升、惩戒程序以及终止雇用、辞职、争议劳务仲裁,八条内容共2300字,简明扼要。在这里制度就是法律,讲竞争、不讲私情,看能力、不看出身。张丹丹及赵峰峰都是东北某水电工程局的下岗职工,来到小浪底后,张丹丹首先从电焊工干起,电焊活少了外商又安排她做仓库管理员和塔带机吊车操作工,她不管什么工作都努力去干,而且干得出色,面对100多米高的塔带运输机,她一口气爬到顶,还为联营体培训了几十个塔带机工。张丹丹的努力得到了外商的赞赏,1997年她从一个普通劳务被提拔为塔带机工长,40多名大型设备操作手交由她管理,她的工资也由计时制改为月薪,收入水平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持平。赵峰峰也由普通塔带机维修工晋升为工长,负责塔带机及吊车的维修工作。

在小浪底不怕你往高跳,就怕你跳不高。同我们国内企业一样,在外商管理中文凭和职称依然是十分有用的敲门砖,但进门后,外商更看重的是表现、能力和业绩。真正是能进能出。

4.设备管理是工程建设的保障

小浪底工程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施工装备。为了100多米高进水塔的浇筑,二标承包商引进了塔带式及轮胎式混凝土运输机,事后还用于三峡工程施工中;为保证各类隧洞的混凝土衬砌质量,他们量身定做引进国际知名的DOKA模板公司特制多款不同洞径的自动伸缩行走的大型钢模台车;为了解决大坝基础防渗墙的混凝土接缝,一标承包商引进了“抓斗”及“双轮铣”;为保证大坝填筑的进度和质量,他们引进了配套成龙的开挖、装载、运输、碾机设备……这些先进的设备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而且维修及时、配件供应充足,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小浪底外商使用的所有设备每台都有档案,档案里不仅记载着它们的型号、性能、运行时间,还显示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维修部位,到达维修时间必须进行强制维修、更换易损部件。

設备和人一样,人的疾病在于预防,设备效率在于维护。外商深知中国古语“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即使再先进的设备,外商也不会自掏腰包,羊毛出在羊身上,报价单中早已包含了各类设备的购置、运输、运行费用,只是设备的选型和备品备件的供应需要机械工程师作出详实的计划和进行日常的设备管理。在这方面中方的施工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这里既有工程概算及投标报价是否合理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理念和管理的差距。

5.技术管理是创造工程效益的关键

小浪底工程建设者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和管理挑战,他们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攻克多种技术难题,在取得重要工程成果的同时取得大批技术成果,既保证了小浪底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又丰富了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宝库,也为业主减少了投资,为承包商取得了效益。

被人们称之为“黄河之门”的进水塔由控制19条大型隧洞的十个进水口组成,结构复杂和施工难度被称为世界之最。施工中的基础固结灌浆、塔体分部分层浇筑中的温度控制、不差毫厘的各类闸门、门槽的制作安装就像一台巨型的机器,任何一个零件及工艺的纰漏都会引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世界最大的三条直径为14.5米、总长3452米的导流洞改造成孔板消能泄洪洞,在已建成并使用过的洞中加设多级孔板消能消力环,孔板环可销蚀60米水头能量,把原本50米/秒的流速降低到30米/秒,孔板消能消力环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极大地改善了小浪底工程的运行条件,填补了我国孔板消能的空白。

为抵御黄河高浓度泥沙的磨蚀,在小浪底进水塔流道表面设计增加了5—10毫米厚、面积2万平方米的“环氧砂浆抗磨层”;在排沙洞用无黏结混凝土预应力新技术代替有黏结预应力锚索;采用的“双圈环绕后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又一次丰富了我国高压隧洞衬砌的技术,它最大限度缩小了开挖洞经,与钢板衬砌相比可节省投资10%—30%。还有堪称“地下迷宫”的密集洞室群,国内最大承载2×500吨的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以及容积200万立方米的集中式消力塘等等,这些世界水利水电科技前沿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国际承包商的资质和技术能力,也给承包商带来了更好的信誉和更多的利益。

