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珏
摘 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历史古村景观特色,挖掘古村景观价值,让古村再现历史风采,并将古村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乡村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海口高山村为例,以高山村历史文化、环境特色为背景,构建高山村特色景观框架,在配置不同绿地空间、景观环境营造、建筑改造等方面为乡村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景观提升;历史文化;设计
因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古村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保护意识渐渐流失,古村建设都趋向现代化风格,本土特色风貌体现不明显。新农村建设兴起,唤起了人们对历史古村环境建设的重视,尤其是那些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村。人们基于古村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遵循古村发展脉络,设计符合古村独具特色的景观形象,从中保护历史古村及推动再发展。
一、高山村概况及历史沿革
高山村位于海口市东北部,距主城区15公里,隶属国营桂林洋农场,东临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西临兴洋大道,北距滨海旅游区约为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拥有广阔的千亩良田,水系发达。高山村名曰高山,其无高山,古传曾有发生海水上涨,淹没冲毁多数村庄,高山村因地势较高得以幸免,故而称之为高山。2016年在海口市政府的扶持下,依托桂林洋热带农业公园项目建设,高山村进行了人居工程和村落环境的改造,充分利用村庄现状资源,引入民宿、池景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垂钓等休闲体验项目,将高山村打造成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高山村始建于唐末宋初,自林氏始祖思勤迁居于此,至今有千年,林氏历史文化悠久。历经千秋,繁宗发支,历代世孙先后登科中进士,均授诰封,一村出九贤,史称“九牧重光”。近代高山村人才辈出,也为后代留下不少佳话。
二、高山村现状
(一)规划建设布局不平衡
高山村村庄建设总占地面积约为425亩,西南面为水塘,群建环绕,不仅有效地阻挡东南向及西北寒风,还使得村庄有开阔的视野,因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将村入口处、水塘区域这块空间作为重点改造与建设项目,如村入口新建醒目的门牌坊,进村右侧建历代进士文化长廊,及西南面水域建的村庄公园,增设有特色餐厅、农产品销售店、接待中心、村庄历史馆等配套设施,水塘区域里建有鱼趣桥、垂钓台、鸟岛、观景亭、九贤阁、水车等景观小品,并导入一些乡村休闲体验项目,吸引不少观光游客前来。可目前,村庄的改造也就停留在入村主要道路两侧,对道路一侧的民居进行了整体的外部装饰,显得村貌整洁、有地域特色,但深入到村子内部,却是另一种面貌,其村庄巷径、民居、民居庭院等有部分凌乱或破烂不堪,内部居住区环境整体还有待提高。内外建筑风貌存有多种样式,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二)部分老建筑遭受拆除及损坏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古村居民倾向现代生活方式,有居民会将老房拆除,在原址上新建房屋,或者迁居新建,老房被遗弃无人打理,任由风吹雨淋,一点点地损坏,最终坍塌。当地居民对这些古居保护意识不强,认为建筑建造年代已久,安全及舒适度已不能满足生活需求,未能正确对待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缺少保护利用的考虑及改造的想法。
(三)古村文化氛围独特但不够全面
新农村建设以来,当地政府及村委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挖古村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建设高山村村史乡愁馆,内部展示村庄发展史及传统的农家工具和生活用品等,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高山村。在景观小品设计方面巧妙运用高山村“高山”二字,在垃圾桶、路灯、地砖、观景亭、窗花等小品中处处显现出高山村特色元素。但这些也仅出现在村庄西南面,方便外来游客游玩此地观景拍照留念。村庄内古井、古建、境主大王公庙等物质文化产物,还有高山村历史悠久传承下的民俗活动、节庆、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都尚未开发加以利用,这是推动高山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建筑肌理凌乱造成道路宽窄不一
历经多年村子人员逐渐增多,建设用地不断扩大,由于村民搭建民居缺乏合理统一规划,见空地起楼,且民居占地建设面积大小不同,村庄内部建筑肌理凌乱,毫无章法,且通向村庄内部的道路宽窄不一。除了村庄外部有环形的双向车行道,内部仅有几条道路可通行车辆,大多数为1~2m时宽时窄的道路,可通达性不高,路面高低起伏,两边环境较差。并非所有道路都是水泥道路,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道路为土路、碎石路,下雨会降低通行道路的舒适性,排水不当易造成雨水积留。
三、高山村景观提升策略
(一)提升原则
1.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性化设计,以当地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居住区基础设施,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改造和保护开发中来,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村民的心声。对游客是要营造身心放松的旅游氛围,开发些有趣的休闲旅游项目,满足游客游玩的需求。
2.整体规划