小浪底工程创造的若干项世界一流技术成果,离不开国内外专家在内的小浪底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拼搏奉献。国际承包商有广泛深厚但不固定的技术智库,有规范有序又灵活机动的技术管理系统,有技术攻关团队和成果转化的机制,有全世界范围内聘请的工程师队伍。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缺乏科技研发的投入、科技队伍的建设以及成熟的技术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少企业的决策者还缺乏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种种干扰冲击面前的定力。

管理是永恒的课题。通过改革开放以及小浪底、三峡、锦屏等一大批特大、巨大工程的洗礼,中国水利水电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工程的锻炼也使他们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但与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承包商相比,加强工程管理及企业管理的道路依然曲折、漫长,市场经济下以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以竞争求得企业生存的法则更要求我国企业在与国际承包商的合作和竞争中找到差距并缩小差距、消灭差距。尽管这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营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但企业的主动与创新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二、对绿色的追求

小浪底坝后公园有一重达十余吨的古树化石,作为小浪底“世纪林”的碑体,高耸的碑体上刻着“世纪林”三个大字。碑旁的另一块磐石上錾着一首绝句:“高筑横空坝,又开世纪林。江山添秀色,浪底绿荫深。”凝重而豪爽的诗文袒露了小浪底人保护生态、再造森林、还母亲河的青春的决心,展现着作为国际工程的小浪底在生态环保中进行的探索和奉献。

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一个工程文明程度的外在形象,是人类活动文明和素质的象征。在我国,小浪底工程率先把环境保护条款列入工程合同与工程监理,同步进行环境管理。“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污水、土地、空气、扬尘、噪声、垃圾、道路、厕所等一切与人们生存有关的事物均列入小浪底环境范围,置于环境管理网络之下。

小浪底工程管理局成立资源环境处,统一协调相关机构部门共同维护着小浪底的蓝天碧水。由九人组成的国际咨询专家组每隔六个月对施工区及移民安置区的环保工作进行一次考察并出具专家咨询报告;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12名相关人员组成的环境监测工程师,依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合同条款,对小浪底环保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巡视、监督、审查、评估,同时提交日记录、月报告和半年一次的环境监理报告,报由世界银行及专家组评议;由小浪底建管局委托的黄委会水资源保护局派出监测队伍通过野外采样、现场监测、室内化验,对水、空气、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定量进行分析监测,提供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多层次、多专业的100多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完善、全面的监测管理网络,履行着环境监理和保护的职责。

小浪底大坝基础灌浆和心墙槽灌浆量大,回浆带来的废浆多,环境监理工程师严格要求废液必经“三级”沉淀池沉淀。承包商设置了多台泥水分离器,决不让黄河受到污染。马粪滩砂石料场大量的洗料用水利用采料形成的大水池进行自然沉淀净化循环使用,不使浊水回归黄河。环境管理工程师在一标机修场旁边的水沟里发现漂浮的油污,立即责成承包商修建了油水分离池,使车间废水达标排放。

欲得蓝天白云,必先防沙除尘。在小浪底大规模的移山造坝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捕尘、除尘的环保工作。

大坝心墙土料的开采及运输最易扬沙起尘,小浪底工程坚持无尘施工。在料场取土前,欲先动土必先洒水并在剥离表层的工序中随时进行人工降雨,使易于扬尘的沙土在开挖运输全过程中保持湿润,即使在深层黏性土的开挖装载运输中也不让灰尘抬头。

从料场到大坝的2号公路是平整宽敞的泥结石砂石路面,16.5公里的2号公路可说是一年四季保持晴天不起灰、雨天不起泥。

石门沟石料场,采用清一色装配有吸尘器的瑞士钻机,打眼造孔、钻杆飞旋、机声轰鸣却不见岩尘飞溅,炮眼打完旁边一堆堆的岩粉旋即被人工清除。为消灭残存在岩石缝隙中的粉尘,爆破区还要用消防车冲洗干净。

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一场金戈铁马汇集上万人的持久鏖战,除了对大地、空气、河流的污染,还会产生噪音污染。

小浪底马粪场的噪音处理就是典型案例。由于砂石料加工碎石机对砂砾石的挤压产生的噪音太大,干扰了500米外的西河清小学的正常教学,监理工程师要求一标承包商采取消音措施。先是在料场与学校之间靠近料场部位设置一道消音墙,结果效果不佳。于是外商又采用隔音材料把加工机械进行包裹,还是过不了合同设定的“分貝”关。无奈之下承包商找到业主研究对策,经协商,承包商出20万元、业主出15万元,把学校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这才彻底解决了困扰师生的噪音污染。这只是小浪底工程处理噪音的一个案例,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

年纪大一点的水电职工都不会忘记曾经的工地生活区,垃圾成堆,蚊蝇成群,老鼠乱窜,百米外凭气味就可寻到公共厕所。小浪底工地生活区告别了昨天,进入了现代文明。

每天环卫工人把生活区房前屋后的垃圾箱、垃圾筒清理得干干净净,集中的垃圾运到几公里以外的垃圾场深埋;中外营地医院医务室的医疗垃圾,一律送到洛阳指定的地点焚烧;在春夏蚊蝇鼠的繁殖期,环境监理及小浪底医院组织力量在生活区喷药投饵,最大限度地控制“三害”预防疾病的传播;就是对成千上万建设大军的“方便”之事,也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革命”。

早在水电建设初期,广袤的大自然都是“方便”之所。工人稍微集中的地方,出行时就要“小心地雷”。继之,为了就近“方便”,人们便在地上挖个坑,四根木桩、围一圈竹席篱笆、挂一片草席,便成了“男左女右”的简陋厕所。到后来,工程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便在高耸的水泥导墙上、河边的边坡上出现了许多悬空式、吊楼式的厕所,所有污物只有依靠自然的净化、由湍急的河流去完成。

小浪底工程把这件看似不大但象征着社会文明、关系着人民健康的“历史难题”当作大事来办。凡施工人员较集中的现场,都必须采用冲水式厕所,厕所由专人打扫,每天由抽粪车把粪便送到蓼坞进行生化处理,三辆抽粪车穿梭不停地工作在小浪底橡树岭、东山及外商营地。

工完、料净、场地清,这是水利水电工程一直要求但又一直未能实现的目标。国内的工程现场在工程结束后,到处是断墙残壁的宿舍工棚、办公设施,到处是废弃的管道、桁架、废旧汽车轮胎,到处是堆积的垃圾、丢弃的生活物资,完工的工地就是一个庞大的杂乱无章的堆料场。这种现象在小浪底得到彻底改变。

经过清理的完工现场,临时道路改建成永久公路,道路整齐干净、两侧架起了护栏。曾经的施工工地场地干净,所有废旧设备材料都按建管局指定的地点堆放、分类处理,所有地面建筑物都经检查,留用的登记造册进行翻修维护,清理后的场地上种树、种草绿化覆盖。小浪底除巍峨的大坝、高耸的进水塔和19洞合一的消力池外,几乎看不到施工的痕迹,一切是那么自然、生态、幽静、美好。

1994年,小浪底建管局就开始描绘工区整体绿化的蓝图。广大职工用义务劳动美化家园,拉开小浪底“追忆绿色”的序幕。经过九个春天,种植的几千棵树苗已经成荫,上万株花木已经绽放,近万平方米的草坪已是一片葱茏。这一切把办公生活区拥抱在四万多平方米的绿荫之中,人均绿化面积达上百平方米,昔日的荒山秃岭也已被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所取代,处处玫瑰飘红、桂花传香,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旁绿树如冠、百鸟啼鸣,傍晚的小浪底则是皓月悠悠、清风习习,成为建设者纳凉休闲的胜地。

小浪底工程黄河截流后,上自大坝下至尾水洞出口的400米河床故道,一片砂砾赤裸裸袒露无遗。为防止流沙扬尘、保护大坝安全,建管局利用概算内工程建设节余的资金,邀请上海园林设计院按园林思路设计了小浪底坝后保护区,在昔日的黄河故道上挖出一个环形的月牙湖,用弃土堆成一座湖心岛。