在具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高山村的景观结构进行分析,将景觀设计贯穿于整个村子进行全面改造,对民居、小巷、空间节点等统一实施,对于费时、工艺讲究、高成本的工程可分期进行。
3.突出特色
充分利用高山村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条件,明确高山村整体风貌,设计出符合高山村乡土气息、本土化的特色景观风格。
4.可持续发展
重点协调好人与环境关系,高山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浓郁的乡土风情,需要村民共同携手保护古村文化及生活环境并将其延续下去。古村环境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有效保护。
(二)提升目标
高山村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根据现状问题对高山村进行整体景观提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浓厚的人文环境的古村,塑造高山村独具特色的村容村貌,构建完善的景观体系,将高山村打造成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三)景观提升对策
1.村公园绿地景观提升
村公园是村子最美的地方,水塘及群岛四周沿岸种植荷花、芦苇、美人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水鸭在湖面上悠然自在游水,水车不停转动,潺潺水声入耳,一派生态和谐的景观。根据实际调研,公园地势较为平坦,现有植物多为水生植物,视野辽阔,公园绿地上缺少季节变化及层次感多样的植物景观配置。在选取植物上以椰树为主体,采用旅人蕉、香蕉、小叶榄仁为骨架树,配色叶、常绿的灌木、地植植物搭配,突出热带海岛风情的田园景观。绿地空间可适当增加微地形,丰富视野天际线。水塘堤岸上增加四季花开或季节性开花的植物,如三角梅、朱瑾、龙船花、鸡蛋花、紫色羊蹄甲、火焰木等,丰富公园水池景观层次。
2.民居改造及古建修复、保护、利用
现状村庄内建筑风貌缺失风貌特色,新旧建筑风貌各异。将已改造完成的实例,作为其他居民住宅楼改造的依据,并利用当地建筑元素进行外观改造。通过现状分类出哪些建筑适合外立面改造、建筑体修复、古建保留,根据建筑体现状采取对应性措施,如:现代风格小洋楼改造可结合当地建筑元素、现代审美需求,对外墙体、屋檐、女儿墙粘贴当地特色砖瓦、窗花装饰;部分老建筑损坏老化问题,根据房屋受损情况程度,采用局部附加、整体修缮的方式进行修复,需尽量使用原工艺、原样式还原传统设计;针对受损严重难以修复改造的老建筑,应及时拆除,可再次利用部分原有材料或保留原有建筑元素,以“修旧如旧”地重建新宅,建起的新宅不仅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要还可以改造成民宿出租。
3.道路街巷肌理改善
受建筑空间影响,道路形态不一,可根据道路等级、使用状况对村内道路进行改造。村对外道路来往车辆较多,道路两侧预留空闲够宽可增设人行道。在村内巷道侧边裸露地种植小乔木、灌木,路况不好的道路铺设石板砖或水泥,下埋排水沟,完善村内道路网络系统,与修复好的建筑体及重新粉刷、装饰的墙体相融合,打造尺度怡人的巷道空间。
4.空间节点景观提升
村庄的空间节点主要以道路街旁空地,古井、空置建设用地、公庙等为重点,根据实地走访,这些空间节点缺少科学的绿化,绿化单一或杂乱,使空间显得不美观。首先对这些空间节点及周边基础设施进行整治,地面铺上地砖或透水性水泥,植物方面选用易于打理的乡土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搭配,提升空间的舒适性,营造出适宜休闲游憩的空间,并对此空间进行定期养护和维护。
5.景观小品添置与基础设施完善
在村子内的入口处及公园附近的景观小品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而村内的还缺少相关的设施,应对村庄内部统一增设。可通过整理出来的空间点增设休息坐凳、运动设施、路灯等加强空间使用性。较为宽阔的空间可作为临时停车场或紧急疏散区,不仅供游客及村民停车,还能为紧急事故提供避难地。还需要一步完善村内各个区域的消防设施、休闲设施和教育设施。虽然已有公共厕所但较多是供游客使用,需要在村庄内部增设村民使用的公共厕所,满足村民日常功能使用。
6.丰富文化氛围
古村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是融合民间文化、传统古建筑、自然景观的综合体。深入挖掘高山村非物质文化与物资文化尤为重要,将已设计出的高山村特有的垃圾桶、路灯、砖花等景观小品设置在村庄各个区域,在村庄内的公共空间、巷内可绘制墙体上绘制村中名人名诗词、先祖故事和宗族文化,使人们贴近了解高山村历史文化。在特定的节日庆典里,如庙会、公期、祭祖等,村委会应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祭祀、宗亲、琼剧等活动,积极号召村民参与体验,加深村民对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的认知并共同传承下去。
四、结语
通过对高山村历史文化及景观现状调研,对古村的详细分析提出进一步细化的景观提升策略。根据古村自身特性,对古村的民居建筑、绿地景观、配套设施要规划设计中统一考虑、统一建设。古村景观提升与修缮,要符合古村当地特色文化及尊重古村传统风貌,确保古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历史景观特色,再现古村历史风采,可根据村民现代生活条件与品质的需求,适度对村庄景观设施改进与提升。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内民俗文化活動,共同保护与传承古村文化,推动古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巢耀明,郁晨.历史村落中宗族文化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南京溧水诸家古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7,(6).
[2]杨一迷.历史文化名镇景观提升研究——以安居古镇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7,(7).
[3刘骥.留住乡愁,留住美丽古村——对东村古村资源保护与游赏环境提升的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7,(1).
[4]谢晓惠,廖梓怡.历史文化古村的“地方营造、有机更新”——以中山翠亨村为例[J].城乡建设,2017,(7).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