荒寂的河谷如今变成了坝后公园,园内柳树婀娜、棕榈婆娑、曲桥回展、瀑布飞溅,湖中的喷泉亭榭相映,百花与牡丹争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建设者之歌”雕塑广场内,21米高的主体雕塑屹立,由一二三标、设计、监理以及移民部门自行设计,各具特色的群雕簇拥,粗犷大气、浑然一体,是小浪底工程建设者的颂歌。不远的草坪上陈放着小浪底工程施工中退役的大型汽车、装载机以及隧洞衬砌的钢模,是小浪底建设年代历史的记载。

西霞院工程建成后,自西霞院至小浪底下游的黄河大桥16公里的黄河右岸一片滩区被建成了自然保护区。沿河十多里的樱花大道两旁栽满了红、粉、白不同颜色的樱花树,昔日砂石料场挖掘的采沙坑,深的建成了鱼塘、浅的变成了湿地,成片的苗园、桃园、杏林。春天芳草成茵花香扑鼻,秋天河风送爽瓜果飘香,在沿河的湿地里野鸭成群、燕子做窝,数万只候鸟光临小浪底,野鸡、白鹤以此做故乡。人们漫步在樱花大道、母亲河畔,尽情享受壮美小浪底工程和景色秀美的大自然,享受小浪底人绿色追求的成果。

三、王屋山下“国际村”

中国人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外国承包商则说:“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正当我们从“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奉献精神向生产生活并重、建立稳固后方的理念和模式转变的时候,西方的承包商已把创造舒适、简朴的生活环境作为搞好工程的必然条件、招聘各类工程管理及施工人员的合同保证。

在小浪底工程的左岸山坡上,由外商为中方蓝领工人建立起整齐明亮、设施齐全的“东山营地”;在沿着桥沟河的山坡上,外商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白领雇员建起了美丽的“国际村”。

“国际村”依山就势,由低到高分三、一、二标分标建立,一座座不同风格的白色平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按照职级的不同,单人单间、独门独户,房前是整齐的草坪,屋后是成片的柿子树、核桃树、桂花树和竹林,庭院之中竖着矮矮的木栅栏或竹篱笆,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蜿蜒穿行,两侧及树下开满红、黄、紫、白各种颜色的鲜花。为了保留这片天然的绿色,在“国际村”征地时,应外商的要求,与原住地村民协商,以每棵几十元的砍伐费留下了所有的松、柏和古槐,并对它们进行了特定的保护,白墙红瓦的屋舍置于满目葱茏的绿树环抱之中。

一株松、一株柏,对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来说真是太微不足道了。曾几何时,不少工程炮声一响,半个山梁顷刻崩坍,被夷为平地。推土机、挖掘机一上,成片的大树全被连根拔起,刹那间便会草木绝迹。正是这种建设习惯,中国大地上绿色越来越少、黄色越来越多,水土流失、沙尘肆虐。小浪底人的“一买”“一护”,开拓了人们建设思想,增强了生态保护的意识。

“国际村”虽小,但基础设施建设齐全。一、二、三标之间没有栅栏、没有高墙,他们巧妙地用路灯上的灯泡数量隐性地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区间,一标在灯柱上有一盏灯、二标有两盏灯、三标则有三盏灯。整齐的柏油路两侧有不大的游泳池、伞形的酒吧间、灯光篮球场。即使在这山坡下河道间平地奇缺的地方,酷爱足球的欧洲人也没有忘记建设一块并不标准但绿茵如毯的足球场。每个标的集体食堂供应着风格不同的比萨饼、意大利面、法式面包、德国汉堡以及经改良的中式餐点,家中的电热器、微波炉上又可自己加工适口的饮食、浓浓的咖啡、香甜的奶茶。

小浪底工程日夜三班忙碌的人们在这里得到喘息,紧张的神经在这里得到松弛。经过一天劳累的人们回到这群山环绕、绿树环抱的“避风港”,能够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人们可以坐在亭式酒吧,喝着啤酒谈论一天工程施工中的新闻轶事,也有的人在清凉、洁净的游泳池中解除精神疲劳,在那不大的足球场还不时有着激动人心的比赛。

“国际村”为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外国专家和工程人员提供了说不上高档但十分方便的生活和娱乐设施,有学校、医院、小型超市、游泳池、洗衣房、咖啡厅,但没有黄、赌、毒的市场,没有“红灯区”。所有外国承包商都知道,小浪底是中国的土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违反了中国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可以说,小浪底既是改革开放的一块热土,也是国际工程的一方净土。

齐全不等于奢侈,方便不等于浪费。小浪底“国际村”的建设秉承因地就简、简朴方便的理念和各具特色、回村如回家的宗旨,给人以舒适、简朴、整齐的感觉,来到“国际村”如同到了欧洲。

依山而建的“國际村”在场地平整时就形成了几阶台地,台地与台地以双向村中公路连联,不管是部分的挡墙,还是公路的边坡,以及拾阶而上的台阶均是以石料场开挖初期的废料砌筑而成,切割有序的褐色风化灰岩如刀切斧劈般整齐,豆腐块似的干砌起来既牢固又美观,小长城般地延伸到营地的各个部位。

二标的医务室由山边的废弃窑洞改造而成,稍加修整后成了冬暖夏凉的窑洞医务室,里面设有简单的病床,医疗器械均随同机械设备在国际市场采购,一般的疾病都可在医务室就诊。

在村里,欧洲小镇般的风情与中国的山村景色自然和谐。草坪中古老的石磨变成了石桌,原小浪底村的一些石凳散落在石桌的周围,亭式的酒吧全是由工程使用过的废旧木板拼接而成,既天然环保,又有着回归自然令人心旷神怡的静谧与安详。

整洁、舒适、简朴、方便是“国际村”最大的特点。他们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但设计独具风格,施工精巧细致,管理规范有序。“国际村”的每一个人都自觉维护临时的家园,尊重别人的劳动和集体的约定,从工地开回的小型车辆都经过喷水清洗,决不让工地的泥土灰尘被带回营地,营地里所有车辆禁止鸣笛,停放规整有序,垃圾分类存放、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草坪、花木都是个人闲暇时修整处理的。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笑声、有欢乐。“国际村”里生活着100多个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孩子,孩子的母亲们除料理家务外多从事服务及公益事业,她们是“国际村”的女主人。

漫步“国际村”里,到处都是静静的,男人们都到工地去了,女人们也各做各的事,偶尔会有孩子们的嬉笑声从草坪或活动场所传来。

村里有专门为孩子们修建的小型游泳池、小球场和攀登架,还有三个学校,即一个英语学校、一个法语学校、一个德语学校。英语学校教室里装饰得鲜艳、夸张、生动、有趣,放着许多玩具和教具,教师是从伦敦请来的Mary Wiliam,她把孩子分成三四个小组,分别安排课程和活动。这里有4至10岁的孩子20多名,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欧洲国家完全同步,相当于中国的幼儿园及学前班。

“国际村”里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走南闯北,他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极强,在一起交流往往使用几种语言,到中国不久有的孩子就会使用中文了。

有时在房间小道也会碰到泰国或埃及手推婴儿车的年轻女佣,还有在车前车后跑来跑去的沙皮狗,若不是特别地留意还会误以为这是欧洲的山区小镇,谁会想到这里就是治理黄河关键工程的小浪底工程工地呢?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人员的基地建设上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竹棚式的工棚、干打垒的房舍早已远去,但与西方承包商的工程人员营地相比,在规划理念、生态保护、简单舒适、配套齐全以及管理有序上还有不小差距。这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理念上的因素。对于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及流动性极大的施工行业,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完善设施、加强管理的问题。

在小浪底工程建成外商撤离后,昔日的“国际村”被小浪底建管局完整地保留下来。经过改造和维修已成为建管局职工小浪底工地宿舍,修旧如旧,它保留了昔日的风格、增加了绿化面积、改造了水电线路和供热、通讯。小浪底电厂和工地工作的职工生活在昔日的“国际村”、今天花园般的宿舍区,享受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规范物业管理的成果,留存着小浪底“诸侯会盟”的记忆。

小浪底“国际村”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活保障和管理的成功范例。

四、友谊花开

花木需要及时浇灌,环境需要精心营造。东西方文化需要吸纳交融,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长期的攻坚克难、团结奋斗中得到培育。小浪底工程给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建设管理者提供了相互了解、团结合作、共同战斗的舞台,共同形成一个世界级现代化的工程建设集团,在披坚执锐取得工程建设胜利的同时,也经历怀疑、了解、熟悉、合作的艰难过程,收获了友谊的硕果。

世界银行项目经理、首席灌溉工程师丹尼尔·古纳先生,是世界银行小浪底工程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也是小浪底人的老朋友。他对小浪底工程项目的执着追求精神,对工作的认真严谨作风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至今令人难忘。

在项目评估初期,他多次带领世界银行专家深入到荒凉沉寂的黄河峡谷、边远偏僻的移民村寨、急盼灌溉的引黄灌区以及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下的繁华城市,了解黄河为害的历史,评估小浪底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中的巨大效益,提交了具有充分根据的项目评估报告,赢得世行对小浪底项目的批准。

小浪底导流洞工程受阻,古纳先生与我们同样着急。他一方面支持水利部在合同条款的原则下开创性地引进成建制的水利水电建设队伍,组成OTFF联营体进行劳务分包和劳务管理,另一方面以世界銀行的名义,敦促二标承包商尽快复工并实施赶工计划。在小浪底工程按期截流后,古纳先生曾对我说:“小浪底工程按期截流是中国政府和中外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中方采取了非常有力的措施,OTFF作出了贡献,世界银行为此感到高兴,我向你及中国政府表示祝贺。”说这番话时,古纳先生的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可以看出他的心已和小浪底工程及工程的建设者连在一起,同荣辱、共命运。

在小浪底工程业主面对1400多封外商索赔信函时,刚从计划经济中走来的小浪底业主感到焦虑和急躁,古纳先生则以他丰富的国际工程管理经验告诫我们:“在小浪底工程建设中,中方一直认为索赔是很糟糕的事情。其实如果是因为工程项目变化引起的索赔并非是件坏事,不要担心索赔,应当学习如何处理索赔。”在部分合同索赔上升到合同争议而合同双方又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古纳先生支持我们和承包商分别选择美国籍波恩先生和瑞士籍江彤先生作为评审团成员,并由这两位成员共同推荐国际DRB协会主席吉利斯先生担任小浪底DRB主席。DRB在小浪底合同争议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纳先生的足迹遍布小浪底工地及移民村镇,他为小浪底工程挥洒汗水的同时,也播撒着友谊的种子。人们在感受小浪底工程成果的时候,常会谈起古纳先生的黝黑面庞、卷曲褐发、繁忙身影、敬业精神和严谨作风。

1997年10月9日下午,我在小浪底工地会议室召开由中加两国专家参加的欢迎会,热烈欢迎1997年“友谊奖”获得者——左丹·索里马从北京载誉归来。

“友谊奖”是由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设立的,旨在表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是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1997年有45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来自加拿大国际工程咨询公司(CIPM)的地质专家索里马是小浪底业主经反复征求意见推荐的,他在小浪底工程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和敬业精神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建设者的一致好评。

年逾花甲的索里马介绍了他获奖的情况,高举奖杯向大家展示,传递着他接受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荣幸和自豪,他还激动地说:“获得这样的奖励,是我一生中最荣幸的,不过它應该属于小浪底,属于小浪底的全体建设者。”

索里马热爱中国,热爱小浪底,视中国为第二故乡。几年来,索里马和CIPM咨询专家提出了许多咨询意见被业主采纳,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还节约了大量工程投资。此外,索里马还在工作中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情。CIPM总部几次来函欲调他去其他国家工作,他都委婉推辞了,索里马常说:“小浪底需要我,我需要小浪底,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

索里马只是CIPM专家组的一个代表,在小浪底宾馆后面一座六层小白楼上彻夜的灯光下、在小浪底工地的拦河大坝、地下洞室工作着十多位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他们就像当年的白求恩大夫一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奉献着智慧和力量,他们的名字和小浪底建设者一起镌刻在小浪底工程的历史丰碑上。

1999年7月3日,距离小浪底八公里的济源市泊头镇大庄村一派喜庆气氛,村民们聚集在村口迎候该村历史上第一批外国人的到来。上午9时,一排满载医疗器械的车队驰进村口。小浪底三标联营体现场经理杜邦先生下车走到村民中间,向村民表示问候,并对村民在三标驻地环境卫生清理及工程劳务方面的支持表示感谢。杜邦先生一再表示:“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工程不会如此顺利,中国是永远值得我怀念的地方,中国的老百姓真好。我们送上这些医疗器械,希望对你们的乡村医务室有帮助!”当随行翻译把杜邦先生的话告诉大家时,聚集的村民和干部报以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在村民的帮助下,随行人员将一件件完好的医疗器械、手术台、病床以及检验、化验设备搬进了农村合作医疗站。

原来,在外商营地筹建中,法国杜美兹公司曾在三标营地建立了自己的医疗室和学校。在他们的施工任务即将完成时,有人建议将完好的医疗设备和器材折价转让,以充抵成本,但杜邦先生却说:“我们在小浪底施工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工程的施工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把这些设备和器材无偿捐献给他们,是我们对他们支持的补偿,也是法中人民友谊的体现。”

大庄村村支书刘广明接过杜邦递上的器械清单,紧紧握着杜邦的手激动地说:“我们留下这份珍贵的情谊并教育子孙后代,我们一定把医疗站办好,为十里八村的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当天下午,杜邦先生又带队以同样的方式把联营体学校的教学器械赠给了一河之隔的桥沟小学。

杜邦先生代表杜美兹公司的做法并非个别,一标意大利英波吉洛公司也曾把部分施工设备赠送给小浪底业主。每当人们站在65T帕尔蒂尼自卸车一人多高的轮胎前拍照时,每当人们仰望三层楼高的排沙洞圆形模板时,大家的思绪似乎又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建设岁月,回想起一桩桩旧日的往事和英雄的壮举。

外国承包商留下的岂止是设备和器材,他们留下的还有对小浪底工程的眷恋和小浪底人的情感,对中国政府的敬重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跋涉,才知道路途的艰难,经历了小浪底施工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才体会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的气度和胸怀、决心和前景,体会到为争取美好生活中国人民以怎样的付出和牺牲去维护国家的荣誉、建设美好的家园,他们从心里流露出的是敬佩之心、友好之情。

小浪底工程的二标泄洪工程标是施工最复杂、合同纠纷和争议最多的。由于导流洞的19处塌方和二标承包商的任意停工、夸大索赔,曾一度使甲乙双方的关系面临严峻的考验。

小浪底工程截流后的日子里,二标和业主围绕合同的变更索赔和争议进行了上百次、历时近四年的谈判。谈判跌宕起伏,既有达成一致意见的喜悦,也有各执己见的焦虑。但是由于有了工程截流的成功和成功道路上的合作,双方都在寻求双方利益公约数的道路上努力探索。正是这种信任和坚守,才使得小浪底工程二标的索赔谈判避免了国际仲裁,取得了一揽子解决的成果。

不打不相识!共同战斗中激起的火花也锤炼着我们的友谊。在二标工程完工撤离现场之时,二标联营体执行董事尤诺维奇曾动情地对我说:“我在小浪底学到了很多东西。尽管在几年间我们有争吵、有分歧,但更多的是合作、是友谊。我热爱中国、热爱小浪底,更热爱深情的给我们极大支持的中国人民!”

在小浪底工程建成后,不少曾参加小浪底工程建设的外国人借着来中国参加学术交流或是携家人来中国旅游的机会,都要重回小浪底回忆那激荡人心的岁月,体味小浪底工程的宏伟与磅礴。

当然,小浪底已今非昔比,它已经四肢健美、身强力壮,正在为国家和民族贡献青春与力量。

五、历史的检验

不少熟悉的朋友经常问起我一个问题,即“在全国重大水利工程中,不管是三峡工程,还是南水北调工程,总能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而小浪底工程为什么就那样众口一词,为什么就没有不同的声音?”

我总是这样回答:“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不仅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多方案的比选,要有全面深入的勘测和精心科学的设计,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施工和严格的规范管理,更重要的是要能长期地接受洪水和历史的考验,接受工程所惠及的亿万人民的检验。”

小浪底工程经过了11年艰苦卓绝的建设和17年安全运行的检验,已经在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方面,在黄河中下游广袤的地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当然,这在小浪底服务人民、造福子孙的历史中仅仅是开始。

防洪作用无可替代。防洪库容51亿立方米,它与已建成的三门峡、陆浑、固县水库及下游堤防联合调度,使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小浪底工程建成17年来,已多次拦截上游洪水,尤其2003年8月至11月,小浪底拦蓄黄河干流相继出现的十余次洪峰,库水位一度攀升了40.69米,累计拦洪70多亿立方米,先后启闭闸门400余次,大大缓解了黄河下游的抗洪压力,确保黄河大堤安然无恙。

小浪底工程的建成结束了黄河断流的历史。每当春旱季节,小浪底轻提闸门,给下游千里河床送去碧波清泉,滋润着万亩良田。小浪底建成后,先后无条件向天津、青岛、河北供水,累计下泄水量2000多亿立方米,确保了下游的供水安全。2002年,我曾借调研南水北调工程之机,再次到黄河河口,昔日萎缩干枯的黄河入海口已恢复了勃勃生机,黄河口湿地面积明显增大,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水鸟飞禽在芦苇中栖息,黄河口的鸟类由20世纪90年代的187种增加到283种,每年来河口的候鸟达400万只,黄河河口鱼儿洄游、鸟儿繁衍,黄河母亲又恢复了青春。

减淤开创调水调沙新思路。“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之灾,祸在泥沙。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难治理的河流,难就难在水流含沙量大,黄土高原的泥沙随水而下,壅高河床、淤塞河道,黄河成了高出地面的悬河,成了高悬在中下游两岸人民头上的一把利剑。

调水调沙是治水治沙思路的一次新的实践。小浪底水库运用75.5亿立方米的淤沙库容拦截上游泥沙,并利用每年汛期腾库待蓄的水量已进行了12次调水调沙,近6亿吨泥沙被送入大海,同时黄河下游主河槽被下切1.5米左右,其过洪能力从2002年不足1800立方米/秒

增加至3810立方米/秒,為解决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日益恶化的趋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发电为河南电网调峰调频增加保障。小浪底水电厂安装的6台3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是以火电为主的河南电网主要的调峰调频电站。至2017年,小浪底电厂已累计发电650亿度,每年的发电收益可达18亿多元,至今小浪底工程使用的国内外贷款已全部还清,并以洁净的能源源源不断地支撑着河南电网及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看到小浪底电厂提供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笔生态账不得不算,那就是清洁的水力发电减少了用于火力发电的煤炭石油消耗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综合指标,小浪底电站每年平均发电51亿度(实际发电接近60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3.6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1万吨、二氧化硫1.56万吨、氮氧化物1.3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2.02万吨,在节能减排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点的今天,这又是多么巨大的生态效益啊!

伟哉,母亲河!壮哉,小浪底!

小浪底工程历时多年,数万名建设者的披坚执锐、艰苦奋战,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知识宝库。它秉持的生态保护的开发理念,与国际接轨的合同及工程管理,创新发展的工程技术,以人为本的移民实践,在菲迪克条款框架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管理模式以及着眼于黄河健康的调度运行,都是水利水电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国内外的水利水电工程借鉴。

小浪底工程造福当代、泽被千秋,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会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编辑 叶松)

作者: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时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小浪底

水利枢纽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小浪底工程
小浪底飞出欢乐的歌
黄河上的小浪底
小浪底引黄工程干线1#隧洞涌水量预测
山西小浪底引黄工程泵站地下厂房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对策
子午工程
工程
水利企业监督管理措施探讨——以黄河小浪底水资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